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凉寺(山东省菏泽市清凉寺)
清凉寺,古称曹寺,位于董口南六里高庄、常庄、姬庄、马庄、陈庄之间地带,占地180余亩,起源于唐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清凉寺
- 占地面积:180余亩
- 起源朝代:唐代
- 古称:曹寺
简介
清凉寺,古称曹寺,位于董口南六里高庄、常庄、姬庄、马庄、陈庄之间地带,占地180余亩,起源于唐代。
历史
曹州府志记载:“曹州北50余里,有曹寺,香火盛大”,“黄巢曹寺誓师西征。”据说,黄巢集结了黄巾军,在曹寺(清凉寺)开会宣誓,西征长安。黄巢起义失败后,黄氏宗亲为了躲避官府追拿,在曹寺附近定居下来。据说清凉寺南10华里有黄营村,乃黄巢后裔。
北宋时期,佛教盛行,曹寺改名清凉寺。当时,在曹州、濮州一带颇具盛名,殿堂宏伟,雕龙画栋,建筑规模宏大,有前、后大殿东西廊房,古铜钟及山门院墙等。庙内塑有释迦牟尼、菩萨、十罗阎君及关羽等,僧侣众多。曹州府志记载“曹州七十单三寺,清凉寺院闻钟声。”清凉寺内有一口大钟,用青铜所铸,音质浑厚,声闻十余里。如遇紧急事情或洪水灾难来临,寺内钟声响起警示信号,告诉附近的村民躲避灾难。被当地人成为神钟,此钟现在仍被埋在地下,现有八十上下的老人都见过此钟,具体位置以待探测。
明清以来,清凉寺更是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濮州县誌记载:“濮州南50余里,有清凉寺,每年四月八日庙会盛大,商贾云集”。当时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烧香拜佛,买卖更是兴旺。据说庙会期间,董口、临卜及周边集市冷落无人。庙前姬庄村的井水都被打干了。
后来,因黄河改道,洪水泛滥,加之战争荒灾,不幸毁于民国十四、二十四年两次水患,清凉寺几度兴衰,最终被夷为平地。
重修
当地民众素有乐善好施之美德,崇敬佛祖之信仰,且喜逢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信男善女纷纷要求重建寺院。基于此,十四个村庄的村民商定,自筹资金,重修清凉寺,恢复古庙,一九九七年阴曆十一月深测,一九九八年正月十八日起工动土,至三月初九从8米多的深处出土古碑两座,乃光绪二十一年所立。并挖掘出了古庙的残墙断壁及大量陶器。遗憾的是因为天冷力乏,最终也没能挖掘出来那口闻名遐迩的铜钟。新建的清凉寺占地面积10余亩,设有佛祖大殿,东西十八罗汉殿。前有地藏王菩萨,东西阎罗殿、玉皇阁六间、二层楼房一座,包公庙三间,伟人亭一座,塑有毛泽东主席肖像及山门院墙。门前有鄄城县文物所立石碑一块。所用物料乃本地最佳者,工艺亦尽工匠之所能。
清凉寺是消灾除难和国泰民安的象徵,庙之落成了却一方民众心愿,恩泽百姓,幸福无边,吉祥万年。
地图信息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段楼村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清凉寺(山东省菏泽市清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