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山西馆关公青铜雕像
世博会关公青铜雕像《夜读春秋》,陈列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山西馆“人文·城市之路”展区。因其逼真大气的造型、完美精湛的工艺、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多元化的高艺术价值倍受世人关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世博会山西馆关公青铜雕像
- 陈列地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山西馆
- 高:68厘米
- 宽:45厘米
简介
成为山西馆乃至中国国家馆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夜读春秋》青铜雕像总高68厘米,宽45厘米,厚36厘米,底座高150厘米,从底座到雕像分五层由下而上层层递减呈金字塔状,寓意关公由侯而王而君而帝而圣的传奇一生及关公文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向世人展示历史悠久的河东文明和传统的的青铜铸造艺术。关公青铜雕像由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政府(注:关公故里解州镇属盐湖区)荣誉选送,山西古瑞特公司和魏巍铜工艺研究所敬制。

独到之处
1、 雕像最大程度刻画出史书记载关公“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面貌特徵。依史书记载“身高九尺五”为準,用写实手法等比例缩放。
2、 雕像既表现出关公威猛勇武的阳刚气质,又凸现了尊居神位的关公慈和富贵的神态。
3、 雕像传承了关公故里纯正气脉:艺术造型参考解州关帝庙春秋楼中关公《读春秋》泥塑及庙内历代壁画资料;取黄河之水和关公故里黄土杵成雕塑浆泥精雕细琢;选用运城境内中条山优质电解铜精铸而成。
4、 “和”字紧扣时代主题。这尊雕像独一无二之处还在于:以前人们所塑造的关公读春秋像的书都是无字的,唯独这尊关公像读的是有字书。书上的字正是节选自《春秋-左氏传》:“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创意与构思
1、传播博大精深的关公文化;弘扬关公忠义诚信精神;彰显和谐社会时代主题。
2、关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晋商秉承关公忠义诚信精神,在商界独领风骚数百年;盛世构建和谐。
3、作品要融入以上人文思想,要塑造有文化内涵的高附加值的精品;打造成能够代表山西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选材与定稿
2009年4月份,雕像製造商山西古瑞特公司和魏巍铜工艺研究所联同国内雕塑名家和关公研究专家,成立了一个“学院派”专家梯队的创作小组。历时数月考证并研究了山西解州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及全球各地关帝庙内的关公雕像和画像;并收集了大量的官方、民间珍藏的相关资料;发现不乏有上乘的作品。但创作小组还是感觉都缺少了一些灵魂的东西,无法完全表达创作构思和意图。最终论证结果决定:以关公故里解州关帝庙春秋楼中的关公读春秋为蓝本,参考庙内历代壁画资料,进行创作,作品名称定为《夜读春秋》。
创作过程
2009年4月份成立创作小组,历时两个月考证、选材、定稿;
2009年6月份开始雕塑,月底完成初稿;
2009年7月-8月上旬,改稿三次,最后到达完美;
2009年8月底完成铸造;
2009年9月上旬在山西省太原市新晋商大会进行公开展示;
2010年3月份被上海世博会山西组委会选中;
2010年4月上旬从山西运城启运到上海世博会,陈列于山西馆。
世博关公文化内涵
雕像典故取材于我国古典名着《三国演义》及关公故里相关故事;艺术造型参考解州关公关帝庙春秋楼中关公《读春秋》泥塑及庙内历代壁画资料;雕像传承关公故里纯正气脉;专汲黄河之水浸关公故里黄土杵成雕塑泥精雕细琢;选用运城境内中条山优质电解铜精铸而成;并在关公家庙开光接灵。
从底座到雕像由下而上层层递减呈金字塔状,寓意关公由侯而王而君而帝而圣的传奇一生及关公文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雕像栩栩如生,纹饰精细,做工精湛,向全球的参观者展示历史悠久的河东文明和博大精深的关公文化。
深远影响
从上海世博会4月20日开始试展到正式开幕后的正式运营,每一天都有上万游客在世博会关公雕像前驻足欣赏、拍照留念。上至国家元首、政要商贾,下到普通游客都对世博会关公讚不绝口。对世博会关公,国内外部分关帝庙、有关机构及有关人士都表达了强烈的收藏愿望。通过世博会这一国际视窗,关公的忠义诚信精神再次打破国籍,为全球民众所敬仰。世博会关公青铜雕像做为传播关公文化和弘扬关公精神的最好载体,凝聚了山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与民众智慧,已成为向外宣传山西的一张最好的文化名片。
外宾对世博会关公讚不绝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世博会山西馆关公青铜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