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李白故里

李白故里

李白故里

李白故里位于四川省绵阳江油市青莲镇。《李翰林集序》中有: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李白《与韩荆州书》: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李白故乡是陇西(今天甘肃天水一带)。生于中亚。后移居四川。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从古至今为李白故里就有各种争论。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说过一段很风趣的话:“蜀人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以为山东产,而修入《一统志》,盖自唐至今然矣……呜呼!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千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无处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亦是山东人,亦是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莫争莫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李白故里
  • 外文名称:Hometown of Li Bai
  • 地理位置:四川省 绵阳市 江油市 青莲镇
  • 开放时间:8:00-18:00(4月-10月) 9:00-17:30(11月-3月)
  • 景点级别:AAAA级
  • 门票价格:40元
  • 着名景点:李白纪念馆 太白公园 天宝山太白碑林 太白洞
  • 所属国家:中国
  • 所属城市: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
  • 建议游玩时长:2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可
  • 类别:古代文化艺术纪念馆
  • 筹建时间:1962年
  • 竣工时间:1981年

地理环境

李白故里位于四川省江油市,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李白故里
李白故里江油旅游资源丰富:有李白纪念馆、李白故居、海灯武馆、太白碑林、粉竹楼、太白公园、窦圌山、佛爷洞、白龙宫、金光洞、观雾山、养马峡、蒲家沟、青林口红色旅游景区等。其中青莲镇李白故里、市区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海灯武馆及太白洞等景点是以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的故居为主的人文景观长廊。
江油市距省会成都约150公里,距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40公里。江油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设郡,后改江油县。[东汉]设定归属德阳县,以后历经演变,到隋初县境分置阴平、昌隆2县。以后又几经演变,至[南宋]时江油县府正式入境后,分置江油、彰明2县。相沿至1958年两县合併为江彰县,1959年更名江油县。其中1935年红四方面军驻县时,曾分设过济时、重华、彰明3县和中坝市。198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江油市。2008年江油被确定为温家宝总理亲自领导的科学发展观试点城市。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油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早在三国时期江油已经是蜀国出入关中的重要军事政治要地,也是蜀国最后一道抵御敌人的关口。“勇夺江油关”也是《三国志》、《三国演义》中精彩的一笔。江油不仅走出了唐代大诗人李白,还走出了中国“厚黑学”鼻祖李宗吾、着名教育家张秀熟、中科院院士、科技发明家张开逊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是四川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发起人王佑木同志以及中国着名的武术大师海灯法师的家乡。
江油市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优质碳酸钙矿遍布全境,市境内探明的天燃气储量超过300亿立方米。长江支流涪江流域履盖全市60%以上面积,宝成铁路、绵广高速、绵江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市内乡到村一级道路基本硬化,交通相当便利。
江油农业基础十分坚实,全市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在河南朋友的无私支援下,全市农村提灌站、乡村道路、水库塘堰、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具有“西南华西村”之称的白玉村被胡锦涛总书记亲自确定为“农业发展先行村”。《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附子”,以江油出产的质量为最佳。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坝酱油”闻名中外,味醇甘香,是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的一味必备调料。
李白故里
江油工业基础十分雄厚,境内有大型特殊钢材生产基地攀长钢、我国西南最大的火电厂-----装机容量90万千瓦的江油发电厂、中石油川西北油气田公司、中国核工业四川材料所、中国航天涡轮机研究院、巴蜀重要的机械製造基地四川矿山机械集团、中国着名的水泥製造公司双马水泥、具有当代都江堰之称的武引工程等等,其中攀长钢、双马水泥为上市公司。全市人民正在为把江油打造成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製造业基地而努力。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场(今属四川江油,不过还有说法,是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25岁离蜀,在蜀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场南渡口原有“太白故里”碑,今已迁祠内。故里前有匡山如屏,后倚天宝、太华诸山,峰峦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点有太白碑林,陇西院、太白祠、名贤祠,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楼、月园墓等,已列为省级文物单位。李白曾在湖北安陆居住过。
李白李白

文化旅游

世人皆知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旅行家。他“一生好入名山游”,从“十五学神仙 ,仙游未曾歇”直至62岁去世于旅途之中。他青少年时期,一边读书,一边旅游,故乡的大匡山是他隐居读书之处,以此为基点常去戴天山、太华山、窦圌山、紫云山等名山旅游。这些雄奇壮美的故乡山水陶冶着李白,使他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然山水的美,直到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全国範围内的大旅行。李白游蹤东到大海,北到幽州、雁门关,西南到过夜郎,南到苍悟、九疑山,西至甘陇,足迹所至今天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十四个省及北京、重庆二市。名山大川黄河、长江、五岳、黄山、庐山、峨眉山、太行山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都留下他的足迹。
李白自幼好诗善赋、学道习剑,在故乡留下了三十多处遗蹟遗址,众多轶闻传说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李白故里——江油历史文化丰厚、自然风景绮丽、“红色文化”灿烂、封神传说奇异、工业科技发达、农业生态纯美,地处九寨门户,位于蜀道咽喉。李白文化旅游品牌是江油发展旅游最有价值、最能够吸引旅游者、最具国际性和独特性的品牌,这个品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而这些浸透着李白文化内涵的游蹤地和描写故乡山水的李白青少年诗文正是江油旅游之源和文化旅游之魂。不断丰富李白文化内涵,强力打造李白文化品牌形象,使其外延为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做强做大江油文化旅游产业,是无愧于先贤李白、造福今日江油人民的明智之举、当务之举和富民之责。

主要景点

太白碑林

碑林以园林为基调,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根据李白诗风的脉络,分为“李白诗精品园”、“清风明月园”、“故园山水园”、“磨针寻梦园”、“诗仙醉酒园”等五大部分。碑刻的内容主要是历代书画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等近二千件创作精品,风格迥异,足以体现我国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的深刻魅力,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国着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专门为此题写了“太白碑林”碑名。

陇西院

位于江油市区西南15公里青莲场天宝山麓。为唐诗人李白故宅。据院内原有的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先生旧宅在青莲乡,今旧宅已为浮图者居之。”(碑今移县城纪念馆)元符二年(1099年)彰明(今属江油)县令杨天惠《彰明逸事》记云:“清廉乡(白)故居遗址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宋建陇西院,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又增修仓颉、太白、文昌、地母等殿,并祀李白塑像。至民国年间,诸殿堂多残破,仅山门照壁尚完整。照壁上方所嵌“陇酉院”三字犹存。建国后历经修葺。院东数百步有李白妹月园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带),是李渊,李白,李广等人的祖籍,有一定的影响。唐太宗曾诏令天下,陇西为李姓的郡望。李姓的郡望、堂号均以陇西命名。
江油太白碑林江油太白碑林

太白洞

位于江油市武都镇北2公里许涪江左岸。是一天然洞穴。相传唐李白青少年时常坐船来此游览,天晚,对岸灯笼洞出现灯笼一对,四周通明,李白乘兴在洞口夜读,合卷后灯光即自行消失。因此,民谣有“灯笼洞对太白洞,灯照太白把书诵”。洞口高约7米,宽约10米,可乘船入内。水泉清澈,清雅幽静。洞壁有历代游人题刻多处。

李杜祠

李杜祠在绵阳市东2公里的芙蓉溪东岸。后人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来过绵州而在此建李杜祠。祠前为清澈的芙蓉溪,祠后为葱茏的富乐山。现存大门、照壁、工部祠、水榭、水池等,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占地6亩,工部词为单檐悬山式抬梁木结构建筑,面积120.96平方米。水榭体量较大,为单檐歇山式顶,抬梁结构,长15.4米,宽5.9米,横跨于水池之上。四周有围墙,园内有花圃,环境幽静,景色宜人。当前已修葺一新,有《李杜与绵州》陈列游人络绎不绝。现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灯武馆

位于江油市昌明河畔,与李白纪念馆隔河相望。由于现代着名高僧海灯法师生于江油重华镇,故在此地建立武馆。该馆成馆于1988年,集仿古轩、室、亭、榭、迴廊和演武厅、练武场于一馆,布局谨严、气势、宏伟。该馆现由已逝世的海灯法师高徒执教,常年招收海内外学员,教授名扬海外的正宗少林武术,现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业、业余武术人才。

李白纪念馆

李白纪念馆是1962年纪念李白逝世1200年筹建的。纪念馆三面环水,竹柳成荫,幽雅宁静。主要建筑有太白堂、太白书屋、晓雅斋、怀榭轩、临江仙馆。珍藏文物已有4000多件,有李白的稀世墨宝,记载诗人青少年时代在青莲的两座宋碑,以及李白塑像、匡山太白像、碑刻等,还有桃花潭、洗墨池、大石狮以及建于明代的雷鸣堰等文物古蹟。与纪念馆隔河相望有太白公园,园内展布楼亭阁榭,林木丰茂,环境优雅。

故里传说

提起李白故里,没有人不认为它在四川江油。每年那里都举行李白国际文化节,大打旅游文化牌,那座城市无处不流蕩着李白气息。现在,李白故里在江油的观点似已为海内外广泛接受,新版《简明大不列颠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李白条目,都明确表述李白是"四川江油人"。新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也说:"李白,字太白,彰明人"(彰明即四川江油)。
据赵亚辉部落格提供,《人民日报》2002年8月10日曾有一文披露一重要细节,说1982年,江油很意外地收到了邓小平托女儿送来的亲笔题词,只四个字:"李白故里"。还说,邓小平写这几个字之前,和郭沫若有过一次谈话。这个故事的前半段绝对真实,因为这四个字刻成的碑就矗立在江油;后半部所谓与郭长谈后才写的这几个字,谈过没有,何时谈的,却无法证实,因为郭在几年前就去世了。我认为,领导人题词是对历史人文古蹟的倡扬和尊重,也是对主流看法的一种首肯,但是并不一定具有学术上的终极裁定权,尤其是面对複杂的历史疑案。例如现在就有这种情况,一位领导人在此地题了"羲皇故里",另一领导人却在彼地题了"羲皇故都",各题各的,并不奇怪。但不管怎样,小平题词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它还是大大增加了李白故里属于江油的权威性。一切都表明,李白故里在四川江油是铁板钉钉,任何人似乎都不应该有怀疑。
然而,意外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去年8月,湖北安陆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了以"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为题的宣传片,立即有《江油遭受"李白故里"危机,央视四套是帮凶》之类帖子出来,江油网友开始在网上严重声讨湖北安陆的"侵权"行为,旋即江油市委和安陆市政府也捲入此事,各自在力争"李白故里"的归属权,不可开交。当时大家都觉得湖北安陆怕要倒霉了,要被推上被告席了,结果却出乎意料。9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给湖北省工商局发文的批覆却是:"安陆市作为李白曾长期居住地,被称作'李白故里'具有合理之处。这是对客观事实的正常叙述和说明,属于《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的正当使用行为。"是啊,"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李白在安陆娶妻生子,一度还是他週游天下的根据地,留守处,安陆要宣传,似也未可厚非。但这一下矛盾更激化了,后来还是江油占了上风。
对于这场官司我无话可说。我倒是觉得,由这一事件暴露出现今对"故里"一语的使用充满了歧义和含混,同时还暴露了长期以来掩盖的另一重大隐情,那就是真正的李白故里到底在哪里?除了江油和安陆二地之外,还有没有更有理由称为李白故里的地方?在这个问题上,有没有用现代人的强势话语不顾古人的陈述,不顾基本的历史资料的情况?江、安之争很像是大家在争抢一件宝贝,两个最有可能争到宝贝的人争得尤其厉害,其实,他们都忽视了宝贝真正的主人的意见及其感受。
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到底什幺叫故里?它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抑或生活过较长时间的地方,还是原籍,祖籍,家乡?到底该选择其中的哪一样?
前不久,一向较真的上海《咬文嚼字》杂誌经考证后有文章指出,目前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是"故里",一些地方常常以号称某名人"故里"来吸引游客,理由是这名人曾在当地居住过。其实,"故里"专指其人的故乡,家乡,原籍,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他的祖辈如果没有在此地生活过,他本人生活的时间再久也是不能叫"故里"的。文章还举例说,蒋介石曾长期居住在台湾,但有谁会称台湾为"蒋介石故里"呢?蒋故里还是浙江奉化溪口。"长期居住的地方"未必是"故里",而"出生地"也未必是"故里"。比如一位外国孕妇,在上海旅游时生了孩子,难道上海就是这个孩子的"故里"?还说,他长期住过的地方应该叫"故地",所谓故地重游;他长时住过的房子应该叫"故居",所谓某某故居;但"故地"、"故居"和"故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如此等等。
我对《咬文嚼字》文章的煞费苦心表示理解,但它仍然无法解决李白的故里归属问题。如果"出生地","生活过较长时间的地方","先辈生活过的地方",全在同一个地点,那当然不成问题;要是不一致该怎幺办?比如,李白出生地一般认为是中亚碎叶,和祖籍陇西成纪不一致,那哪个是故里?祖籍陇西成纪和生活过较长时间的四川江油又不一致,那哪个是故里?
江淹的《别赋》云:"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这可能是故里一词的最早出现。事实上,现在要给"故里"下一个无懈可击的定语不大可能,故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如果不钻牛角尖,并不难取得共识,它是对"根"的追寻和肯定。一个人,尤其一个古人,对自己故里的认定--儘管他不一定用这个词,最有发言权的只能是他自己。李白真正的、惟一的、被史书早就无数遍肯定下来的"故里",只能是陇西成纪(现今甘肃天水秦安县,秦属陇西郡,汉属天水郡)。
必须看到,我们在寻找李白的故里,事实上李白也在寻求着他的故里;这两个寻求如果重合,自然无话可讲;如果出现了两个故里,那应该肯定哪一个呢?这就好像一个人说他的父母是谁,我们不信,偏要另外指认他的父母一样。在我们,也许认为李白故里是四川江油;但对李白而言,他不是不知道彰明,但他心目中的故里无疑是陇西成纪。这是他一再强调的,而且口气坚定,从不含糊。我们在确定李白故里时,究竟是认同历史上李白本人的认定,还是撇开李白,不听他的,坚持我们认为的四川江油呢?在确定李白故里的问题上,要不要尊重李白个人的意见?如果李白明白不过地表示了对自己祖籍的确认,我们由于理解的原因,由于利益的原因,由于现代人的自以为是,硬是不承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样做对吗?
还是让我们看看李白自己怎幺说的。李白诗文中有三篇非常明确地陈述了他的家世。《与韩荆州书》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云:"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上安州裴长史书》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鹹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这后一条里,"本家金陵"与"本家陇西" 似乎矛盾,其实此处"金陵"所指乃是西凉"建康郡",即指今甘肃兰州一带。考之史料,《晋书·武昭王李玄盛传》有如是记载:"武昭王讳日高,字玄盛。隆安四年(400年),为群雄所奉,遂起霸图,号凉公,于敦煌、酒泉坐定千里。其子李歆继立,攻沮渠蒙逊,败死。弟恂继立,沮渠破敦煌,恂死,国亡。"这就是发生在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的"沮渠蒙逊之难"事件。"本家金陵"已为研究界澄清了。总之,李白自认陇西成纪人,再清楚不过。李白还喜欢自称"羲皇人",所谓"学道三十年,自言羲皇人。轩盖宛若梦,云松长相亲。""清风北窗小,自谓羲皇人。""羲皇"就是被史家尊为"三皇"之首的伏羲,传说生于陇西成纪。
我们再来看看公认的权威性的文献怎幺说。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都是李白在世时或去世不久时的人留下的文字,史料价值极为珍贵,它们无不证明李白生前所述"家本陇西人",即陇西成纪人是真实可靠的。李阳冰《草堂集序》云:"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着。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魏颢《李翰林集序》云:"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李白死后五十年,范伦之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云云。
说来可叹,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他在病榻上将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其从叔,刚刚任满的当涂县令李阳冰编辑,后李阳冰将其诗文辑成《草堂集》十卷,并为之作《序》,这就是着名的《草堂集序》。阳冰在《序》中说他"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其中,"枕上授简"一语何其悲凉!试问,枕上确定的"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一语是什幺意思,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李白的故里何在吗?
是否尊重李白个人意见,是李白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郭沫若写于文革时期的《李白与杜甫》,受当时扫蕩一切,目空一切的风气影响,不断指斥李白"不外是以势利眼光在看人说话","看来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所捏造,目的就是抬高自己的门第"等等,现在已被诸多研究家的考据证明,李白并没有说假话。李白家世研究中目前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李白到底出生在哪里,是否出生在江油青莲?如李白究竟是李广的、还是一向讳言的李陵的多少代孙?如李白五岁到四川,到底是从哪里到的四川?从碎叶到江油,天水秦安作为丝绸之路是必经之地,他不可能不经过;当时陇西成纪的地理条件不比江油差,逃难而归的李客何以不在必经之地的故里停留呢?谁能肯定李客李白就没在秦安停留过生活过?天水南郭寺卧佛殿院中舍利塔顶原嵌一小石碣,上镌李白五言律诗一首:"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此诗不为任何诗集所载,李白是否到过天水不由令人悬想?还有,李白醉草赫蛮书被考证确有其事,但他是在哪里学的蕃文呢?不管怎样,李白作为陇西成纪人,却始终如一。
事实上,结论已很清楚,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至于四川江油,正如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的,它只能是李白的第二故里。(
李白祖籍在陇西成纪,自称“陇西布衣”,所以把他的故居叫陇西院。山门气势雄伟,中门上竖匾用彩色瓷片镶嵌“陇西院”三个大字,四周有九条浮雕蟠龙护卫。中门的对联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还有一联是:“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陇西院内原有太白、文昌、苍颉、地母四重殿宇,当前又修缮了陇风堂、序伦堂等建筑。
在天宝山东麓的萋萋芳草坪上,有李白胞妹李月圆墓,墓周花木扶疏,暗发清香。墓前有象徵圆月的池塘一口,白鹅嬉戏碧水,垂柳摇曳微波,好一幅恬静的风景画。
天宝山下有小溪自北向南蜿蜒流过,传说李白幼年时见一老妪在此以铁杵磨针,受到感悟而奋发学习,因此将这条小溪叫磨针溪。
陇西院向东约一里即到太白祠,这是最早的李白纪念馆,至迟宋代就已经有了。经历千年沧桑,多次兴废。现存的古建筑是清代乾隆年间彰明县令主持重建的。红墙环绕,翠竹掩映,古屋、古碑、古台,组成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正殿的李白像,器宇轩昂,飘逸潇洒。柱上高悬的楹联是:“真赏难逢,今古几人如贺监;大恩不市,平生无语及汾阳。”歌颂了李白的超人才华和高风亮节。
陇西院向北约一里便是粉竹楼。门前一块古碑上说:“粉竹楼者,李青莲先生为其妹月圆所筑也。自唐迄明,崇祀不绝。”现存的山门是清代遗物,门口对联云:“月圆徽音不远;谪仙何时归来。”楼前翠竹丛中坐着汉白玉石雕塑的李月圆像,端庄静穆,低头沉思,似在思念胞兄。传说李月圆每天将洗脸的脂粉水泼在楼下的翠竹上,天长日久,竹竿上长出一层白色粉膜,故名“粉片楼”,现今还能寻出一些粉竹来,仿佛还能闻出李月圆的脂粉香。
在粉竹楼东面不远的一大片竹林农舍中有洗墨池,传说是李白兄妹题诗写字后涮洗笔砚处。池水丰盈,绿中带黑,酷似墨染。池底有泉水冒出,时而有水泡浮起,状如蒲花,故又名蒲花井。传说饮了此井的水,便得太白之遗墨,可以耳聪目明,文思敏捷。
李白江油
在青莲镇街上原有太白楼、名贤祠等纪念李白的建筑,现今仅存李白衣冠墓,碑题:“唐翰林学士李太白之墓”。后墓被损坏,1963年重新培修,立“唐李白衣冠墓”。墓周松柏挺拔、树飘秀、花草繁茂。墓旁一小台上,有一立方大的怪石一块,据说是修建衣冠墓时从天而降,老百姓传说李白念念不忘家乡,化作陨星,回归故里。
“天宝罗汉粉竹楼,红岩夜雨卧牛石。”这是流传在青莲的两句民谣。概括了与李白有关的几处风景。石牛沟在青莲镇五家坡西南二里,因出过一头石牛而得名,还流传着“李白咏诗镇石牛”的传说。说是这沟里有一头石牛,每晚要到处乱跑,践踏庄稼,农民束手无策,李白知道此事就写诗一首:
“此石巍巍活像牛,埋藏是地数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似汗流。
芳草齐眉难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
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此诗刻在碑上,立在石牛旁,从此这石牛一直静卧不动,不再危害庄稼。
红岩在青莲镇西的盘江右岸,岩呈褚红色,与岩顶青松映衬,色彩特别绚丽。在夜深人静之时,岩下可听见飒飒雨声,故名“红岩夜雨”。
从李白故居到大匡山,必经读书台,也是李白读书处,它是江油市西6公里的平通河边的一座小山,“孤峰秀拔,宛如文笔”,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李谪仙在此读过书,故名李白读书台,又叫小匡山、翰林山、点灯山。
传说李白是天上的太白星君,因直言进谏得罪了玉皇大帝,被贬谪下凡,到了绵州昌隆县(今江油市)青莲镇李家投胎。五岁时还只知贪玩好耍,受观音菩萨化身的武老婆婆铁杵磨针的启示,选中这座清幽秀丽的小山,日夜攻读,每晚都要高挑明灯,一直读到天亮。从此这座山每到夜晚周围几十里都能看得到山尖的灯光,所以把这座山叫“点灯山”。
李白学成以后,离开故乡,遍游天下,后得唐玄宗召见,很受赏识,封为翰林,于是人们便把李白读书的点灯山叫“翰林山”,“可怜头白未归来,惟见长江留浩月。”为此杜光庭凭弔李白读书台时留诗一首: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屏开。
华月冰壶依然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读书台上唯一留下的古建筑是石塔,实际上是焚烧字纸的化字型档,上题对联:“倒笔写天,气贯斗牛;举杯邀月,诗惊鬼神。”这倒是写出了李白精神。
过小匡山沿当年李白求学读书的“太白小道”,过大康镇内的佛爷洞景区到达大匡山。大匡山山势险峻,林壑幽深,风景秀丽,李白曾在此度过了10年苦读生涯,杜甫诗“匡山读书处,白头好归来”就是指此。由于匡山是李白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处,在这奇山秀水之中孕育出了一位闻名世界、垂辉千秋的伟大诗人,因而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登匡山寻访李白蹤迹,形成了江油八景之一:“匡岫贤蹤。”
匡山之上为戴天山,李白有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大匡山唐代就有寺庙,李白读书之地就在寺旁,后人在此建有李白祠来崇祀他,以后逐渐破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又建有“匡山书院”。
与戴天山紧紧相连的是天仓山,又名乾元山,山势雄奇,洞穴众多,树木茂密,怪石林立。唐宋时已成道士修炼之处,流传着许多道教神话。李白一生漫游,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六岁拜纵横家赵蕤为师,吸收多种文化元素,形成李白汪洋恣肆、奇谲瑰丽、气势奔放的浪漫主义诗风。而当时道风已盛的乾元山应是他的游蹤之地。
金光洞又名太乙洞、天仓洞。金光洞至迟在唐代就被发现了,以后一直有道士或僧人居住。唐末五代的着名道士杜光庭写蜀中名山,其中说:“天仓诸峰屹然三十有六,上有太乙真人洞,一名乾元山。”明代许仲琳撰写《封神演义》,就是根据曾在金光洞内修炼的道士陆西星讲述的太乙真人和哪咤的传说故事为素材,以乾元山诸洞为背景。金光洞为太乙真人修炼之处,收城塘关守将李靖之子哪咤为徒,哪咤大闹九河湾,打死龙王三太子,后以命偿命,剔骨还肉,太乙真人又以荷叶、莲藕复原哪咤肉身,住在翠屏山。由于《封神演义》的流传,金光洞的名气也愈来愈大,“金光仙洞”在清代已列为江油八景之一。
在江油市武都镇东北,有一座雄奇的窦圌山,千百年来以她独特的风姿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伟大诗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游的第一座名山就是窦圌山,并在此留下“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着名诗句。
窦圌山顶有三座石峰拔地而起,好似鼎足朝天,高约70余米,相距约30米,仅一峰有险路可上,其它两峰四面峭壁似刀砍斧劈,无路可通。就在这奇峰绝顶之上各有殿宇一座,铁瓦盖顶,翘檐欲飞,基础就在百米悬岩的边缘,其设计之奇妙,施工之艰险,难以想像。每当雨后初晴或是晨雾欲退之时,云纱轻裹山峰,殿宇忽隐忽现,宛如天宫仙阙;而在天气晴朗之时,周围百里都可欣赏春凌空欲飞之势。
在窦圌山云岩寺大殿西侧有一座转轮经藏,又名飞天藏、星辰车。据寺内钟铁上铭文记载,这座飞天藏建造于南宋淳熙七年,即公元1180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是我国历史最久远的一座飞天藏,堪称窦圌山镇山之宝。由于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极高,已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江油市城区西部有昌明河蜿蜒流过,江油李白纪念馆和太白公园就座落在昌明河两岸。
纪念馆用现代建筑材料,仿唐代建筑风格,融纪念建筑与园林建筑为一体,楼台亭阁在绿树丛中忽隐忽现,小桥迴廊与绿水碧波相映成趣。古朴典雅,清幽宁静,而又气势恢宏。
纪念馆大门高悬郭沫若题匾:“李白纪念馆”。大门正对面的照壁上,邓小平题写的“李白故里”四个大字,金光闪烁。再向前就是太白堂,堂内四壁挂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宋庆龄、何香凝、鲁迅等书写的李白诗歌,表达了伟人们对李白的崇敬之情。
太白堂西侧是碧波蕩漾的青莲池,池中屹立汉白玉石雕成的李白立像一尊,高约5米,表现了青年李白胸怀大志,意气风发,倜傥潇洒的风貌。
太白堂北侧是故园情景区,有太白书屋、诗书画陈列室、碑廊、桃花潭、洗墨池。
在太白堂、太白书堂之东的昌明河边,有问水长廊依水而建,曲折向北与临江仙馆相连,凭栏而望,但见两岸,袅袅垂柳拂碧水,芊芊翠竹舞东风。
太白书屋之西有晓雅斋,晓雅斋是长虹机器厂捐建的,当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江泽民同志,在落成时,欣然题诗:
“蜀道曾为太白乡,长虹今日贯绵阳,
斋称晓雅饶游趣,明月青天不算狂。”
紧邻晓雅斋是归来阁和李白研究会馆,与醉仙楼、太白堂鼎足而立,相互呼应。李白纪念馆已成为中外的李白崇敬者温馨的家,到这里你定能感受到一泻千里的李白诗情、诗魂和璀璨的中华文化

李白诗文

旅游之生命
“美不自美得人而彰”,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李白是知名度很高的名人,作为唐代诗歌王国中的无冕之王,在生前就已经很出名。李白出生之地、寓居之地、题咏之地和李白传说的流传之地都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有些旅游景点之所以能吸引游客,主要是有李白遗蹟或经李白题咏过。有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敬亭山才有人去游览,有了《赠汪伦》安徽程县的桃花潭才知名。李白诗更对旅游者能起到启迪游兴、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感受层次的作用。同时李白以阔大的胸襟,超越的眼光看大自然,描写创造出了许多或壮美、或动人心魂的形象,这就是旅游之魂,就是旅游之生命。
诗文的精华
李白在江油生活了24年,诗文肯定不少,大部失传,但留传下来的却是少年李白诗文的精华。
大约在李白十五岁前一、二年还未离开青莲乡时写下了《初月》、《雨后望月》、《晓晴》、《对雨》、《望夫石》等写景抒情诗作,其中:
《雨后望月》
西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台,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 对 雨 》
捲帘聊举目,露湿草绵绵。
古岫披云毳,空庭织碎烟。
水红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从这些诗中描写的景色看,与青莲乡环境相符合。如“一条江练横”应指盘江,“古岫披云毳”指远望大匡山、戴天山、紫云山的薄雾云纱,“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描写了盘江之滨、青莲坝农民的农耕图。
李白所作的还有一首《上楼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诗作语言浅直,未用典故,但自然天真,且带有儿童式的幻想。
李白十五岁作小吏,当小吏仅半年,到匡山隐居,不时寻仙访道,创作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依两三松。
这是青年李白在隐居读书于大匡山时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他以清新明丽的笔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幽丽的山水画卷。鲜艳的桃花、青翠的野竹、淙淙泉水声中传来人声犬吠,使人耳目为之愉悦。李白有许多生动形象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这些诗能使人心胸豁然开朗,获得心情的愉悦,会给旅游者心灵上打下牢固的美的印记。
在李白写《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同时期还写了《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诗人着力渲染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山水花木、峭壁飞泉,幽美绚丽的景色烘托出淡淡的愁思与怅然。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与《寻雍尊师隐居》都是李白十七、八岁隐居大匡山,寻仙访道的诗作,同期还作有一首《太华观》:
石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
道旁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运驾车。
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
曾闻玉井今何在,会见蓬莱十丈花。
大匡山与太华山乃同一山脉,紧紧相依,从大匡山大明寺逶迤西北上,走十余里即到太华观。好仙游的李白不仅与隐居于太华山中的雍尊师有来往,与太华观中修炼的道士也常有来往,《太华观》就是写访拜太华观道士的见闻,展示了古朴清幽的山中景色,描写了深山月下,笛声悠扬,仙子乘云的神仙境界。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冬,李白出游成都、渝州、峨眉山,乾谒苏颋、李邕未得重用,重返隐居处——大匡山,写过一首《冬日归旧山》: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坪。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上壁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诗中描写冬日旧居一片萧素、荒凉、破败的景象,透露出未受重用的不愉快心情,不过李白并没灰心丧气,他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振作精神,“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他要像挺拔的青松,不畏风寒,坚韧不拔,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李白隐居匡山时期经阴平道到江油县城(今平武南坝)访江油县尉,还写了《题江油尉厅》。
李白在大匡山的最后一首诗是《别匡山》: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景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景,已将书剑许明时。
这首七律描写了匡山的雄奇、秀丽、清幽的美景,表达了对匡山的依恋之情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表现了李白热爱大自然,热爱故乡又有宏伟的政治抱负的心态。
此外,李白在家里生活学习24年,所作的诗歌还有《咏石牛》、《萤火虫》、《即景》等,这些佳句名篇无论抒情、送别、游仙、怀古以及题画,都是江油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油旅游文化之魂。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李白故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