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草属
耳草属(学名:Hedyotis Linn.)为茜草科下分一属。
该属植物形态上有草本、亚灌木及灌木。叶多对生,稀轮生;花白色或淡红色,头状聚伞花序,很少其它花序或单生;花冠漏斗状或高脚碟状;雄蕊4~5枚;花盘小;子房下位,2室,每室有多个胚珠,很少单颗;果小;胚乳肉质。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耳草属
- 拉丁学名:Hedyotis L.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茜草目 Rubiales
- 科:茜草科 Rubiaceae
- 亚科:金鸡纳亚科 Subfam. Cinchonoideae
- 族:耳草族 Trib. Hedyotideae
-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模式种:Hedyotis fruticosa Linn.
形态特徵
草本、亚灌木或灌木,直立或攀援;茎圆柱形或方柱形。叶对生,罕有轮生或丛生状;托叶分离或基部连合成鞘状。
花序顶生或腋生,通常为聚伞花序或聚伞花序再複合成圆锥花序式、头状花序式、伞形花序式或伞房花序式,很少其他花序或简化为单花;花有或无苞片和小苞片,有或无花梗;萼管通常陀螺形,萼檐宿存,明显或不明显,通常4裂,有时5裂,罕有2或3裂或截平;花冠管状、漏斗状或辐状,被毛或无毛,檐部4或5裂,罕有2或3裂,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罕有不同数,伸出或内藏,花丝被毛或无毛,花葯背着;花盘通常小,4浅裂;子房2室,花柱线形,内藏或伸出,柱头2裂,罕有不裂,胚珠每子房室多数或几粒,极少1粒。
果小,膜质、脆壳质,罕为革质,成熟时不开裂、室间或室背开裂,内有种子2至多数,罕有1粒;种子小,具稜角或平凸,种皮平滑或有窝孔,胚乳肉质;胚根棒形或圆柱形。
物种分布
约420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产地为亚洲,我国约50种,产长江以南各省,北部少见。
下级分类
隆冠果组 Sect. Dimetia Wight et Arn.
二裂果组 Sect. Diplophragma Wight et Arn.
真耳草组 Sect. Euoldenlandia K. Schum.
角果组 Sect. Gonotheca Meissn.
耳草组 Sect. Hedyotis
二裂果组 Sect. Diplophragma Wight et Arn.
真耳草组 Sect. Euoldenlandia K. Schum.
角果组 Sect. Gonotheca Meissn.
耳草组 Sect. Hedyotis
代表植物
耳草HedyotisauriculariaL.
多年生、近直立或平卧的粗壮草本,高30-100厘米;小枝被短硬毛,罕无毛,幼时近方柱形,老时呈圆柱形,通常节上生根。叶对生,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8厘米,宽1-2.5厘米,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上面平滑或粗糙,下面常被粉末状短毛;侧脉每边4-6条,与中脉成锐角斜向上伸;叶柄长2-7毫米或更短;托叶膜质,被毛,合生成一短鞘,顶部5-7裂,裂片线形或刚毛状。聚伞花序腋生,密集成头状,无总花梗;苞片披针形,微小;花无梗或具长1毫米的花梗;萼管长约1毫米,通常被毛,萼檐裂片4,披针形,长1-1.2毫米,被毛;花冠白色,管长1-1.5毫米,外面无毛,里面仅喉部被毛,花冠裂片4,长1.5-2毫米,广展;雄蕊生于冠管喉部,花丝极短,花葯突出,长圆形,比花丝稍短;花柱长1毫米,被毛,柱头2裂,裂片棒状,被毛。果球形,直径1.2-1.5毫米,疏被短硬毛或近无毛,成熟时不开裂,宿存萼檐裂片长0.5-1毫米;种子每室2-6粒,种皮乾后黑色,有小窝孔。花期3-8月。
本属研究
耳草属药用植物约20种,其中金草、伞房花耳草、白花蛇舌草、双花耳草、金毛耳草、牛白藤、长节耳草等7种为广东省广布种,产量较多;广州耳草、败酱耳草、脉耳草和阔托叶耳草为局限分布种,产量少,仅在地方作药用。除金毛耳草用作“肠炎宁”製剂的主药及白花蛇舌草已製成胶囊等外。
我国广义的耳草属包括狭义耳草属和蛇舌草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在华南和西南地区,海拔约2000m。广东、海南和云南为中国该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中国植物志》记载耳草属植物有60种3变种,加之新种,中国耳草属植物共68种3变种,其中42种为中国特有。广东省约有耳草属植物36种1变种, 约占我国耳草属的53.7%。此外,云南21种、香港20种、福建16种、广西14种、贵州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