
隔山香(中药)
隔山香,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隔山香Ostericum citriodorum (Hance) Yuan et Shan的根或全草。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疏风清热,祛痰止咳,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感冒,咳嗽,头痛,腹痛,痢疾,肝炎,风湿痹痛,疝气,月经不调,跌打伤肿,疮痈,毒蛇咬伤。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隔山香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伞形目
- 科:伞形科
- 属:山芹属
- 种:隔山香
- 分布区域: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
别名
鸡山香、香白芷、假当归、土白芷、人参归、鸡爪前胡、土当归、山党参、天木香、十里香、野天竹、正香前胡、金鸡爪、鸡爪能、枸橼当归、天竹参、竹叶参、野当归、九步香、野茴香、过山香、满山香、岩鹰爪
入药部位
根或全草。
採集时间
秋后挖根,去其茎叶,洗净,鲜用或晒乾;夏、秋季採集全草,去泥杂,鲜用或晒乾
贮藏
木箱或瓦缸装,置通风乾燥处,防霉
性味
辛、微苦,平。
归经
归心、肺、肝、膀胱、胃经。
功效
疏风清热,祛痰止咳,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感冒,咳嗽,头痛,腹痛,痢疾,肝炎,风湿痹痛,疝气,月经不调,跌打伤肿,疮痈,毒蛇咬伤。
相关配伍
1、治风热咳嗽:隔山香根15g,水煎服。
2、治流行性腮腺炎:隔山香根15g,水煎服。
3、治肝硬化腹水:隔山香全草30g,水煎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炮製
一、炮製方法
拣去杂质,抢水洗净,捞出,沥乾,润透,切0.6-1cm段片,晒乾或烘乾,筛去灰屑即得。
二、採集加工
秋后挖根,去其茎叶,洗净,鲜用或晒乾;夏、秋季採集全草,去泥杂,鲜用或晒乾。
形态特徵
隔山香又名:柠檬香鹹草、柠檬香硷草。多年生草本,高50-130cm。全株光滑骨无毛。根近纺锤形,棕黄色,有少数支根。茎单生,上部分枝。基生叶及茎生叶均为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柄长5-10cm。基生叶及茎生叶均为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柄长5-10cm,基部膨大为短三角形的鞘,稍抱茎;叶片轮廓长圆状卵形至阔三角形,长15-22cm,宽13-20cm。末回裂片长圆披针形至长披针形,长3-6.5cm,宽0.4-2.5cm,急尖,具小凸尖头,边缘及中脉软骨质,乾后波状皱曲,密生细齿。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序梗长6-9cm;总苞片6-8,披针形;伞辐5-12;小总苞片5-8,狭线形,反折;小伞形花序有花10余朵;花白色;萼齿三角状卵形;花瓣倒卵形;花柱基矮圆锥形,花柱叉开。双悬果广卵圆形,长3-4mm,宽3-3.5cm,金黄色,有光泽,表皮细胞凸出成颗粒状突起,背棱有狭翅,宽于果体,棱槽中有油管1-3,合生面有油管2。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灌木林下、林缘、草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药材性状
乾燥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9-15cm,直径0.8-1.5cm,外表棕黄色或暗黄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支根痕迹,上端留有残叶茎基。质较坚硬,断面黄白色。气微香,味甘、微苦。
药理作用
1、镇咳、祛痰及抗炎作用。
2、对平滑肌的作用。
3、抗菌作用。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植物志》:“解蛇毒,清表,治毒蛇咬伤,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