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庙(祭祀良将的庙宇)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称武成庙、太公庙、太公尚父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唐肃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武庙
- 外文名称:
- 地理位置:广东揭阳
- 开放时间:9:00-17:00
相关简介
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明朝洪武年间,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至满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公庙为武庙。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同"文庙"相对。
祭祀活动
唐朝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列于右,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僕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列于左,以良为配。
后罢中祀,遂不祭。建中三年,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越相国范蠡,齐将孙膑,赵信平君廉颇,秦将王翦,汉相国平阳侯曹参、左丞相绛侯周勃、前将军北平太守李广、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后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左将军胶东侯贾复、执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太尉槐里侯皇甫嵩,魏徵东将军晋阳侯张辽,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吴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娄侯陆逊,晋征南大将军南城侯羊祜、抚军大将军襄阳侯王浚,东晋车骑将军康乐公谢玄,前燕太宰录尚书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济,梁大尉永甯郡公王僧辩,北齐尚书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绍宗,周大冢宰齐王宇文宪,隋上柱国新义公韩擒虎、柱国太平公史万岁,唐右武候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右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右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国公张仁亶、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大总管王孝杰;齐相管仲、安平君田单,赵马服君赵奢、大将军武安君李牧,汉梁王彭越、太尉条侯周亚夫、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后汉大司马广平侯吴汉、征西大将军夏阳侯冯异、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太尉新丰侯段熲,魏太尉邓艾,蜀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大司马荆州牧陆抗,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太尉长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后魏太尉北平王长孙嵩,宋征虏将军王镇恶,陈司空南平公吴明彻,北齐右丞相鹹阳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国公于谨、右僕射郧国公韦孝宽,隋司空尚书令越国公杨素、右武候大将军宋国公贺若弼,唐司空河间郡王李孝恭、礼部尚书闻喜公裴行俭、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国公郭元振、朔方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张齐丘、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四川眉山寨子城关帝庙关公塑像

祭祀人物
唐宋文、武庙祭祀体系是以文庙为标準,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武庙也如同文庙祭祀体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
文庙:
圣王:文宣王孔子
亚圣:孟子
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七十二子:颜回、闵损、冉雍、冉耕、冉求、言偃、宰予、仲由、端木赐、卜商、林放、樊须、澹台灭明、曾参、公冶长、公西箴、原宪、有若、郑国、商泽、秦非、曾点、巫马施、公皙哀、漆雕徒父、司马耕、颜之仆、石作蜀、颜高、邽巽、任不斉、颜无繇、颛孙师、高柴、荣旗、秦祖、陈亢、梁鳣、冉孺、蘧琼、公西赤、公伯寮、漆雕开、虙不齐、燕伋、秦商、后处、廉洁、乐劾、申党、琴牢、步叔乘、颜辛、漆雕哆、申枨、壤驷赤、施之常、公祖句兹、伯虔、南宫括、公孙龙、叔仲会、商瞿、县成、颜哙、孔忠、狄思、冉季、奚容箴、左人郢、秦冉、孟轲、左丘明、穀梁赤、公羊高、荀况伏胜毛苌高堂生孔安国、戴圣、刘向、扬雄、何休、郑众、马融卢植、郑玄、服虔、贾逵、杜子春、范寗、杜预、王肃、王弼、韩愈
武庙:
圣王:武成王姜太公
亚圣:张良
十哲: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七十二子: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熲、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
各国情况
中国
中国当今武庙的前身就是武成王庙,武庙的崇拜最早流行于唐朝,唐朝时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为武成王,并设立武成王庙,历代简称为武庙,以张良为的配祀,以十哲和古今六十四名将为从祀。宋朝时期,宋朝皇帝仍尊姜太公为武庙主神,并追謚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并增设古今七十二名将为从祀。元朝时期,元朝皇帝继续以姜太公为武庙主神,但从祀名将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只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为从祀。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姜太公的武庙祭祀,自此武庙信仰一度消失了三百年之久。
解州关帝庙

至明朝末期,明朝皇帝追尊关羽为武庙的主神,设立关帝庙,明末北京城内外关帝庙至少接近百所。明朝万曆年间,关羽被明神宗封为“协天大帝”、“义烈真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的“忠”“义”“仁”“勇”得到历代皇帝的推崇。同时,关羽“学尊孔孟,志在春秋,固儒教之圣人也”。再至满清时期,清康熙四年,尊关羽为夫子,与孔子并称。雍正八年,追封关羽为武圣,以关羽为主祀的关帝庙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并列,合称文武庙。但是关帝庙始终没有亚圣十哲和古今七十二名将从祀,只有关兴与周仓从祀在关羽左右。
最后到民国初年,关羽和岳飞都成为“忠义神勇”和“文武双全”的历史文化人物楷模,历代官方一贯倡导并被民间所广泛接受的“忠义”、“尚武”精神在这两个历史人物身上得到了凝聚性的符号性体现。正如民国的陆海军部上袁世凯的呈文所云:“关壮缪翊赞昭烈,岳武穆独炳精忠。英风亮节,同炳寰区,实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壮烈之精神。”于是民国政府便开始推行“关岳合祀”的计画,再各地设立关岳庙,正位左祀关圣帝君(关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飞),并且以张飞、王浚、韩擒虎、李靖、苏定方、郭子仪、曹彬、韩世忠、旭烈兀、徐达、冯胜、戚继光等十二人左祀关羽,再以赵云、谢安、贺若弼、尉迟敬德、李光弼、王彦章、狄青、刘琦、郭侃、常遇春、蓝玉、周遇吉等十二人右祀岳飞,左右两厢各12位神像均身眼北上以朝关岳,关岳庙一共有二十四位名将左右从祀,这一点完全是模仿了唐朝的太公庙的规制。在这之后,关羽和岳飞同被尊为武圣,关岳庙也就成为了民国之后的武庙。
越南
1835年(明命十六年),阮朝建成了武庙(越南语:Võ Miếu),与文庙一起春秋祭祀,以体现“圣人之道无所不包,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理念。武庙中既仿照唐玄宗开元年间“令两京诸州各置太公庙,以张良配享,选古名将以备十哲,以二、八月上戊致祭”的体制,供奉了中国历史上的姜太公、孙武、管仲、司马穰苴、张良、韩信、诸葛亮、李靖、郭子仪、李晟、岳飞、徐达12名军事家外,又供奉了越南历史上的着名军事人物。
越南顺化武庙

如何确定阮朝建立及此前应列入武庙祭祀的越南军事人物呢?这就涉及到如何阐述越南历史及该国历史上的着名军事家的问题,大臣们为此一再请示明命帝,说“溯查安南历代史记,并国朝实录所载开国、中兴诸功臣事状”,认为“安南启宇自丁、黎、李、陈以来良将亦不为少,本朝开国、中兴诸功臣勋业昭彰,具有简编可考”,提出了备选的名单和理由。明命帝表示:“理国之要,文武不可偏废,武庙之设于理为宜……至如安南丁、黎、李、陈,一代有一代之佐戎筹将,略亦不乏人,况本朝开国、中兴,其间宣猷凉武之臣,功烈尊室炳彪,视占何让?”经过反覆讨论,明命帝下令把陈朝的陈国竣、黎朝的黎魁和阮朝的阮有进、阮有镒、尊室会、阮文张列入武庙的“祀典”。(参见《大南实录》正编第 2 纪,卷 159,第 31—39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武庙(祭祀良将的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