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那楼镇

那楼镇

那楼镇

那楼古称下宁,简称楼,别称海都,自古以来是钦廉三宁(新江、百济、那楼)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来区乡政府均驻地于此,是南宁市市级特色小镇(淮桑小镇),区域性中心城镇,邕宁区第二大城镇和繁荣的农贸集市。

那楼镇地处邕宁区腹地,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丰富,雨热充足,是广西着名的“淮山之乡”,南宁市重要桑蚕生产基地和农业重镇。经济产业以农业为主,形成了淮山、桑蚕、甘蔗、特种养殖等四大农业经济产业和百香果、红龙果、中草药等新兴产业。2016年12月,“那楼淮山”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誌认证。

那楼镇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层出了李翘然、卢宝炫等一批优秀儿女,拥有帽子岭水库、雷婆岭摩崖石刻、那蒙滕氏古宅、那晓炮楼等自然人文景观。那楼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战争时期,那楼许多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境内的那楼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那楼战斗纪念碑成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那良村那蒙坡、镇龙社区那佃坡被列入第三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录。雷婆岭摩崖石刻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8年12月,那良村那蒙坡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开始,每年的农曆二月十六为“那楼福炮节暨开圩纪念日”。那楼镇知名的特产有那楼淮山、镇龙塘角鱼,那楼榨粉、芝麻饼、鱼生、麻团、酸梅白切麻花鸭、油炸生粽等是地方特色小吃。此外,那楼还是邕宁重要农贸集市,是原邕宁县四大圩场之一,集市贸易繁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那楼镇
  • 外文名称:Nalou
  • 别名:海都市
  • 行政区类别:镇
  • 所属地区:中国广西南宁市
  • 下辖地区:2社区20村委会
  • 政府驻地:那楼社区那楼东街人和路
  • 电话区号:0771
  • 邮政区码:530205、530206
  • 地理位置:中国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东南部
  • 面积:351.29平方千米 
  • 人口:79607人(2017年常住)96026人(2017年户籍) 
  • 方言:邕宁南部壮语(又称“三乡话”)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帽子岭水库,雷婆岭摩崖石刻,那楼镇革命烈士陵园
  • 机场:南宁市吴圩国际机场
  • 火车站:南宁火车站、南宁东站
  • 车牌代码:桂A
  • 建成区人口:2.3万人
  • 工农业总产值:15.44亿元(2016年)
  • 特产:生榨米粉、那楼淮山、桑蚕
  • 城镇荣誉:广西卫生镇(2014年)广西生态乡镇(2018年)

建制沿革

明朝

那楼镇大部分属于广东灵山县上宁都图、中宁都图和下宁都图。于今邕宁区蒲庙镇那路村置西乡巡检司,领三宁都图。

清朝

清康熙九年(1670年),沿袭明制,那楼大部分地区属于今灵山县管辖,全县编户为22里,领一坊16都;乾隆年间,编户仍为22里,划分一坊15乡,乡领17都22图,339个村落。于今那楼镇那务村大坡置西乡巡检司,西乡领上宁都图、中宁都图、下宁都图,46个村落。
嘉庆以后,沿用治安区域划分,县以下称为练。灵山县于今那楼镇、新江镇、百济镇一带设定上宁练、中宁练、下宁练、下殳练。其中,下宁练练团置于那楼圩,辖81个村落。

民国

民国元年至民国15年(1912~1926年),灵山县仍沿用团练建制,全县共分18个练。今那楼镇分属于灵山县上宁练、中宁练和下宁练,镇域东北部属于邕宁县。
民国16年(1927年),开始废除团练建制,改设区乡,改制工作于民国20年结束。当时共设8个区,而区仅为区域划分,不设行政机构。民国23年,石塘、镇安、化龙、中秀等4个乡从第二区分出,增设第九区。全县区辖60个乡。那楼镇属于第七区,下辖那楼、百济、那路、光华、新江、那礼6个乡,区公署驻地那楼圩。
民国24年(1935年),灵山县废区并乡,成立保甲。
民国25年(1936年),设那楼镇,与那楼乡并存,镇乡政府均设在那楼圩。
民国30年(1941年)10月1日,实施新县制,全县设立4个区,调整合併部分乡,调整后,4个区辖60个乡(镇)632个保6382个甲。第四区辖7个乡65个保656个甲:均安乡7个保64个甲;那楼乡12个保129个甲;那凤乡10个保81个甲; 那路乡7个保74个甲;新江乡12个保111个甲;那礼乡6个保65个甲;百济乡11个保132个甲。区公所驻地那楼圩。(一说第四区辖7乡1镇:那楼乡、百济乡、新江乡、那礼乡、那路乡、光华乡、均安乡和那楼镇)
民国36年(1947年),全县划分为60个乡(镇)620个保6125个甲。今镇域中南部分属于灵山县那楼区那楼乡,西部属光华乡,北部属那路乡,东南部属均安乡,东北部系广西邕宁县八尺区镇南乡辖地。
民国38年(1949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粤桂钦邕灵边区建立民主政府——粤桂边区钦邕灵人民政府在那楼圩成立,辖原灵山县那楼等7个乡镇、邕宁县蒲津等4各乡镇及原钦县南荣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初,邕宁、灵山解放,那楼乡人民政府成立。同年,成立那楼区人民政府。
1950年1月10日,上级又将原属灵山县暂时划给钦县(今钦州)管辖的灵西特区,包括那楼乡、那路乡、光华乡、新江乡、那礼乡、百济乡和华灵乡划归灵山县管辖,并取消特区名称,改名为灵山县第七区。
1951年6月2日又将第七区即那楼区划给邕宁县管辖。同年,邕宁县行政区划作调整,排序如下:一区驻蒲庙,二区驻四塘,三区驻八塘,四区驻伶俐,五区驻刘圩,六区驻那楼,七区驻新江,八区驻百济,九区驻那陈,十区驻苏圩,十一区驻那马,十二区驻吴圩,十三区驻老口,十四区驻心圩,十五区驻坛洛,十六区驻那龙。1958年2月,撤区并乡,成立五塘、那楼、老口、吴圩、南阳、伶俐6个办事处;
同月,又改为5个办事处,即蒲庙、那楼、五塘、吴圩、老口,并将全县244个小乡并为59个大乡。同年5月,改置后那楼办事处所辖乡及高级社如下(以下简称“社”);那楼(14社)、汉林(10社)、南阳(22社)刘圩(12社)、中山(22社)、红星(13社)、中和(12社)、河浪(10社)、百济(10社)、方村(11社)、镇龙(16社)、屯林(8社)、那里(6社)。同年8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撤销办事处,成立那楼人民公社。9月,又改为跃进人民公社,辖原那楼乡、镇龙乡。后又更名为那楼人民公社,辖区不变。1980年10月,那楼公社增设屯了、三江、那利、那他大队,全公社共有22个大队。1982年12月27日,据地名普查结果,更改了重名大队的名称,那马大队更名为罗马大队。
1984年又复设那楼乡。1987年,那楼乡划出镇龙、屯良、那他、棠梨、那丰、那良6个行政村分设镇龙乡。1994年3月,那楼撤乡建镇。2005年3月18日,那楼镇划属南宁市邕宁区,辖1个社区居委会15个村委会。同年6月15日,撤销镇龙乡建置,整体併入那楼镇。镇政府管辖那楼、镇龙两个社区,坛墩、屯六、坛垌、那盆、中山、罗马、屯了、那文、那头、那旺、三江、那务、那利、河浪、华佳、屯良、那他、棠梨、那丰、那良20个村委会,有97个自然坡(屯),719个村民小组。
那楼镇人民政府大楼那楼镇人民政府大楼

行政区划

那楼镇分那楼、镇龙两个行政片区。2017年,全镇设2个社区,20个村委会,97个自然坡,719个村民小组。
那楼镇行政区划
类别
行政村名称
面积
(平方千米)
人口(人)
村(居)委会驻地
行政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
社区
那楼社区
8.1
10826
那楼西街
450109101001
121
镇龙社区
17.4
5230
镇龙新街
450109101002
220
村委会
屯六村
12.6
5062
屯六坡
450109101201
122
坛墩村
10.6
4720
坛墩坡
450109101202
122
坛垌村
17.8
4930
那板坡
450109101203
122
那文村
13
3050
那文坡
450109101204
220
那头村
21.2
5820
那头坡
450109101205
220
那盆村
22
6006
那盆坡
450109101206
220
中山村
9
4200
中山街
450109101207
220
屯了村
10
4923
屯吴坡
450109101208
220
罗马村
15
6109
那马坡
450109101209
220
那旺村
16.9
4655
那旺坡
450109101210
220
那务村
18.8
5390
那务坡
450109101211
220
三江村
10.2
2711
那度坡
450109101212
220
那利村
8
1869
那利坡
450109101213
220
河浪村
11
3337
河浪坡
450109101214
220
华佳村
10.5
3165
那佳坡
450109101215
220
那他村
17.2
4018
那他坡
450109101216
220
屯良村
27
5047
那棉坡
450109101217
220
棠梨村
18.3
3696
棠梨坡
450109101218
220
那丰村
26
5571
那丰坡
450109101219
220
那良村
21.2
3893
那良坡
450109101220
220
那楼社区辖东街、西街、新街3个街区,木林、那王、那里、大何、坛桥、坛倬、小何、坛坑等8个自然坡,居委会驻地那楼西街。为镇中心区。
屯六村辖屯六、周城、屯料等3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屯六坡。为镇乡结合区。
坛墩村辖坛墩、那楼、屯底、华亮、仁里等5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坛墩坡。1980年析置那利大队,划出那度坡至三江大队。为镇乡结合区。
坛垌村辖坛垌、那桑、那板、坛盆、亭那、那扶等6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板坡大田角。为镇乡结合区。
那文村辖那文、庭燎等2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文坡。
那楼镇行政区划地图那楼镇行政区划地图
那头村辖那头、苏秀、镇南、屯许、那悟、平贵等6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头坡。
那盆村辖那盆、那逸、那思、屯周、佃马、堆牛等6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盆坡。
中山村辖中山、屯赖、那志、那蕾等4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中山街。
屯了村辖屯了、屯王、屯吴、雁塔、那琅等5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屯吴坡。1980年由中山大队析置。
罗马村辖那马、那花、那逻、杨来、潭龙等5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马坡。
那旺村辖那旺、那晓、屯灵、里羡等4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旺坡。1980年划分出告祥坡至三江大队。
三江村辖那度、告祥等2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度坡。1980年由那旺大队划分告祥坡、坛墩大队划分那度坡建置。
那务村辖那务、屯思、七一、屯甘等4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务坡。
那利村辖那利、那近等2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利坡。1980年由坛墩大队析置。
河浪村辖河浪、屯群、那敲、那秘等4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河浪坡。
华佳村辖那佳、那边、屯良、陈良等4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佳坡。
镇龙社区辖镇龙街、赖苞、那佃等2个自然坡1个街区,居委会驻地镇龙街。
那他村辖那他、首龙、那益、那壬等4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他坡。1980年由华佳大队析置。
屯良村辖屯良、那棉、那弄、那杓、那坤等5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棉坡。
棠梨村辖棠梨、新塘、江万等3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棠梨坡。
那丰村辖那丰、那读、林基、坛迫、伴龙、稔乐等6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丰坡。
那良村辖那良、那蒙、江华、那界、那立、团岭等6个自然坡,村委会驻地那良坡。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那楼镇位于南宁市邕宁区东南部,距南宁市区45公里,距城区政府所在地24公里,其东邻青秀区的刘圩镇、邕宁区的中和乡,南邻钦州市的灵山县太平镇,西邻邕宁区的新江镇、百济镇,北与邕宁区的蒲庙镇接壤,地处邕宁区腹地,是邕宁区的中心枢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地形地貌

那楼镇海拨低,地面起伏较小,海拔在80~256米之间,全境绝大部分属丘陵地带。其中中部和北部为低丘地区,海拔100~200米;西南部与东南部的棠梨、那他、华佳等村为十万大山余脉的高丘地区,海拔120~300米。全境最高峰为帽子岭,海拔256米。地质方面,境内平原均由粘土、亚粘土组成,中低山丘主要由砾石、砾质砂岩、砂岩、泥岩组成。邕宁区属构造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形,山头多呈浑圆形,沟谷较为狭窄,沖沟发育区。域属弱震环境,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城区内断裂活动性偏弱,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
那楼镇地形那楼镇地形

气候特徵

那楼镇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衡,乾湿季节非常明显,湿热同季,夏季高温多雨,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春季和秋冬季雨量较少,经常出现乾旱。年平均日照为1629.3小时,平均气温为22.3℃;年最热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8.5℃;最冷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3.2℃;年无霜期为360-365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270.4毫米。降雨量最少的年份是1989年717毫米,最多是2001年1872.6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523.3毫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由于农业的开发和利用,区域内用地类型以农业用地为主,为典型的城郊农业生态系统,受人类多年耕植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均为次生性植被。境内植物种类主要有蕨类、裸子类和被子类植物,种类繁多。乔木树有松、桉、樟等,以马尾松、湿地松和桉树居多。地带植被为常绿灌木丛,森林植被为马尾松、湿地松、桉树等人工林。经济果木林有荔枝、龙眼、柑橙、芒果等。珍稀植物有金花茶、苏木等。全镇森林覆盖率43%,植被主要分布于境内西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

动物资源

那楼镇境内发现的野生动物有100多种。动物多为适生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种常见两栖、爬行类、鸟类及小型兽类等动物,其中与人类活动密切的啮齿类动物在该区域内最为常见,能出现的保护动物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保护物种黑眶蟾蜍、沼蛙等,现存数量不多,偶尔可见。较大的野生动物有野猪,比较罕见。

矿藏资源

境内的矿产资源比较匮乏,主要有水晶石、磨刀石、重晶石等,储量较为可观,有零星铜矿分布。此外还有用于生产红砖所需的页岩、粘土,主要分布于坛垌村、屯良村。

水资源

境内有小型河流3条,分别是新江河、马峦江、青龙江。那楼镇有帽子岭、那玖两座小(一)型水库,那淋、坛两、天堂、双英、那伍、那强、电力、小帽子岭8座小(二)型水库,水库总库容1114.6万立方米,此外还有13处畜水拦河坝,山塘712处,全镇蓄水总库容达2152万立方米。帽子岭水库是境内最大的水库,总库容651万立方米,为那楼镇备用人饮水源地。
新江河:正源发源于境内的帽子岭水库,其源泉已经被库区所淹没,流经那他村、河浪村、那利村、那务村、三江村、那旺村6个村委,在那旺村那晓坡流入新江镇,该河水量较大,沿河修有大坝堵水为灌溉所用。
青龙江:正源发源于屯六村,流经屯六村、那盆村、中山村、罗马村4个村委,然后进入刘圩镇内,该河在境内水量较少,沿河修建有117万立方米的那玖水库和66万立方米的那淋水库。
马峦江:发源于境内帽子岭东麓的江万坡,流经棠梨村、那丰村、屯良村、那文村4个村委,汇入中和乡,是镇内东南部主要小河流。
帽子岭水库:位于镇龙片区那他村那壬坡。帽子岭水库分为一库和二库,特指帽子岭水库一库。帽子岭水库(一)总库容65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30万立方米,最大坝高17.3米,水库水面面积1平方千米,正常蓄水位128米,设计方洪水位129.4米,校核防洪水位129.9米,装机容量60MKW,灌溉面积0.45万亩,工程投资282万元,修建于1957年10月,次年4月竣工。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末,全镇总户数2.85万户,户籍人口9.42万(壮族人口9.01万,占总人口的95.65%),其中农业人口9.15万,非农业人口2658人;流动人口1.7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8%。
截至2017年底,户籍人口96026人,常住人口79607人。
那楼镇人口分布图那楼镇人口分布图
那楼镇海拨低,地面起伏较小,属丘陵地带。该地区温和多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为邕宁区第二人口大镇。
乡镇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
常住总人口
总户数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
常住总人口
总户数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
那楼镇
52501
13934
51960
61474
19029
60917
镇龙乡
15511
4185
15414
总人口
68012
18119
67347
61474
60917

民族

那楼镇是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镇。壮族约占总人口的95%,其次是汉族,约占4%,其余主要少数民族是瑶族、苗族等。

政治

党政机关

中共那楼镇委员会:2016年,那楼镇党委有27个党(总)支部,其中:机关党支部1个,事业单位党支部4个,农村党(总)支部22个。共有党员1618人,其中农村党员1312名,女党员233名,流动党员256名。镇党委设党政办公室。镇党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3名(一人挂职),党委委员9名。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
那楼镇人民政府:设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食品安全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人口和计画生育工作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禁毒办公室)。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有农林水利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卫生和计画生育服务管理所、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站、国土规建环保全监站,参公单位有财政所。镇政府设镇长1名,副镇长4名。
那楼镇人民代表大会:设人大主席团。设专职人大主席1名,副主席1名。
驻镇企事业单位:那楼工商质监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粮食管理所、农业技术推广站、那楼供电所、那楼邮政支局、电信邕宁分局、移动邕宁行销中心等。

政法机构

公安系统:民国25年(1936年),灵山县国民政府设立县公安局,下设附城、沙坪、那楼、新圩4个分局。那楼镇第一个公安机构——那楼公安分局成立。民国32年(1943年),灵山设立警察局,此外,还在武利、旧州、那楼各设1个警察所,在石塘、平山、那隆、太平设定4个分驻所。每所配警长或所长、所员或警士2人。1954年7月,邕宁县在老口、坛洛、长塘、那楼设圩镇公安特派员。1961年7月,邕宁县增设五塘、伶俐、那楼、坛洛4个派出所,吴圩所併入苏圩所。1988年8月4日,增设四塘、延安、长塘、镇龙4个派出所。2005年6月25日,镇龙乡建制撤销,整体併入那楼镇,全镇设2个派出所,6个警务室,配备公安干警12名,其中那楼所8名,镇龙所4名,2012年辖区人口95182人,常住人口约6.3万人。2013年末,那楼派出所民警9名,协警17名。2017年初,镇龙派出所与那楼派出所合署办公,改制为那楼(镇龙)派出所。但仍在镇龙派出所设立户籍办理点。两所共有民警10人,警务助理22人。
检察系统:2012年,在那楼人民法庭挂牌增设邕宁区人民检察院派驻那楼镇检察室。
法院系统:1953年6月,邕宁县县将20个区划分为6个点,建立6个巡迴法庭。1956年,建立五塘、蒲庙、坛洛、吴圩、那楼、伶俐7个区固定人民法庭。同年,成立邕宁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1982年,全县19个乡镇全部建立人民法庭。1984年,合併为蒲庙、良庆、苏圩、吴圩、大塘、新江、那楼、刘圩、伶俐、五塘10个人民法庭。同年,建立执行庭。那楼人民法庭是邕宁区人民法院唯一的派出人民法庭,编制6人,负责那楼镇辖区的调解、民事审判。
司法系统:那楼镇镇政府下辖1个司法所,编制4人;1个基层法律服务所。

经济

综述

自古以来,那楼为三宁地区(那楼、百济、新江)的经济中心、原邕宁县东南部重要的农贸集市和南宁市区东南部区域中心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经济总量一直居于邕宁区第二位,仅次于城区政府所在地——蒲庙镇。全镇耕地面积18.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4万亩,林地面积22.3万亩。淮山、甘蔗、种桑养蚕为全镇三大农业主导产业。
2010年,那楼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06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13元。
2011年,那楼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1.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67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0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2元。
2012年,那楼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2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9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50元。
2013年,那楼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3.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5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31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59元。
2014年,那楼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46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81元。
2015年,那楼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4.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2914.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5元。
201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5.44亿元,同比增长6.26%,其中:农林牧渔业完成15.15亿元,同比增长4.27%;工业生产总值0.29亿元,同比增长17.2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0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8万元,同比增长11.13%。

第一产业

那楼镇是邕宁区农业重镇,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城区的三分之一强。农业发展较为多元化,形成了淮山、桑蚕、甘蔗、特种养殖四大支柱产业。
截止至2015年,全镇常年种植淮山面积2.20万亩。淮山产量4.5万吨,产值12320万元。淮山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那头、坛垌、屯良、屯六、那盆、那文、河浪、那丰等村。淮山种植的农户有6800多户,日常从事淮山种植的劳动力有1.12万人。那楼淮山已成为南宁市为数不多的名优农产品之一。
那楼社区小何坡景色一瞥那楼社区小何坡景色一瞥
种桑养蚕是那楼镇优势农业产业,2015年有桑园面积3.22万亩,年产鲜蚕茧580万公斤,桑蚕总产量9320万元。全镇种桑养蚕农户1.12万户,种桑养蚕劳动力有2.3万人。主要种桑养蚕的村坡:罗马、中山、坛墩、三江、那盆、屯六、坛垌、那旺、那务等村。桑园面积占邕宁区总种植面积的60%,是南宁市重要的桑蚕生产基地。
糖料蔗生产是传统农业支柱产业,是那楼镇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全镇甘蔗种植农户1.23万户。除罗马、中山、屯了三个村甘蔗种植面积较少外,其余各村都种植有甘蔗。甘蔗产量比较多的有那务、那文、那丰、那良 、屯良、三江、华佳、那盆等村。
那楼镇在传统养鸡、养猪基础上,积极开发特种养殖业。主要有:养鸽、养蛇、蜈蚣、山龟、香猪、蜜蜂、河鱼等。2015年,全镇搞特种养殖的农户有260户,特种养殖收入2600万元。成为那楼镇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014年,那楼镇农业生产总值13.2271亿元。
2015年,那楼镇农业生产总值14.2828亿元。
2016年,那楼镇农业生产总值15.15亿元。

第二产业

由于那楼镇长期以来矿产和水资源匮乏,不处于主要公路沿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工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是邕宁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地。
那楼镇于解放前(1950年前)拥有一家国营企业——镇龙镬厂,专门从事生产炊具。1951年因调整辖区,邕宁县从灵山县接管镇龙镬厂,成为邕宁县属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这家镬厂有职工37人,固定资产3000元,主要生产镬头(炊具)。
2003年,镇政府投资800万元兴建了那楼淮山工业园,年加工淮山1.2万吨。
2005年,飞戈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烘烤厂开始投产。2007年引进广西丝绸集团那楼茧站,进行对鲜蚕茧加工。
2013年引进了屯良、坛墩两个木片厂。屯良木片厂已投产,坛墩木片厂由于土地办理程式存在问题,尚未建成。
2015年,投入资金1500万元对那坤砖厂两烘两烧隧道窑生产线节能技改,投资2300万元对坛垌砖厂m两烘两烧隧道窑生产线节能技改。改造后的那坤砖厂生产规模为6000万标砖/年,坛垌砖厂生产规模为8000万块标砖/年。
2016年,在三江村建立三江村现代生态桑蚕产业扶贫示範园。
2017年6月8日,《那楼镇总体规划(2016-2030)修编》获南宁市政府批覆。规划定位那楼镇发展成为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为主导的综合型小城镇。规划确定了那楼镇区北部为工业仓储综合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那楼镇农副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选址在那楼社区坛坑坡和坛墩村华亮坡、仁里坡结合地带。该地带地处那楼镇中部,位于蒲庙至那楼公路和规划建设的中和经那楼至新江二级公路交汇处附近,处于桑蚕、淮山、中草药产业基地的中心,距南宁市中心42千米,距城区政府所在地17千米,距城镇中心仅2千米。结合带依託小城镇,面向大城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014年,那楼镇工业生产总值0.77亿元。
2015年,那楼镇工业生产总值0.25亿元。
2016年,那楼镇工业生产总值0.29亿元。

第三产业

那楼镇境内商业贸易以农贸为主,出口的大宗货物主要是淮山、桑茧。境内有那楼、镇龙、中山、蟠龙、镇南、那丰、那务、那马等7个农贸集市,还在运行的集市有那楼、那务2个。
热闹的那楼圩日热闹的那楼圩日
那楼圩是前邕宁县四大圩场之一,于公元1580年建圩(另说1723年),是今邕宁区最早开圩的城镇。圩期为子、午、卯、酉日。民国3年《灵山县誌》载:“那楼与蒲庙、小黎街(今南阳)、太平街通商最多,生意以牛为大宗。”民国时期,那楼圩是灵西地区(今百济、那楼、新江、那路、光华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也十分繁华。民国时期,圩上居民约有1400人,三日一圩,圩日赶集者少则3000,多则上万。据1995年的邕宁县誌记载:“上市的农副产品以粮食、淮山、辣椒、蚕茧、蘑菇、为大宗。三日一圩,圩日赶集人数最多有2万人,是(前)邕宁县东南部较繁荣的农贸集市。”
镇龙圩原称锦雷。1935年开圩取名镇龙。解放后曾几度设乡治和公社于此。1987年与那楼分乡后, 是镇龙乡人民政府驻地。外销产品以木材、松香、油茶为大宗。有公路通蒲庙、太平。2005年,撤销镇龙乡建制,原镇龙乡併入那楼镇,成为镇龙社区居委会所在地,原镇龙乡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镇域南部的交通枢纽。蒲庙至镇龙三级公路(X022线)、镇龙至太平三级公路(X030线)、镇龙至那线四级公路(X991线)及镇龙经那他至百济四级公路在此交汇。2017年,圩上居民约2000人,有旧街、新街、过境公路三条主要街道,建有一个农贸市场。镇圩上设有派出所、邮政所、卫生院、电信门市、供电门市、农村信用分社等企事业单位。教育上,镇龙国小作为镇龙学片的中心国小,资源配置达到乡镇中心国小标準。
那务圩在那务村那务坡。由于村民居住较近,那务、七一、屯思3个自然坡连在一起,形成那楼镇最大的村庄,渐而成圩。圩内居民即3个自然坡的居民4000多人,每日早上和傍晚,村中心热闹非凡,农产品丰富,可以认为凡是那楼镇区上农贸市场有卖的这里都有,也因此吸引了周围村的人前来赶圩,是那楼镇西南部繁荣的圩场。该村建有那楼镇第一个村级农贸市场。
民国时期那楼圩有仇屋当铺等几家典当铺,为私人金融机构。当铺十分坚固,解放战争时期,南逃国民党军队据此顽固抵抗解放军。
至2017年止,那楼镇有银行机构3家,各类银行网点4个;保险机构1家,网点1个;共有金融机构4家,网点5个。
银行网点:中国农业银行那楼分理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那楼营业所、广西农村信用社那楼信用社、广西农村信用社那楼信用社镇龙分社、桂林银行那楼镇支行、南宁江南国民村镇银行那楼镇金融服务室。
保险机构网点:中国人寿保险那楼行销部。

基础建设

城镇建设

那楼镇区——那楼圩始由当地周、王、滕、杜等姓氏几户人家设摊卖茶粥,继而客商云集,据民国3年《灵山县誌》记载那楼圩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开圩,据《邕宁县誌》记载于清雍正元年(1723)开圩(另一说1580年建圩),历来是区乡政府所在地。民国时期设有三凝书院。因解放前在今纪念碑至那楼工商所一带为盐贸集市,当地民众称之为“卖盐(街)”。因壮话“卖(hài)”近似发音是汉语的“海”,“盐(gù)”近似发音是“都”,所以又称为“海都”,久而久之,“海都市”称为那楼的别称。1949年曾是粤桂钦、邕、灵边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1年前,钦县、灵山两县属广东省,邕宁县属广西省)。
那楼镇政通路圩日(2017.01.25)那楼镇政通路圩日(2017.01.25)
解放前,那楼圩(时属广东灵山县)就是灵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繁荣。据《邕宁县誌》记载,那楼圩在民国时期有金融机构仇屋当铺,商铺林立,但只有一条街道和数条小巷,街道为长方石条铺成,房屋多为砖瓦结构,少部分为茅屋,街区髒乱。民国时期圩镇居民约有1200人,是灵西地区最大的圩镇。灵西地区划属邕宁县后,那楼圩成为邕宁县四大圩场之一(其余为蒲庙圩、苏圩、五塘圩)。
截至2017年7月,镇区内已有综合市场1个,专业市场1个,市亭1个;各类商铺807家,其中大型超市4家。镇区内建有公立中学2个,中心国小1个,公立幼稚园2个;建有中心卫生院、卫生所以及各类诊所十余家;有4家金融银行在此设营业所。镇中心区常住居民达到一万三千人,是邕宁区第二大城镇。
那楼镇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西部旧城,另一是东部、北部新城。那楼镇于1994年在旧城东边开闢中淡新街开发区,至21世纪初已初具规模。现今中淡新街开发区已基本完善,是镇区的主要部分。镇区街道全部硬化,镇区主要街道有11条:
人和路(旧022县道19至21公里):又称环街公路、环城路,街道两旁是镇主要行政机关,北起那楼客运站,南接环卫站,全长2300米,机动车道宽7-22米,人行道宽1.5米,水泥路面。路旁装路灯,是镇区主干道。
古楼街:即旧街,那楼清朝时有三凝书院,清朝、民国时期是圩镇的主街道,街道两旁保留的老房较多,古香古色,故名古楼街。全长700多米,面宽3~8米。北段及中段是主要商业街。
镇区新貌(2017年)镇区新貌(2017年)
政通路:是那楼新街区主街。南北走向,南北两端与人和路交接,全长980米,机动车道宽18米,水泥路面,两旁人行道宽各5米。2013年街道改造后,路旁安装路灯。路旁多种有芒果树,商铺林立,是重要的商业街,也是居民住宅区。
西关街:东起政通路,西接古楼街,全长180米,机动车道宽6米,沥青路面,两旁人行道宽3米,此段商业最为繁荣,商铺林立,堪称“黄金街段”。
中淡路:因原为中淡岭地,故名中淡路。位于人和路东,是新街二街,全长约700米,机动车道面宽7-12米,两旁人行道宽1.5米,路旁安装路灯,贯穿那楼新街综合市场、那楼猪花交易市场两个市场。
三凝街:东接中淡路,西至那楼中学东大门,宽6米,长100米。因那楼中学前身为三宁书院,故名。
中兴街:即旧街二街,起于那楼信用社门市至那楼社区居委会交于人和路,长约260米,宽3.5~6米。
安宁路:起于中心卫生院至蚕茧站,全长约400米,宽6~8米,街道连线坛墩村屯底坡,是通往百济镇的通道。
灵西路:因有那楼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纪念灵西籍烈士,故名。起于那楼革命烈士纪念碑至那楼供电所,全长约400米,宽5~6米。
民安路:北接三凝街,南临兴业街,全长350米,宽3米。
兴业街:东接政通路,西通古楼街,全长160米,宽3.5米。
那楼镇镇区地图那楼镇镇区地图
那楼镇统筹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大镇容镇貌整治力度,强化街区管理。2011年,投资100万改造新街二街(中淡路);2012年,通过投资1500万元修复那楼新街(政通路)和环街(人和路)道路,改善那楼镇主干道交通状况;2014年,投资400万元改造提升街区小街小巷28个路段,10公里的13条街巷;进一步对给水排水、电力、亮化、绿地和环卫配套设施建设进行了统筹考虑;协调市场开发服务中心,2014年8月,投入90万元重点装修打造设施先进、购物环境一流的农贸市场。2014年5月,那楼镇垃圾中转站在青草岭正式动工,总投资100万元。2016年9月,那楼客运站工程竣工,于12月30号开业,2017年4月中旬正式营运。2017年初,那楼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投入使用,该项目与那楼镇屯良村那棉坡坛农山垃圾填埋场相邻,总投资约800多万元,占地面积12.1亩,日处理垃圾40吨。2016年12月,那楼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正式动工,总投资约1699万,设计日处理污水1500立方米。
发展规划方面,于2010年完成了《那楼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并通过市政府批覆。2016年12月完成了《那楼镇总体规划修编(2016-2030)》,并通过市政府批覆。
那楼镇总体规划图那楼镇总体规划图

邮政

民国12年(1923年),灵山县增设平南、茅针、烟墩、沙坪、太平、石塘、平山、那楼(现属邕宁)8个邮政代办所。这是那楼有邮政事业之始。从灵山县城至那楼的邮线是县内最长的邮线,全长115公里,双人班,经平南、白花、茅针、烟墩、沙坪、宋太、太平。1951年6月2日,灵山县灵西特区即那楼区划给邕宁县,那楼邮政代办所属邕宁县管辖。1954年,邕宁邮政局与邕宁县地方电信管理处合併为邕宁县邮政局,那楼邮电代办处成立。1956年,那楼邮政支局成立。1969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邮政与电信分开。那楼邮电支局改为那楼邮政支局。1973年初,邮政与电信又合併,那楼邮政支局改为那楼邮电支局。1987年,那楼乡分设镇龙乡,镇龙邮电所成立。1990年,按现行行政区划,那楼有邮电支局1个,邮电所1个。1998年,国务院对邮电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那楼邮电支局因此改为那楼邮政支局。2005年,镇龙乡併入那楼镇,那楼镇下辖1个邮政支局,1个邮电所。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那楼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那楼营业所。解放前夕,那楼邮政事业全部是步班邮路。1956年,开始开设脚踏车线路。1978年,开始有机车邮路。1976年后,开始有汽车邮路,每日从县城(蒲庙镇)到那楼邮电支局、镇龙邮电所对开1次。
那楼邮政支局邮政大楼那楼邮政支局邮政大楼

通信

截止至2017年,那楼镇有中国电信门市3个,其中那楼镇区2个,镇龙街1个。中国移动门市3个,其中那楼镇区2个,镇龙街1个。中国联通门市1个。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邕宁分局就驻那楼街,管理蒲庙、那楼、新江、百济、中和五个乡镇的电信业务。中国移动邕宁区行销部就驻那楼街,负责邕宁区五个乡镇的行销业务。
至2017年,全镇22个村委(社区),97个自然坡全部通了固定电话,手机信号覆盖全镇,全部村委会以及大部分坡屯都通了宽频。通讯设施方面,在镇区内设有闭路有线电视、数位电视线路,中国移动和联通公司的基站、多处办事点和转差台,通信网路信号覆盖全镇。这为那楼镇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通讯保证。

电力

那楼供电所位于那楼镇灵西路,主要负责辖区内那楼、中和、新江、百济等四个乡镇44个村委,6个社区约23.6万人的业扩报装、抄表、电费、线路运行维护、线路故障抢修及供电服务工作。2017年,供电所共有职工78人,那楼镇镇域内有那楼和镇龙两个35KV变电站,能够满足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电需求。

供水

截至2017年,镇域内共有4家水厂,即南宁市川泉自来水厂、镇龙社区集中供水工程、那务自来水厂、三江旺坡水厂。镇区、镇龙街及周围自然村主要由川泉自来水厂、三江旺坡水厂、镇龙社区集中供水工程供水,日供水量达到1万吨以上。2018年计画投入568万元,实施川泉自来水公司镇龙社区水厂、那久水厂扩建工程,扩建后供水规模将达到10000立方米/天,供水人口可达83873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据《灵山县誌》载:“三宁书院 ,在那楼圩(今邕宁县管辖)旁,清光绪十四年麻厚光等捐建。”这是境内已知最早的学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书院停办。又载:“光绪三十二年创建那楼两等国小堂,设在那楼圩旁,由三宁书院改建”。这是境内已知最早的国小。
《灵山县誌》载: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灵山县城,附城镇中心校师生分别转移到司马塘村祠堂、竹山园村和丁屋祠堂上课,一年后搬回旧址。陆屋、武利等地部分国小因日机轰炸停课。县立新圩国小、 旧州中心国小、那楼中心国小等均改称联办中心校。各乡如有2间以上的公立完全国小, 由县政府依中心校设施原则择定一间为国民中心学校。同年3月,撤销学区制。在此期间,县内偏重于中学的创办与发展,国小因教育经费和师资问题以及战时影响,少数停办。
1950年初灵西区人民政府在那楼圩北三凝书院旧址上创办第一所中学—灵西中学(隶属灵山县)。是年秋,灵西中学改名为“那楼中学”。
1951年,灵山县于1951年6月2日将第七区即那楼区划给邕宁县管辖,从此,那楼地区属于广西邕宁县,所属的学校也归邕宁县管辖。那楼中学更名为“邕宁县第二初级中学”。
1969年9月,邕宁二中招收高中新生,成为完全中学,遂更名为“邕宁县那楼中学”。
至1990年,那楼境内共有国小22所(含分设出的镇龙乡,下同),其中中心国小2所,村完小20所;中学4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
2002年,撤销那楼镇第二初级中学,併入那楼镇第一初级中学。
2008年6月,由于教育改革的发展,根据南宁市要求,最后一届高三学生毕业那楼高中随即撤销。
2015年,那楼镇在校小学生4710人,国中生2732人。全镇国小教育共分2个教区,即那楼教区与镇龙教区。那楼教区共15个村小和1所中心国小,有22个教学点;镇龙教区共6个村小 ,有14个教学点。那楼镇国小教职工301人,专任教师283人,校舍面积57234.6平方米,校园面积188108.4平方米,绿化面积19390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37788.75平方米,图书81444册,电脑274台,固定资产3888.611万元。那楼镇第一初级中学有学生507人,教职工66人,专任教师52人,校舍面积10035平方米,校园面积17000平方米,绿化面积2015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2960平方米,图书18409册,电脑72台,固定资产870万元。那楼中学有学生2225人,教职工121人,专任教师100人,校舍面积25906平方米,校园面积52857平方米,绿化面积3600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7420平方米,图书48498册,电脑176台,固定资产2103万元。
2017年,那楼镇有中心学校(本部)1所,村级国小21所,教学点36个,城区办中学2所,公办中心幼稚园2所(含第一分园)。

医疗事业

2017年,那楼镇设有1箇中心卫生院,1个乡镇卫生院,22个村级卫生所。
那楼中心卫生院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全院占地面积3355.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33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4472平方米,有门诊综合楼、住院综合楼,是集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为一体的一级甲等医疗单位和爱婴医院。2015年,开放床位115张,有在职职工11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7人。医疗服务範围为本镇及周边部分村屯,服务人口达12万人。
镇龙卫生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院、国家一级合格医院、爱婴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2015年,开放病床25张,有在职职工39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人。

交通

综述

那楼镇地处邕宁区腹地,是邕宁区的中心枢纽。邕宁区构建以那楼镇为中心放射通向城区新江、百济、中和等乡镇和青秀区刘圩镇的扇形公路网已初步雏形。镇内以那楼、镇龙为交通枢纽,构成县乡公路和乡村公路为主的公路网。全镇100%的自然村都通了硬化水泥公路,所有行政村通四级以上的水泥或沥青公路。截至2017年,那楼镇境内有三级公路里程33公里,其中设计速度40km/h的20.5公里,设计速度30km/h的12.5公里;四级公路89.4公里(达到路面宽4米,路基宽6米以上标準)。县道5条,总计53.1公里;乡道3条,总计24.1公里;村道9条,总计45.2公里。截止至2017年,镇内有三级客运站1个,开通的客运线路8条,其中县际班线2条,农村客运班线6条。
那楼镇交通旅游图那楼镇交通旅游图

公路


  
蒲镇公路:起于城区蒲庙镇八里亭,途径蒲庙镇良信村、郭村、花料、那路村和境内潭龙、罗马村、中山街、华亮、仁里、坛坑、那楼街、那午水库、坛垌、那坤、屯良村等地,终于镇龙社区,全长30千米。始建于1958年,年末蒲庙至那楼段建成通车,是境内最早修建的一段公路。六十年代初,那楼至镇龙段建成通车。初为沙土路面,后面改成砂石路,90年代末铺设沥青,公路面宽4~5米,路基约6米,属四级公路。
贯穿镇境内的蒲(庙)太(平)三级公路贯穿镇境内的蒲(庙)太(平)三级公路
2009年至2011年改扩建成三级公路,沥青面宽6.5米,路基宽度7.5米,设计时速30km/h。2016年至2017年,蒲镇三级公路路面修复改造,在原沥青路面的基础上加铺24cm厚、7.5m宽的混凝土。2016年9月,蒲庙至那楼段修复完成;2017年6月,那楼至镇龙段修复完成;全线完成修复改造,改造后的三级公路路面宽7.5米,路基宽8.5米,弯道处设定70cm的错车道,设计速度为40km/h,公路的修复改造完成构建了城区至镇区的半小时经济圈。2017年,蒲镇公路27公里亮化工程启动,公路旁每隔25米安装一盏太阳能路灯,总投资466万元,是境内最好的一段公路,达到準二级公路标準。公路为县道,编号X022。
镇太公路:起于镇龙社区镇龙街,途径境内的赖苞、那丰村、那蒙、那良村等地,太平镇的那璞村、那琴、池塘村,终于太平街,全长26千米。镇龙至那良段始建于1974年,初为沙土路面,后改为砂石路面,2006年,镇龙至那良12.6千米开始铺设沥青,公路面宽5米,路基6米,为四级沥青公路。2014年,镇龙至那良段开始改扩建成三级水泥公路,路面宽6.5米,路基宽7.5米,设计时速30km/h。该公路通至灵山县太平镇,至太平镇后直通灵山县城,全程为三级公路,故和蒲镇公路、灵太公路相连形成邕灵三级公路,是邕宁城区通往灵山县城的便道。公路为县道,编号X030。
那百公路:起于那楼中心卫生院,途径境内屯底、那近、那利村、屯甘等地和百济镇的南光、南华村,在百济镇红星村那鸾坡与邕钦三级公路交汇,通向百济街,那楼至那鸾段17.2公里,故称那百公路。初为那楼镇至屯甘、百济乡南华的村道,为砂石路面。在2006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道改造中,改成四级水泥路,与那鸾至南华的乡道相连。公路面宽4米,路基6米,为四级水泥路。2016年11月,那楼至那鸾段开始改扩建为三级公路,按照水泥面宽6.5米,路基宽度7.5米,设计速度30km/h标準建设,故称那百三级公路。公路为县道,编号为XA82。
镇线公路:于镇龙社区镇龙街,途径境内棠梨村、新塘、江万等地和灵山县太平镇的屯阳,终于灵山县太平镇那线村,全长12千米。镇龙至棠梨段修建于1974年,后那线至镇境内的公路由灵山县负责修建,初为镇龙至棠梨的砂石乡道,后升格为混凝土县道。2019年改扩建后,公路面宽5.5米,路基6.5米,四级公路标準。公路为县道,编号为X991。公路在新塘坡分岔,有四级水泥路经太平镇那隆村、思明村通往太平镇。
平良公路:起于中和乡平天村旭庭木材厂,途径中和乡方村村、那伍和境内的那界等地,终于那良村,与镇太公路交汇,全程10公里。初为四级砂石乡道,2011年升格为县道,为水泥路面。路面宽度为4米,路基宽6米,为四级公路。公路为县道,编号为X990。
新楼公路:起于新江镇新江街,途径新江镇沖达、新乐村、那练、那凤和境内的那晓、三江村、坛墩村,终于镇区灵西路,全长18公里。公路初为那楼至三江村四级砂石路、三江村至那晓坡四级砂石路、新江街至那晓坡四级砂石路,在2006年至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改造中改建为四级水泥路,并在两镇交界的那晓河修建了那晓中桥,连线了两段公路。公路面宽4米,路基宽度6米,其中那楼至三江段为路面宽6米,路基宽6.5米,那楼至坛墩段安装太阳能路灯,为四级水泥公路。公路为乡道。拟改扩建为三级公路,按照混凝土面宽6.5米,路基宽7.5米,设计速度为30km/h标準建设。
楼中公路:起于镇区敬老院路口,途径境内屯六村、周城、那文村和中和乡的那烟、周禄村、周流、孙头,终于中和街,全程23公里。初为那楼至那文、那烟的砂石路和中和至那烟的砂石路,于2006年至2007年改造为水泥路。路面宽4米,路基宽度6米,公路技术等级为四级,属于乡道。那楼至屯六段安装太阳能路灯。拟改扩建为三级公路,按照混凝土面宽6.5米,路基宽7.5米,设计速度为30km/h标準建设。
刘楼公路:起于青秀区刘圩镇刘圩街,途径刘圩镇那床村和境内的那思、那盆村、小何、坛倬,终于那楼镇,全程15公里。那楼至那盆段、刘圩至那床段均始建于1974年,为砂石路乡道。后来,修通了那盆至那思段和那思至那床段,刘楼公路形成。那楼至那盆路面宽度为4米,宽6米,为乡道;那盆经那思至那床路面宽3.5米,路基宽4.5米,为村道;那床至刘圩段路面宽4米,路基宽6米,为乡道;全程为四级水泥公路。那楼至小何段安装太阳能路灯。拟改扩建为三级公路,按照混凝土面宽6.5米,路基宽7.5米,设计速度为30km/h标準建设。
镇百公路:起于镇龙社区镇龙街,途径那壬、那他村、百济镇那造、屯楼、平派村、南阳等地,终于百济街,全程19公里。初为沙土路面,后改作砂石,于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改建为混凝土路面,公路路面宽4米,路基6米,为四级水泥公路。公路镇龙至屯盆段为村道,屯盆至百济街为乡道。2018年拟改扩建为三级公路,按照混凝土面宽6.5米,路基宽7.5米,设计速度为30km/h标準建设。

客运

1968年,那楼镇第一个汽车站建成,地处当时的那楼街头,车站狭窄,仅有70平方米。1986年,那楼站因个体客运业发展停止营业。
90年代,租借今那楼中学西面一块约150平方米的土地,重新建起汽车站。汽车站地面为泥沙路面,逢雨天泥泞不堪。车站内公共设施十分不完善,无候车座位,车站厕所只是几个水桶当做小便处,仅有一间卫生间。2010年,那楼中学收回租借的土地,车站废置。
2006年,那楼镇政府开始在今那楼城北开发区旧县道19KM处征地準备建设汽车站。新的那楼客运站属于三级客运站,公共设施比较完善,占地面积比较大。但由于资金与公路改建、城镇扩大等诸多问题,已经征地的客运站至今未建立起来。新建的那楼客运站规划面积10亩,属三级站,位于城北坛坑坡。
2016年12月30日,那楼客运站正式开业。
1977年,邕宁汽车站购置5辆解放牌客车,开始自办客运业务,开通了蒲庙至那楼、镇龙的客运线路,这是境内有客运业务之始。
新客运站新客运站
截至2017年,那楼客运站开通的班线有那楼至南宁(经中山、那路、蒲庙)、那楼至中和(经那文、周禄)、那楼至新江(经三江、新乐)、那楼至百济(经那利、南华、那鸾)、那楼至那盆(经小何)、那楼至华佳(经那近、河浪)。境内开通的其余班线有镇龙(那丰、那良)至南宁(经那楼、蒲庙)、镇龙至百济(经那他、平派)。

文化

综述

截至2017年,那楼镇镇有文化站1个,全镇22个行政村(社区)中已有18个村建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所有行政村(社区)均建有1个以上的篮球场,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成一支文艺队和体育队。通过上级扶持和城区本级资金配套,那楼镇已建了一个室内球馆,2017年上半年,投入资金50万元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项目1个(包含一个带看台的塑胶灯光篮球场、一片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健身场地、一条健身路径、一个100平方米以上的健身用房)。2017年下半年,将继续支持那楼镇新建2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条以上健身路径和其他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满足民众健身需求。

语言

那楼镇城乡通用那楼话,大多数少数民族能使用汉语国语。
那楼话(邕东南僚语),属壮语南部方言邕南土语区,有雅依(Yai 或Yae)、布安(Mbuan)、匀蒌(Yein Laeu)、下南(Yua Nuam)、三乡(Slam Yiang)等多种自称或他称。那楼话区域以原邕宁县那楼镇(Nua Lou)为中心,包括原邕宁县那楼镇、镇龙乡、百济乡、新江镇、刘圩镇、中和乡的全部和蒲庙镇、那马镇、南阳镇的大部,以及邻近的灵山县太平镇和钦州市那香镇、新棠镇的一小部分地区,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人。
该区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分属钦州灵山县、横州永淳县、邕州宣化县(州县名以宋代为例)三个州县,三个州县的交汇点即在那楼圩附近,这可能是那楼壮话被称为“三乡话”的一个来源。那楼壮话被称为“三乡话”的另一个可能是,原属灵山县的那楼、新江、百济三个乡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于是这三个乡的人被称为“三乡人”,他们所操语言被称为“三乡话”。总之,这一地区与“三”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这样的“三管”和“三不管”造就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景观。
那楼话有着比较独特的声韵调系统,明显区别于邻近的壮语、粤语及平话,而且,那楼话有着一套较为完备的常用汉字读音系统,使得该区域引进汉语辞彙不需要藉助汉语西南官话、粤方言、平话方言、客家方言的发音,当地人民可以轻鬆地使用汉字本地读音阅读汉文报刊、书籍、档案以及各种汉文作品。
那楼话在声韵调方面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着大量的前置喉塞音声母和唇化声母,其中的喉塞音成分、唇化成分属于区别特徵,有辨义功能。而该语言音节中的喉塞音成分不仅作用于声母及介音,还作用于主元音和声调,应可视为类似于声调的超音段音位。那楼话中,元音a、e、o 都有比较整齐的长短对立,这也是跟其他方言不太一样的地方。

风俗

那楼镇风俗与广西汉族聚居地区相似,已基本上汉化,但也保留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
服饰:已基本汉化,与外界无异。唯有少部分老年妇女包壮族头巾,着改良过的民族服饰。
节日:除了过汉族传统节日外。那盆、佃马、那思三个自然坡过壮族“三月三”。大部分村坡在春节过后有“开年节”,时间由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七。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与重阳节等节日并不局限于当日,部分村坡选择在前后几日过节,时间跨度较大。农曆九月十六至九月十七为那楼“十家村节”。三江村告祥坡与那务村以国庆定为本村“开年节”。每当节日,主人家要杀鸡宰鸭,採购食材,祭祀土地与先祖,邀请亲朋好友至家中赴宴,正餐多定于中午。当地过节喜饮米酒,多用本地生榨米粉招待客人,不少村庄还通过举办抢花炮、採茶戏等特色民俗来活跃“年味”。自2018年起,那楼镇将每年的农曆二月十六定为“福炮节暨开圩纪念日”。2018年4月1日成功举办首届福炮节暨开圩纪念日,民俗活动精彩缤纷,引来数万人齐聚观特色巡游及抢花炮活动。
採茶戏:採茶戏的发展一波三折。解放初期,採茶戏一度盛行,邕宁县各乡镇、各村坡,大街小巷都有採茶戏上演。滕思队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採茶戏兴盛的情景:邕宁的採茶戏表演队不仅跑遍了整个邕宁县,就连附近县镇有红白喜事,也会把表演队请去。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採茶戏遭到禁止,但每逢欢庆节日,一些热爱採茶戏的民众仍偷偷演出。上世纪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採茶戏又逐渐复兴,但已不复当年之盛,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演出人员不断失散,採茶戏只有在春节期间偶尔上演。採茶戏已被列入邕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哭嫁歌:旧时那楼女子出嫁,婚嫁有钱的坐轿,请壮族八音,搭台唱戏演通宵,闹他个三天三夜。女孩出嫁前用三个月学习礼貌做家务,最后一个月轮番到最亲的亲戚家吃告别饭,出嫁时要哭嫁:头天亲戚来吃酒时躲在厅堂房后哭别歌,内容有离别的,感恩的,责骂的(如媒人),告诫弟妹等;正酒日:离别歌,骂男家伴郎 ,骂情郎等。离别歌让亲人很是依依不捨。一般家庭请不起八音,戏班的,就用十姐妹陪伴送行;十姐妹梳妆打扮后撑伞列队由媒人及亲戚步行前往男家,挑抬陪嫁品的跟后陪行。

地方特产

特色小吃

生榨米粉:这种小吃风味浓厚,鲜滑爽口,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那楼生榨米粉製作有六道工艺,即选米、发酵、打浆、压团、打团、榨粉。米浆提前磨好,滴乾水份,用布包起来,放进火膛中,用草木灰埋上两三天的时间,让米浆微微地发酵,带一点点酸味,吃米粉时,随吃随榨。将弄好的粉团放在一个穿有几十个小孔的圆铁罐中,用一个削成圆形刚好能放进铁罐的木头,使劲压塞进罐中的粉团,使粉团从小孔被挤出一条条圆形的米粉线,下面是一大锅的骨头汤,从小孔出来的细粉条直接掉入汤里里,不一会就熟了,捞上来盛入碗内就成为生榨米粉了。再把半肥瘦的猪肉剁碎,加上切成末的头菜,一起炒香的头菜肉末,浇上一大勺,撒上葱花,加点油豆腐,浇上一勺汤,美味可口的生榨就做好了。
生榨米粉有两种吃法:
1.是把米粉放入大碗中,浇上一大勺头菜肉末,撒上葱花,加点油豆腐,加进高级酱油、盐、熟豆芽、鹹菜、生葱各适量,倒入滚热的骨头汤即成,这种叫汤榨粉;
2.是乾捞,不加入骨头汤,用由酱油、酸醋、盐、味素等多种调味料熬成的滷汁淋入粉内,加上叉烧肉片、豆芽、酸菜、熟韭菜一起拌匀,就成为清凉爽口,适宜夏季食用的叉烧乾捞榨米粉。
该小吃堪风味浓厚,鲜滑爽口,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称一绝。
铁锅芝麻饼:起源于蒲庙、那楼、刘圩、中和等乡镇,原是邕宁人过年过节的喜庆小吃,现在只有少数老年人会做这种小吃,是一种将近失传的小吃。米麵做的饼皮,黄糖加上若干种粟米加工成的馅料,把做馅用饼皮包好、压成饼,撒上芝麻在烧红的铁锅上烙乾。其貌不扬的圆饼,香脆的饼面咬在嘴里咔吱而化,渗出清甜的饼馅和芝麻的香味,在口中慢慢散开。冬日的那楼街等地常有老人架着平底大铁锅的蜂窝煤炉旁烙芝麻饼叫卖。

特色产品

那楼淮山:邕宁那楼淮山历史悠久,名扬区内外,淮山产地环境优越,技术生产管理规範,发展前景广阔,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深厚疏鬆含钾量高的红土壤,铸就了高品质的那楼淮山。那楼淮山富含锌、钾、铁、硒、胺基酸,皮薄肉嫩,鬚根少,缺口粘液多,口感清香,那楼淮山荣获地理标誌登记保护产品,对提高那楼淮山知名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乾榨米粉:採用那楼生榨米粉传统手工工艺精製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榨米粉鲜、香、柔、滑、酸的特点,食用方便,便于保存。

风景名胜

人文景观

那楼镇有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雷婆岭摩崖石刻。有6处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那蒙滕氏古宅、镇龙大烟囱、那晓炮楼、镇龙那佃古宅、那楼革命烈士陵园、那楼战斗纪念碑。
雷婆岭摩崖石刻:雷婆庙摩崖石刻位于那良村那蒙坡东面的海拔209米的雷婆岭上,周围山岭叠嶂,石刻主要在岭顶北面的大裂缝的两侧崖壁上。裂缝长约50米,高约7米,石刻周围郁郁葱葱,树木丛生。
那楼镇雷婆岭摩崖石刻那楼镇雷婆岭摩崖石刻
据《雷庙碑记》载:每逢农曆五月初五,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乘兴而游乐。同时,进行有关道教礼事活动,事后便在摩崖上刻字留念,这种活动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一直延续到至今,石刻所反映的多数是讚誉风景,亦有歌功颂德等内容。如“胜似桃源”、“名山仙洞”、“德着明峰”、“道大德宏”、“坪岭围歼塞敌胆,汉林鏖战破妖园”等等。雷婆岭石刻面积约有350平方米,总计43幅,最早的是清嘉庆已卯年间(公元1819年)刻的,形式不一有横幅、直幅、圆幅、扇形、对联式等。其中横幅最多,占90%,最大一幅长3.18米,宽1.24米;最小一幅是圆形,直径长0.46米。字型有正楷、行书、魏书、隶书等字型,最大字型是53×49cm。
那蒙坡百年老民居:与雷婆岭摩崖石刻隔山相望,遥相呼应,有一处古民居。古民居位于那良村那蒙坡,有数百年历史。依山而建,古朴庄重,民风淳朴,村中遗留许多历史文物,有较好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农家乐旅游开发价值。
告祥坡明团河营遗址:遗址位于三江村告祥坡东北1.5千米处,始建于明成化初年(1465年),由北海道佥事林锦、都指挥欧磬同建。遗址长250米,宽120米,三面环以三江河,又称“围城”。邕宁县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採集到青砖数块(0.3×0.17×0.09米)、瓦筒、勾头、青花瓷数块。
那楼镇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人和路与灵西路交接路口,始建于1968年,1986年重建,纪念碑占地约1亩,碑文“那楼革命烈士纪念碑”。那楼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自20世纪20年代初,那楼就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那楼的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投身于革命。那楼地处原广东灵山县西部,与广西邕宁县、广东钦县交界,是粤桂的缓冲地带,而那楼圩历来为边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战争时期,那楼圩作为灵西的抗日指挥部。解放战争时期,那楼圩成为国民党余部的一个据点,同时也是新兴的人民政府驻地。在解放战争时期,在那楼境内发生了那近村歼灭战、坛垌亭那歼匪战斗2起战役。那楼革命烈士纪念碑2011年9月被评为“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2013年9月,纪念碑重建。

自然景观

帽子岭水库:位于那他村那壬坡,水库是新江河正源,库容650万立方米,是那楼境内最大的水库。水库紧邻帽子岭,碧水青山,构成一处景观。帽子岭海拔256米,是镇境内最高峰,清末曾为反清复明义军的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粤桂边区3团21营部队也曾在此活动。山附近有一个洞,传言曾是一个老虎洞。帽子岭郁郁苍苍,登峰顶可以一览周围景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那楼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