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四声

四声

四声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统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现代国语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四声
  • 构成:声调
  • 意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 出处:《南史·陆厥传》

含义

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幺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iān)子(zǐ)圣(shèng)哲(zhé)”;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根据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现代吴语中的绍兴方言和闽南语的潮州方言区分阴阳二类声调,阴调对应清音,阳调对应浊音。

详解释义

【名称】:四声
【拼音】:sì shēng
【注音】:ㄙˋ ㄕㄥ

基本解释

◎ 四声 sìshēng
(1) [the four ton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honetics]∶古汉语字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
(2) [the four tones of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中国国语的字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详细解释

(1).汉语字音的声调。古汉语字音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
【示例】: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自 齐 梁 之际始。”
(2).现代汉语国语字音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

构成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国语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国语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国语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大部分(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但西南官话岷江片、常鹤片、丽川片全片以及黔南片、昆贵片、岑江片一些点还有独立入声调,岷江片大部分仍有声门关闭不严的喉塞音结尾。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已无法得知。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和韵

四声和韵的关係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幺字归什幺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 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坐骑。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讚;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髒。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 落。

变化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複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关係

中古四声与国语四声的关係
在国语中,中古全浊音被清音化,因此中古清音平声在国语里变为阴平(国语第一声),中古浊音平声变为阳平(国语第二声),中古全浊上声在国语里变为去声(国语第四声)。同时入声在国语里消失,中古全浊入声变为国语的阳平(国语第二声),中古次浊入声变为国语的去声(国语第四声)。

详解

四声概念的提出
四声可能在上古汉语中已经存在,但作为概念的提出则始于南朝梁的沈约;《梁书》记载他写了一本《四声谱》,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同书还载梁武帝萧衍问及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天子圣哲。”后来隋朝的陆法言着《切韵》,将四声标为“平上去入”。其实“天子圣哲”和“平上去入”,用字不同,内涵一致:“天”、“平”同为平声,“子”、“上”同为上声,“圣”、“去”同为去声,“哲”、“入”同为入声。不过《切韵》一出,流传广远,“平声”、“上声”、“去声”、“入声”遂成为四声的泛称。
中古汉语的声调
《切韵》久已散佚,但根据陆续发现的残本及该书的增订本《广韵》可以看出它的轮廓。全书按韵目编排,而韵又按声编排,因此一部《切韵》,可以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再参考现代方言材料,不难得出结论,中古汉语即有这四个声调。至于具体调值,现已难于确考。近代学者陈寅恪在着作《四声三问》中,认为平、上、去“实依据及摹拟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归纳得来。有学者根据梵汉对音,推测平声应为中平调,上声为高平调,去声为低平调,入声为促调。特别应指出,有学者质疑入声应该归类为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的统称。因为只有这类韵母发入声,相对地,以元音或鼻音收尾的韵母只发平、上、去三声。于是韵书就拿塞音和同部位的鼻音相配,组成一个完备的系统。比如说,寒韵收鼻音韵尾,只有平上去三声(分别为寒、旱、翰),韵书就配以同部位的入声曷韵,使之四声齐全。
四声的流变
四声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入声消失。
分阴阳
四声根据声纽(开头辅音)的清浊,各分裂为两声,清者为阴,浊者为阳。年代在唐朝的日本《悉昙藏》说:“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声势太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可证其时四声已发生了分化。但是分化的程度在不同的现代方言中程度不一,四声都从分不合的有粤语广州话。闽南鹤佬话是平去入分阴阳,上声不分。以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客家梅州话是平入分阴阳,上去不分。官话北京话只有平声分阴阳。烟台话全不分阴阳。有些方言,例如广州话、平话更根据主元音的长短等因素将入声进一步细分,于是出现了高阴入、低阴入、高阳入、低阳入等声调(实质上,无论粤语、平话、客家话还是闽南话,其实有调值数往往达不到其标称数,因为有些入声调与其他调是相同的,仅韵尾不同而已)。举广州话为例。坛,《广韵》徒乾切,坛、乾同为平声。但坛今读阳平(调值|11|),乾今读阴平(调值|55|),这就是分化的结果。
全浊上变去
全浊音是指中古汉语中的浊塞音、浊擦音、浊塞擦音。全浊上变去就是指以这些辅音开头的上声字,如但、道,转入去声。全国方言极少例外。这一音变据考也发生在唐朝末年。
入声消失
有些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语等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中古汉语的入声系统。但对大多数方言来说,塞音韵尾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中古汉语原有的p、t、k三个塞音韵尾,有些方言,如闽、客家的一些次方言,归併剩一或两个,有些同时发展出一个喉塞音韵尾ʔ。有些如吴语、晋语等只保留韵尾ʔ。有些如湘语,塞音韵尾完全脱落,入声只作为声调存在。最后,在大部分官话方言中,入声甚至已归併至其他调类。如西南官话的入声归入阳平调,华北官话的入声派入其他三调。
举国语为例。屋、曷、乙、没均为《切韵》入声韵,但在国语则分别作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各方言入声消失的进程并不一致,但总体来说,是先归併,再变成喉塞音,嗣后喉塞音脱落,最后併入其他调。在中原,这一过程始于宋朝或更早,到元朝已经完成。
现代方言声调对照
主要方言声调对照表
方言区
地名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声调数
次浊
全浊
次浊
全浊
次浊
全浊
次浊
全浊
北方
北京
阴平55
阳平35
上声214
去声51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去声
阳平
4
青岛
平声24
上声213
去声42
上声、去声
去声
3
济南
阴平55
阳平42
上声213
去声21
阴平
去声
阳平
4
西安
阴平55
阳平24
上声42
去声31
阴平
阳平
4
兰州
阴平31
阳平53
上声442
去声13
阳平
4
东乾语
平声24
上声51
去声44
平声
3
西南
成都
阴平45
阳平21
上声52
去声213
阳平
4
乐山
阴平55
阳平21
上声52
去声224
入声3
5
江淮
南京
阴平31
阳平13
上声212
去声44
入声5
5
太原
平声11
上声53
去声45
阴入2
阳入54
5
苏州
阴平44
阳平24
阴上52
阳上31
阴去412
阳去31
阴入4
阳入23
8
上海
阴平52
阳去113
阴去334
阳去
阴入5
阳入23
6
长沙
阴平33
阳平13
上声41
阳去
阴去55
阳去21
入声24
6
益阳
阴平33
阳平13
上声41
去声
阳平
阳去
入声45
5
南昌
阴平42
阴去
阳平24
上声213
阳去
阴去55
阳去21
阴入5
阳入21
7
客家
梅州
阴平44
阳平11
上声31
去声52
阴入21
阳入4
6
福州
阴平44
阳平52
上声31
阳去
阴去213
阳去242
阴入23
阳入4
7
厦门、台北
阴平55
阳平24
上声51
阳去
阴去21
阳去33
阴入32
阳入5
7
泉州
阴平33
阳平24
阴上44
阳上22
阴去41
阳去41
阴入5
阳入24
8
潮州
阴平33
阳平55
阴上53
阳上35
阴去11
阳去31
阴入2
阳入5
8
广州
阴平
55或53
阳平21
阴上35
阳上13
阴去33
阳去22
高阴入5
低阴入(中入)3
阳入2
9
平话
南宁
阴平41
阳平52
阴上33
阳上24
阴去55
阳去22
高阴入5
低阴入(中入)3
高阳入24
低阳入2
10
方言区
地名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声调数
次浊
全浊
次浊
全浊
次浊
全浊
次浊
全浊
东乾语以甘肃方言为标準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四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