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李家苇夼村

李家苇夼村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李姓来此建村定居。因地处积水的山沟,芦苇丛生,故命村名为李家苇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李家苇夼村
  • 行政区类别:村
  • 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
  • 耕地:86.3公顷

基本概况

因地处积水的山沟,芦苇丛生,故命村名为李家苇夼。李家苇夼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7°03′。
东与韩家苇夼村接壤,西与安家楼底村为邻,南与莱阳市崖东夼村隔山相望。隶属徐家店镇,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6.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312户,812人。有李、王2姓,均为汉族,李姓人口较多。

大事记

1941年八路军解放本村。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55年,粮食亩产107公斤,总产15.4万公斤。
1978年,粮食亩产230公斤,总产35.8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46公斤,比1978年增长216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带领民众开始栽植苹果。
1992年,民众以义务工的形式,开发荒山,挖树窝7000余个,栽植优质红富士苹果和板栗。
2000年,全村果园面积达27公顷,产量20万公斤,收入20多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52.7万元,其中农业82.7万元,林业33万元,畜牧养殖业37万元。
2002年,粮食亩产450公斤,总产31万公斤。

第二产业

1930年,李凤顺开设石灰窑,从业人员9人。另有2户粉坊。
自1980年通电后,村集体建起麵粉加工厂等。
1980─1995年,村集体建起建筑用石子厂。
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30多人,收入40万元。

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支持和鼓励民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商店、电气焊部、机械维修部及个体运输等行业。
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8人,收入290万元,其中运输业240万元,商饮业25万元,服务业2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有私塾一处,学生十几人。建国初期,在校学生30多人。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学生逐年增多,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6人。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组织参加培训学习,有7人获得技术职称。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靠半粮半糠菜度日。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5年,人均粮食219公斤。1985年,人均粮食450公斤,全村收入99.4万元。2002年,人均粮食460公斤,全村有各种车辆180辆,机车120辆,电话90部,彩电200台。集体福利1980年初,村投资3万余元,用上电网供电。1985年,集体投资购买电影放映机1台。1995年,投资7万多元,安装了闭路电视。1995年起,对考入中专学校的学生,每人奖励100元;考入大专院校的每人奖20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成立党支部,李丕寿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特、反奸、反地主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随军参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8月,设村公所。
1943年,改称村政府。
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8名。
1958年9月,改为大队管理委员会。
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李丕会、李典英、李风顺、李京奎、李培成、李洪君、李庆进、李培学、李振学、李喜忠、李志红、李洪军、李志路。
2002年,有党小组4个,党员27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李丕寿、李殿英、李丕成、李恆功、李培照、李振璞、李洪君、李振学、李培南、李庆进、李喜忠、李志红、李恆玉、李志生、李志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李家苇夼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