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蛇舌草

蛇舌草

蛇舌草

蛇舌草正名为:一把伞南星 Arisaema erubescens

全草纤细,有多数分枝,光滑无毛、灰绿色。单叶对生,无柄,线形、全缘,上部有小齿,托叶2片,细小,先端有小齿,花细小,1—2杂着生于叶腋,无梗或具短梗,蒴倮扁球形,两侧各有一条纵沟,顶端有4萼齿。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蛇舌草
  • 拉丁学名:Herba Hedyotidis Diffusae
  • 别称:羊须草、蛇总管、白花蛇舌草
  • 二名法:Hedyotis diffus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龙胆目
  • :茜草科
  • :耳草属
  • 分布区域:尼泊尔、日本和中国(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安徽、云南)

形态特徵

蛇舌草:一年生披散草本,高15-50cm。根细长,分枝,白花。茎略带方形或扁圆柱形,光滑无毛,从基部发出多分枝。叶对生;无柄;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5cm,宽1-3mm,先端极尖,上面光滑,下面有时稍粗糙,侧脉不明显;托叶膜质,基部合生成鞘状,长1-2mm,尖端芒尖。
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

花叶

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稀无梗;萼简球形,4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2mm,边缘具睫毛;花冠白色,漏斗形,长3.5-4mm,先端4深裂,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2mm,秃净;雄蕊4,着生于冠简喉部,与花冠裂片互生,花丝扁,花葯卵形,背着,2室,纵裂;子房下位,2室。柱头2浅裂呈半球形。蒴果扁球形,直径2-2.5mm,室背开裂,花萼宿存。种子棕黄色,细小,且3个稜角。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块茎扁球形,直径可达6厘米,表皮黄色,有时淡红紫色。鳞叶绿白色、粉红色、有紫褐色斑纹。叶1,极稀2,叶柄长40-80厘米,中部以下具鞘,鞘部粉绿色,上部绿色,有时具褐色斑块;叶片放射状分裂,裂片无定数;幼株少则3-4枚,多年生植株有多至20枚的,常1枚上举,余放射状平展,披针形、长圆形至椭圆形,无柄,长(6-)8-24厘米,宽6-35毫米,长渐尖,具线形长尾(长可达7厘米)或否。花序柄比叶柄短,直立,果时下弯或否。佛焰苞绿色,背面有清晰的白色条纹,或淡紫色至深紫色而无条纹,管部圆筒形,长4-8毫米,粗9-20毫米;喉部边缘截形或稍外卷;檐部通常颜色较深,三角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有时为倒卵形,长4-7厘米,宽2.2-6厘米,先端渐狭,略下弯,有长5-15厘米的线形尾尖或否。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长2-2.5厘米,花密;雌花序长约2厘米,粗6-7毫米;各附属器棒状、圆柱形,中部稍膨大或否,直立,长2-4.5厘米,中部粗2.5-5毫米,先端钝,光滑,基部渐狭;雄花序的附属器下部光滑或有少数中性花;雌花序上的具多数中性花。雄花具短柄,淡绿色、紫色至暗褐色,雄蕊2-4,药室近球形,顶孔开裂成圆形。雌花:子房卵圆形,柱头无柄。果序柄下弯或直立,浆果红色,种子1-2,球形,淡褐色。花期5-7月,果9月成熟。

乾药材白花蛇舌草

蛇舌草别名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乾燥全草。
全体扭缠成团状,灰绿色至灰棕色。主根细长,粗约 2mm,鬚根纤细,浅灰棕色。茎细,捲曲,质脆,易折断,中心髓部白色。叶多皱缩,碎脆,易脱落;托叶长 1-2mm。花、果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花常具短或略粗的花梗。蒴果扁球形,室背开裂,宿萼顶端 4 裂,边缘具短刺毛。气微,味淡。鉴别:茎横切面,表皮细胞 1 列,类方形或卵圆形,常有单个细胞向外突起,形成非腺毛,外被角质层。皮层窄,细胞呈类圆形;内皮层细胞 1 列。韧皮部较窄。木质部导管 2-7 个相连成单个径向排列成行;木纤维壁较厚,木化;射线窄,常 1-2 列细胞,壁薄,木化。髓部宽广,细胞较大,内含澱粉粒,髓部通常中空。皮层及髓部薄壁细胞中偶见草酸钙针晶。粉末特徵:灰黄色。叶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气孔平轴式,长圆形。茎表皮细胞长条形,有气孔。导管主为环纹或螺纹。草酸钙簇晶存在于叶肉组织中。草酸钙针晶多见,成束或散在。澱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复粒由 2-3分粒组成。

分布範围

蛇舌草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地。採收夏秋季连根拔取全草,拣去杂草,抖去泥屑,晒乾。

化学成分

白花蛇舌草全草含车叶草苷(asperuloside);有机酸及其酯类;车叶草苷酸(asperuloside acid),去乙醯基车叶草苷酸(deacetylasperuloside acid),都桷子苷酸(geniposidic acid),鸡屎藤次苷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6-O-对羟基桂皮醯鸡屎藤次苷甲酯(6-O-p-hydroxycinnamoyl scandoside methyl ester),6-O-对甲氧基桂皮醯鸡屎藤次苷甲酯(6-O-p-methoxycinnamoyl scandoside methyl ester),6-O-阿魏醯鸡屎藤次苷甲酯(6-O-feruloyl scandoside methyl ester);蒽醌类:2-甲基-3-羟基蒽醌( 2-methyl-3-hydroxyanthraquinone ), 2- 甲 基 -3- 甲氧基蒽醌( 2-methyl-3-methoxyanthraquinone ), 2- 甲 基 -3- 羟 基 -4- 甲氧基蒽醌( 2-methyl-3-hydroxy-4-methoxyanthraquinone);三萜类:熊果酸(ursolic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葡萄糖苷(β-sitosterol-β-D-glucoside),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 3-O-[2〞-O-(E-6〞-O-阿魏醯)-β-D-吡喃葡萄糖]-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3-O–[2〞-O-(E-6〞-O-feruloyl)-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山柰酚 3-O-[2-O-(6-O-E-阿魏醯)-β-D-吡喃葡萄糖]-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3-O-[2-O-(6-O-E-feruloyl)-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槲皮素 3-O-[2-O-( 6-O-E- 阿魏醯) - β -D- 吡喃葡萄糖 ]- β -D- 吡喃半乳糖苷 {quercetin3-O-[2-O-(6-O-E-feruloyl)-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

药理作用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利湿退黄。主治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
蛇舌草蛇舌草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抗肿瘤作用
白花蛇舌草的乙醇提取物对结肠癌、黑素瘤和乳腺癌细胞株显示一定活性,特别是对乳腺癌细胞株活性更强。白花蛇舌草通过促进内储藏钙的释放和胞外钙离子的内流,显着提高宫颈癌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
3、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白花蛇舌草给吲哚美辛所致胃黏膜损伤大鼠灌胃提高消炎痛所致胃溃疡大鼠的血清和胃组织的 SOD 活力,降低 MDA 含量,提示其作用机制还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4、抗氧化作用
白花蛇舌草的水、乙醇、丙酮、氯仿、乙醚、石油醚提取物在花生油中,均有抗氧化作用,以丙酮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最强。白花蛇舌草多糖对负氧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与剂量有关,对 SOD 影响明显,与剂量关係不大。

临床套用

1治疗肿瘤
文洽先等临床研究显示中药肠癌方(含白花蛇舌草20g)联合OLF方案化疗用于晚期大肠癌的治疗较单纯化疗毒副反应轻微,具有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反应等临床作用和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唐书生和董瑞霞自拟开顺饮(含白花蛇舌草30~60g)洽疗食管癌患者60例,结果6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1.7%),部分缓解5例(8.3%),微效6例(10%),稳定35例(58.3%),进展13例(21.7%),认为开顺饮治疗食管癌有一定近期疗效,尚可用于治疗晚期甲状腺癌、宫颈癌、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并取得一定疗效。
2治疗炎性疾病
谷守会将159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9例自拟盆炎汤随症加减治疗;治疗组80例在服用盆炎汤的基础上重用白花蛇舌草300g坐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7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慢性盆腔炎内服盆炎汤配合外用白花蛇舌草,其疗效是比较明显的,效果优于单纯的内服,证明白花蛇舌草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套用。丁珍和万经红将98例疱疹性咽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用病毒唑治疗;治疗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0%,对照组70.8%。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着性。白花蛇舌草尚可用于治疗扁桃体炎、乳腺炎膀胱炎、附属档案炎、鼻炎、淋巴结炎、肾盂肾炎、肝炎、胃炎、肠炎等多种炎性疾病,且疗效满意。
3治疗其他疾病
有报导重用白花蛇舌草与其他中药配伍治疗疖疮、毒蛇咬伤、肾性蛋白尿、扁平疣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常用偏方

1、治痢疾、尿道炎:白花蛇舌草5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2、治黄疸:白花蛇舌草50~100克。取汁和蜂蜜服。(厦门)
3、治急性阑尾炎:白花蛇舌草100~200克,羊蹄草50~100克,两面针根15克。水煎服。(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4、治小儿惊热,不能入睡:鲜蛇舌癀打汁一汤匙服。(《闽南民间草药》)
5、治疮肿热痛:鲜蛇舌癀洗净,捣烂敷之,乾即更换。(《闽南民间草药》)
6、治毒蛇咬伤:鲜白花蛇舌草50~100克。捣烂绞汁或水煎服,渣敷伤口。(《福建中草药》)

常见伪品

1.纤花耳草 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H.tenelliflora Bl.的全草。分布闽、皖、渐等地,其主要区别为叶鞘革质,无花柄,花1-3朵生于叶腋内,植株乾后黑色。

2.雀舌草 为石竹科植物雀舌草Stel-laria alsine Grimm的全草。分布皖、鲁、苏、浙、闽等地。长10—30cm,直径0.1-0.2cm。表面灰绿色,有分枝,叶膜质,对生,披针形,形似雀舌,全缘无柄。花草生于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花白色,蒴果卵形,种子肾形,棕褐色,极细小。气微,味淡。
3.漆姑草 为石竹科植物漆姑草sagi-na japonica(Sweet)OHwi的全草。分布于湘、鄂、浙、闽、苏等地。全草呈细丝状,茎多簇生、细软,茎长5—15cm,直径0.2-0.3cm。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叶对生,线形,基部抱茎,易脱落,长0.5—2cm。花小,单生于枝端或叶腋。蒴果卵形,具宿萼,种子细小,长圆形,呈溜状突起,棕褐色。气微;味淡。

传奇故事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癒。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文献综述

1、《潮州志·物产志》:茎叶榨汁次服,治盲肠炎,又可治一切肠病。
2、《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癌肿。外治白泡疮,蛇癞疮。
3、《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4、《泉州本草》:清热散瘀,消痈解毒。治痈疽疮疡,瘰疬。又能清肺火,泻肺热。治肺热喘促、嗽逆胸闷。
5、《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活血利尿。治扁桃体炎,咽喉炎,阑尾炎,肝炎,痢疾,尿路感染,小儿疳积。 6、 《西中药志》:味苦甘,性温,无毒。
7、《闽南民间草药》:苦,平,无毒。
8、《泉州本草》:甘微酸,性寒。
9、《广东中药》Ⅱ:辛涩,寒,无毒。
10、《潮州志·物产志》:茎叶榨汁饮服,治盲肠炎,又可治一切肠病。
11、《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癌肿。外治白泡疮,蛇癞疮。
12、《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13、《泉州本草》:清热散瘀,消痈解毒。 治痈疽疮疡,瘰疬。又能清肺火,泻肺热。 治肺热喘促、嗽逆胸闷。治疗毒蛇咬伤时,可取白花蛇舌草15克,白酒250克,煮沸3~5分钟,去渣,口服2/3(每日分2~3次服完),用1/3外敷伤口,敷药时先吸出伤口毒血,清洗消毒后用消毒棉垫覆盖包扎,然后用上述药酒浇湿敷料(以保持湿润为度)。若不能饮酒者,可用清水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白酒,但以白酒煮为佳。
14、《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活血利尿。治扁桃体炎,咽喉炎,阑尾炎,肝炎,痢疾,尿路感染,小儿疳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蛇舌草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