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聊斋俚曲》语法研究

《聊斋俚曲》语法研究

《《聊斋俚曲》语法研究》是一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春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聊斋俚曲
  • 书名:《聊斋俚曲》语法研究
  •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定价:28.00
  • 作者:冯春田
  • 页数:334页
  • ISBN:9787810910590, 7810910590
  • 品牌:河南大学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专书语言研究是语言学本体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专书语言研究日益引起重视。本书选用蒲松龄的《聊斋俚曲》作为语料,对于近代汉语,特别是明清山东方言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汉语语法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近代汉语专书研究领域内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专着。

作者简介

冯春田,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山东大学古汉语专业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县委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史的研究与教学,已出版《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等专着,发表自秦简语法到近代汉语语法、辞彙论文数十篇。做过《文心雕龙》词语考释及文哲理论方面的探索。独立或协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

媒体推荐

序 蒋绍愚
《近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序
蒋绍愚
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誌着我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端,这是一部文言文语法,研究,的主要是先秦和西汉的语言。1924年黎锦熙《新着国语文法》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白话文法,研究的是20世纪的汉语。这两部语法书很能说明我国早期汉语语法研究的趋向:重两头,轻中间。中河那一段的语法研究一直空缺,直到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先生的一些论文,才是“宣告了近代汉语研究的黎明”(太田辰夫语)。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得很快,有不少研究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
什幺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近代汉语专书的语法研究。这个看法,是老一辈语言学家提出来的。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1983年,在太原召开了全国语言学学科规划会议,老一辈的语言学家王力、吕叔湘、朱德熙、李荣等都参加了。我作为一个年轻人,也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得以聆听各位学者的教诲。当时,中断已久的语言学研究工作刚刚开始恢复,摆在各位前辈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什幺是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我国语言学研究首先应该从哪里做起?就汉语史的研究而言,各位前辈学者的意见非常一致:每个历史时期选几部有代表性的专书,从专书语言的研究做起。
从1983年到现在,已经20年了。但那次会上提出来的做专书语言研究的意见,至今看来仍然十分正确。汉语的历史那幺长,可是我们对此究竟有多少了解呢?大致的印象也许会有,但是要清楚地说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状况,恐怕不很容易。尤其是语法,研究工作本来就开始得很晚,到19世纪末才开始;如果不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专书的研究,把各个历史时期的语法面貌弄得比较清楚,那幺,汉语语法史的研究实在是无法深入下去。从1983年以后的研究情况来看。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的,主要也是在专书语法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比如,敦煌变文的语法研究,《祖堂集》的语法研究,不论是单篇沦文也好,专着也好,都有不少突出的成果。实践也证明了做专书语言研究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
不过,以往的专书语法研究,是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分散进行的。儘管1983年的规划会上提出来了,但系统的专书语法研究还是没有做过。如果大家的兴趣都集中在某一个时期的某几部书上,而另一些时期的专书却无人研究,那幺,“史”的线索还是贯穿不起来。这未免是一个缺憾。大概是看到了这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刘坚、江蓝生两位先生组织所内外的同仁承担了“近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这一课题。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课题已经胜利完成,这是我们语言学界都应该感到高兴的事情。
“近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共10本:敦煌变文语法研究,《祖堂集》语法研究,《三朝北盟会编》语法研究,《碧岩录》语法研究,《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敦煌变文十二种》语法研究,《刘知远诸宫调》语法研究,《元刊全像评话五种》语法研究,《元典章·刑部》语法研究,《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语法研究,《聊斋俚曲》语法研究。作者有江蓝生、曹广顺、吴福祥、白维国、李崇兴、冯春田、刁晏斌、杨永龙、马贝加、祖生利、顾之川、高育花等。
不难看出,所选的十本书是近代汉语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专书,撰写者是对近代汉语语法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以及崭露头角的新秀。这些专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是有保证的。有了这10本专书语法研究,我们对近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法面貌的了解就会清楚得多了,这为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做了一件重要的基础工作。
……

图书目录

出版说明
近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序
绪论
一 聊斋俚曲与《聊斋俚曲集》
二 聊斋俚曲的语法特点
上 编:词 法
壹 代词
一 人称代词
二 指示代词
三 疑问代词
贰 数词和量词
一 半数、不定数和序数
二 数量合音词“俩”和“仨”
三 量词
叄 副词
一 範围副词
二 时间副词
三 程度副词
四 事态和动态副词
五 否定和禁止副词
六 疑问副词
七 语气副词
八 关联副词
肆 连词
一 并列连词
二 选择连词
三 承接连词
四 让步连词
五 递进连词
六 条件连词
七 转折连词
八 假设连词
九 因果连词
伍 介词
陆 助词
下编:句法
壹 动补式
贰 处置式
叄 被动式
肆 差比句式和比拟句式
伍 判断句
陆 疑问句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书摘
连词是连线单词、短语(词组)和连线小句、句子,表示某种语义关係的词。俚曲的连词比较接近现代汉语,但口语或方言成分较多。这里大致归纳为9类进行分析:
(1)并列连词; (2)选择连词; (3)承接连词, (4)让步连词; (5)递进连词3(6)条件连词; (7)转折连词, (8)假设连词; (9)因果连词。
一 并列连词
俚曲表示并列关係的连词有:与、合、和、同、且,一来……、一来…二来…/一则…二则……前者连线词跟短语,后者连线小句或句子。其中“合”是“和”的异写,不排除是方言词音变异所致。
1.与
“与”14例:《翻》6例,《禳》6例,表示并列关係。
(1)连线并列的名词。3例:
①姜娘子、慧娘合老太太都哭起来了,老太爷与大爷、探花老爷都下泪。(翻)
②我那秒心肝,他无片瓦与根椽。(禳)
③不击金钟与法铙,念佛千声祸自消,(又)
例①是三项并列式,“与”连线前两项;例②、③“与”连线的都是同类意义的名词。
(2)连线并列的动词、形容词。11例。
A.连线相类意义的词语。仅1例:
①不担惊怕与勤劳,难得银钱到我腰。(禳)
B.连线肯定与否定形式。10例,如:
②父亲未知存与也幺亡,老母恹恹病在床。(翻)
③那孩儿你曾见他,模样儿佳与不佳,请柬问你一句话。 (禳)
B类连线的两项均具有选择关係。
2.合
“合”124例:《姑》12例,《翻》44例,《禳》68例。是连词“和”的方言变体,连线并列的词或者短语。
(1)连线并列的名词、代词。109例,如:
①沈大姨合珊瑚拉着,才住了。(姑)
②把原差合替身,每人打了三十板。(翻)
③那行子不依,约地、保正都知道了,只得把二相公合四邻一齐送到官。(又)
④我合夫人周氏,都是六十余岁。(禳)
⑤您三爷合您大叔必定误了下道。(又)
另外,有时由“合”连线的名词实际上是一种固定形式,这些并列的词语表示某类整体性意义,通常是不用连词连线的。例如:
⑥……嗤的一声,一捅几乎丧残生!若是命还好,必有神合圣。(禳)
⑦谁合併不见银钱,满坑里都是一些瓦合砖。(又)
⑧娶媳妇合费钱合钞。(翻)
(2)连线动词、形容词。这些并列的组合形式往往只表示某一类意义,或者是带有选择关係的并列词语,通常不用连词连线。15例,如:
①这样福合佛一样,不知好合歹,拿着当寻常。(姑)
②还是初来合乍到,只得再等他两三天。(又)
③人都说这一次没了老子,倒省了许多吵合闹。(翻)
④不求他贤良合孝顺,但望安分不生殃。(禳)
3.和
“和”《禳》曲11例,连线并列的名词或代词。如:
①已是生了癍和疹,又不瞎眼不秃头。
②夫人说:“您哥哥和嫂嫂和睦幺?”
4. 同
“同”仅《禳》曲1例。连线名词,表示并列关係:
①江城搭了盖头,江城同公子都下了轿。
5.且
“且”表示并列关係,仅《翻》曲土例,连线并列的形容词:
①今日咱家富且贵,纵有邪人也不敢欺。
6.一来……、一来…二来…/一则…二则…
连线小句,列举原因、目的或条件。5例:“一来……”1例,“…一来…二来…”3例,“一则…二则…”1例:
①别珊瑚,别珊瑚,见了说笑都全无,一来是体娘的心,二来是解娘的怒。(姑)
②一束是你模样好,二来高宅是大家,立下个根基好加纳。 (禳)
③一来要门当户对,二来要貌关人贤。(又)只用“一来……”的1例可能是受曲词限制所致:
④一束母亲待我好,姐姐人极把我疼,你既来嘴也不敢硬。 (翻)
例中第2个小句未出现“二来”。“一则…二则…”连线原因小句:
⑤这是俺那媳妇予着人送来的呀!一则是问好,二则是囚
着这里没人做饭,怕饿着我。(姑)

20.动+倒
“动+倒斗(名)”表示动作的结果,16例:《翻》4例,《禳》12例。
(1)表示动作的结果,后面可以有宾语或数量补语。例如:
①他来的人多,街上挤满了,一炮可以放倒百人。(翻)
②李婆叫说:“到了门首了,看绊倒了!”(禳)
③天民一头撞倒老王。(又)
(2)表示动作的结果,但带有程度的意思。例如:
①夫人说:“若说出来,你才笑倒了哩!”(禳)
②高公:眼中只有江城好;夫人:笑倒东邻赵大牙!(又)
21.动+就
“动+就+(名)”表示动作的结果或完成,12例:《翻》7例,《禳》5例。后面可以有宾语,藉助“的”字可以修饰名词。例如:
①众奴才做就局,哄着人把地输。(翻)
②孽障也是天生就,前世的冤家才来报仇。(禳)
③没有甚幺来奉赠,白银打就一双铃。(又)
动词又常为双音词。例如:
④寻思就此计大妙,着他姐姐乾踩那金莲。(翻)
⑤每人红绢三尺、钱二百,俱是伺候就的。(又)
⑥一个月到西州,盘费我已打算就。(又)
⑦你们都不必悲伤,我已是算计就了。(又)
⑧想必两口商量就了。(禳)
22.动+定
“动+定+(名)”表示动作的结果或完成,10例:《翻》7例,《禳》3例。后面可以有宾语。例如:
①暗地里找个主子,言定价银十两。(翻)
②说他潮实是潮,认定魏名实相交。(又)
③姜娘子指定仇大也幺官,柳眉直竖眼睛圆,怒沖天。
(又)
④暗里赤绳早系定。(禳)
动词是双音词的仅l例:
⑤魏名算计定了。(翻)
二 “动+形(结/状)”式
“动斗形(结/状)”式是指动词跟表示动作结果或动作导致的状态的形容词补语组合而成的形式。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所导致(形成)的状态,实际上也可以看作“结果”的一种,只不过两者之间又有区别。正因为这类形容词补语可以表示动作所导致的状态,所以往往又有“程度”的意义包含在其中。此外,俚曲另有“动斗副(极)”的个别用法,不另分类;同时,把相关的“形+副(极)”的用例附于其后。
1.动+坏
“动+坏+(名)”表示动作的结果、状态或程度。6例:《翻》1例,《禳》5例。
(1)“坏”表示动作的结果。3例:
①使破了锄头砍坏了斧,不肯教我去赔偿。(禳)
②小哥哥那魂灵儿就像淹坏了的那螃蟹。(又)
③只怕小江城,在那里踢弄坏。(又)
例①“动十坏”后出现宾语,例③是双音节複合动词。
(2)“坏”表示状态或程度。3例,如:
①喜坏了妇人合小厮,慌了管家合觅汉。(翻)
②森人毛长在桃腮,柳眉都带些杀气来。我的天,愁坏人,真把人愁坏!(禳)
2.动+乾
“动+乾+(名)”,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只《翻》曲2例:
①仇福合他掷,魏家两个都输了;吃乾又掷,又输了。
②大姐吃干了盅往外就跑,说:“您两个吃盅合劝合劝罢!”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聊斋俚曲》语法研究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