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荫区
槐荫区,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位于济南西部,北与德州市齐河县隔黄河相望,南与市中区相邻,东与天桥区、市中区接壤,西邻长清区,是省会济南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介于北纬36°37′—36°45′,东经116°47′40″—116°59′之间,东西最大横距约15.3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3.5千米。 总面积151.48平方千米。
槐荫区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段店镇田家庄遗址为济南地区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中共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党支部旧址是辖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济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早期活动地点之一。
截至2018年,槐荫区下辖16个街道。
截至2017年末,槐荫区常住人口52.0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5.6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9.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2.7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0.7:27.3:72.0。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槐荫区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
- 下辖地区:16个街道
- 政府驻地:兴福街道
- 电话区号:0531
- 邮政区码:250000
- 地理位置:济南西部
- 面积:151.48平方千米
- 人口:52.0万人(2017年常住人口)
-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趵突泉
- 火车站:济南站,济南东/西/章丘站
- 车牌代码:鲁A
- 行政区划代码:370104
历史沿革
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故名盘龙庄。
槐荫区省会文化艺术中心

明万曆元年(1573年)前,因庄内多古槐改称大槐树庄。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前,分为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开闢商埠后,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区。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取销南、北、中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
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
1956年区划调整,辖区範围:北自津浦铁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纬五路,西到津浦铁路。
1959年底区划调整为:北自经一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民权大沟,西到津浦铁路。
1960年区划又调整为:北自津浦铁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纬五路,西至新河圈村。
腊山河

1961年5月恢复1956年区划。
1966年8月,槐荫区更名为东风区。
1973年7月,东风区复称槐荫区。
1978年区划调整,辖区範围:北自堤口路、张庄路交叉口,南至刘长山;东起纬五路,西到兴济河。
1987年区划调整为:北接黄河,南至卧牛山;东起纬五路,西到新河圈村。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坊、闾、邻”制,区下设10坊,每坊20闾,每闾5邻,每邻5户。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为“保、甲”制,每保10甲,每甲10户。
腊山遗址

民国二十七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38年—1944年)实行“坊、保、甲”制。区下设10坊,坊下为保、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为“保、甲”制。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槐荫区由41保、531甲合併为13保、312甲,每保24甲,每甲24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济南解放,废除保、甲制,建街、闾政权,辖区下设8个街道社区、127个闾。
1951年1月,第七区与第九区的中大槐树街、道德街和第十区的万盛街、槐荫街合併为第六区。
1952年12月建立7个居民社区。
1954年12月,按居民社区区域建立7个街道。
1955年9月,郊六区五里乡划归第五街道。同年12月,各街道按地名改称经三路、西市场、中大槐树、道德街、振兴街、营市街、北大槐树等街道,共57个居民社区。
1956年7月,市中区纬五路和小纬六路南街以西的部分地区划归经三路街道,辖区万盛街以北地区划归天桥区。
1962年6月划为经三路、西市场、中大槐树、道德街、振兴街、营市街、北大槐树、五里沟、青年公园等9个分社。
1963年2月,分社改称街道。
1978年9月,历城县英雄山公社南辛、北辛两个生产大队分别划归槐荫区营市街街道和道德街街道。
1979年9月,从营市街街道划出南辛庄及工具机二厂宿舍等地区成立南辛庄街道。
1987年5月,郊区段店镇、吴家堡镇划归槐荫区。
济南森林公园

1989年9月,撤销经三路街道,划归五里沟街道;撤销北大槐树街道,其纬十二路以东区域划归西市场街道,纬十二路以西区域划归中大槐树街道;从段店镇划出14个行政村,建立匡山、段店北路、张庄路等3个街道。辖区划为西市场、中大槐树、道德街、振兴街、营市街、五里沟、青年公园、南辛庄、匡山、段店北路、张庄路等11个街道和段店、吴家堡两个镇,共129个居民社区、96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
1996年,成立美里湖街道。
2012年,槐荫区辖12个街道、2个镇,71个居民社区,93个行政村。
2013年1月,槐荫区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段店镇和吴家堡镇,设立兴福、玉清湖、腊山、吴家堡4个街道。
区划现状
截至2018年,槐荫区下辖16个街道。槐荫区人民政府驻兴福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名称 |
370104001000 | 振兴街街道办事处 |
370104002000 | 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 |
370104003000 | 道德街街道办事处 |
370104004000 | 西市场街道办事处 |
370104005000 | 五里沟街道办事处 |
370104006000 | 营市街街道办事处 |
370104007000 | 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 |
370104008000 | 南辛庄街道办事处 |
370104009000 | 段店北路街道办事处 |
370104010000 | 张庄路街道办事处 |
370104011000 | 匡山街道办事处 |
370104012000 | 美里湖街道办事处 |
370104013000 | 腊山街道办事处 |
370104014000 | 兴福街道办事处 |
370104015000 | 玉清湖街道办事处 |
370104016000 | 吴家堡街道办事处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槐荫区位于济南市西部,北与德州市齐河县隔黄河相望,南与市中区相邻,东与天桥区、市中区接壤,西邻长清区,介于北纬36°37′—36°45′,东经116°47′40″—116°59′之间,东西最大横距约15.3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3.5千米。是省会济南四个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151.48平方千米,其中建城区面积80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
地层
槐荫区地层分为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奥陶系中统,厚度约100米。主要由青灰色灰岩、豹皮状灰岩组成,夹有少量白云质灰岩与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仅在刘长山、丁字山、腊山和峨嵋山一带有出露。
石炭系中统,厚度约45米。由浅灰色石灰岩、灰色粉砂石及杂色粘土岩组成,偶夹一层不稳定的煤。主要分布于段店镇龙王庙以北地区。
二迭系,下统以粉砂细砂岩为主,夹1—5层煤,厚约100米;上统以粘土岩、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石英长石砂岩,厚约140米。主要分布于吴家堡镇七里舖以西地带。
第三系,主要由长石砂岩、砾岩、粘土岩、砂岩组成。主要分布于大金庄、小金庄一线以北,以小龙王庙一带厚度为最大。
第四系,为鬆散的堆积物,几乎覆盖全区。东南部薄,西北部厚。沉积物颗粒,南部粗,北部细;西部粗,东部细;底部粗,顶部细。底层为砂砾石层或砂砾石夹粘性土,表层为淤泥质粘性土。
岩浆岩
槐荫区岩浆岩属济南岩体的一部分。以辉长岩为主,边部渐向闪长岩或灰石闪长岩过渡,为向北倾伏和延伸的複杂岩盖。岩体占据辖区东部、北部、中南部,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最大厚度在无影山、匡山一带,约1800—2000米。辖区北部刘七沟、肖家屯、西沙王庄一带,有一厚度不大的大理岩体浮在上面。
地形地貌
槐荫区地处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有堆积平原与剥蚀丘陵两个地貌类型。
堆积平原
有坡积洪积、沖积洪积和沖积三个亚类。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坡积洪积平原,分布于大杨庄、段店以南,地面标高约35—50米,地形坡度为10‰左右。沖积洪积平原,分布于大杨庄、段店以北,小清河以南,地面标高约25—45米,地形坡度为4‰左右。沖积平原,分布于黄河与小清河之间,主要由粉砂、亚粘土、亚砂土组成,地形平坦,地面标高约24—26米。
剥蚀丘陵
主要分布在刘长山(高135米)、丁字山(高98.1米)、腊山(高162米)一带,由厚层灰岩组成,山脊走向由南部的北偏西,到北部转向西,山脊浑圆,坡度为20°左右,坡角有残坡积碎石夹粘性土覆盖,弱切割。有人工採石场多处,山形逐步改变。另有卧牛山(高97米)、峨嵋山(高68.6米)和匡山(高80.8米)3个被开採的残山,分布于境内的南部和东部边沿地带。
气候特徵
槐荫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乾燥少雨,多西南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乾燥,多东北风。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5—8月为夏季,春季、秋季均不足两个月。
气温
槐荫区历年平均气温为14.2°C。最高气温为42.7°C(1942年7月6日),最低气温为_19.7°C(1953年1月17日)。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7.4°C;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_14°C。平均每年结冰期为86.7天,一般始于11月中旬,终于翌年3月下旬。
日照
槐荫区平均每年日照时数为2737.3小时。月最高日照时数为287.3小时(5月),最低日照时数为185.4小时(2月)。平均每年晴天97.5天,阴天90.6天,雾日19.3天。
降水
槐荫区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85毫米,最大降水量为1160毫米(1962年),最小降水量为320.7毫米(1968年)。每年最小降水量为1月,平均6.3毫米;最大降水量为7月,平均217.2毫米。平均每年降雪日9.3天,最早始于10月27日(1978年),最晚终于5月3日(1961年)。平均每年积雪14.7天,最大积雪深度19厘米。
湿度
槐荫区平均每年相对湿度为58%。4—5月最小,平均为48%;7—8月最高,平均为74.5%;9—10月次之,平均为62.5%。其他月份差异在9%左右。
气压
槐荫区历年平均气压为1010.5百帕,最大为1021.2百帕(1月),最小为996.5百帕(7月)。
季风
槐荫区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平均每年风速为3.2米/秒,相当于风力2—3级;最大风速为33.3/秒,相当于风力12级以上。4月份风速最大,平均4.3米/秒,最大达26米/秒。历年平均气压为1010.5百帕,最大为1021.2百帕(1月),最小为996.5百帕(7月)。
霜期
槐荫区初霜日为10月30日,终霜日为3月25日,全年无霜期为218天。
水文概况
槐荫区有黄河和小清河两个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小清河、玉符河。
黄河
自北店子入境,向东北至刘七沟出境,境内长14.5千米。平均径流量为1380立方米/秒,最大为11900立方米/秒。
济西黄河湿地

玉符河
自周王庄入境,至北店子入黄河,境内长15千米,全年有水。平均径流量为4.12立方米/秒,最大径流量为11.92立方米/秒,最小径流量为0.61立方米/秒。
小清河
发源于段店镇睦里庄,与黄河大致平行流向东北,至匡山庄出境,区内长12.7千米。为区内灌溉水源和排洪、排涝、排污河道。平均径流量为7.74立方米/秒,最大径流量为89立方米/秒,最小径流量为0.8立方米/秒。境内支流有南太平河、北太平河、新太平河、大杨虹吸乾河、峨嵋山河、腊山河、兴济河。
土壤类型
槐荫区土壤分为褐土、潮土两个土类及褐土(黄土)、潮褐土(潮黄土)、潮土和盐化潮土(盐硷土)四个亚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地表水
槐荫区天然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储量为18819.2万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总量为1006.6万立方米,入境客水总量为3598.3万立方米。地表水常年可利用量为3971.3万立方米;“引黄”闸2处,提引量为3700万立方米。
地下水
槐荫区地下水历年平均补给量为10706.3万立方米。其中降雨入渗2131.4万立方米,灌溉回归1309.2万立方米,河渠补给2065.7万立方米,侧向补给5200万立方米。黄河侧渗总量为400.5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採利用量为7225.5万立方米,已开採量为6534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254.8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2997.2万立方米,城乡人畜用水3285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
槐荫区共有土地227224.9亩。其中耕地100981.2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4.44%。灌溉水田40738.7亩,水浇地33655.9亩,旱地8917.4亩,菜地17669.2亩;果园地5011.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21%。
植物资源
槐荫区植物资源药材类有车前子、黄丝、益母草、大蓟、小蓟、地黄、生地、蒲公英、蒲子、苍耳子、节骨草、艾、枸杞、栝楼、芦根、白菊花、茅根、酸枣等。
动物资源
槐荫区动物资源兽类有野兔、黄鼠狼、蝙蝠、野狸、獾、田鼠、刺猬等;鸟类有麻雀、燕子、野鸡、野鸭、喜鹊、鹰、鹁鸪、凤头百灵、啄木鸟、斑鸠、乌鸦、布穀鸟、猫头鹰等;水生动物有鲤鱼、鲫鱼、鲢鱼、鳝鱼、乌鲤、泥鳅、虾、蟹等;昆虫有蜜蜂、蝴蝶、螳螂、蝈蝈、蝎子、蝉、土鳖、斑蝥、蜘蛛、豆虫、蝼蛄等;爬虫有蛇、壁虎、蜥蜴、蜈蚣等;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甲鱼、乌龟等。
矿藏资源
槐荫区有铁矿、煤矿和石灰石等资源。铁矿主要分布于刘长山、丁字山一带,有矿点5处,C1+C2级铁矿储量为2.02万吨;腊山一带C1级铁矿储量为11.48万吨。煤矿主要分布于龙王庙以北地带,可採煤4—5层,储量较少。石灰石主要分布于刘长山、丁字山、峨嵋山、腊山一带。
人口
截至2017年末,槐荫区常住人口52.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2‰;户籍总人口41.5万人,增长率26.3‰。
经济
综述
2017年,槐荫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5.6亿元,比上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129.4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342.7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7:27.3:72.0。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槐荫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分产业情况看,二、三产业分别实现投资14.2亿元和289.6亿元。全区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总计67个,全年实现投资290.2亿元。
财税收支
2017年,槐荫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税收收入43.5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95.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1亿元,增长7.2%。全年民生支出31.7亿元,占总支出比重的79.2%。
人民生活
2017年,槐荫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08元,比上年增长8.4%。
第一产业
2017年,槐荫区完成农业增加值(含农林牧渔服务业)3.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8033万元、4943万元、8399万元、3996万元、385万元。全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0家。全区有25个无公害农(水)产品、9个A级绿色食品。建成4家农业综合体项目,油菜花连片种植面积达到千亩以上。
种植业
2017年,槐荫区粮食总产量14280.4吨,蔬菜7878.1吨。
畜牧业
2017年,槐荫区肉类835.2吨,禽蛋747.5吨,奶类794.1吨。
渔业
2017年,槐荫区水产品1800吨。
济南国际农产品加工贸易中心

第二产业
工业
2017年,槐荫区5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提高5.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5.6亿元,增长8.7%;工业利税22.8亿元,增长9.5%。
建筑业
截至2017年末,槐荫区资质内建筑业企业27家,实现总产值159.7亿元。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6.0亿元,比上年增长6.8%。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7年,槐荫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5.4亿元,比上年增长9.6%。限额以上贸易单位累计实现销售额514.0亿元,增长9.1%;实现零售额319.4亿元,增长2.7%。
对外经济
2017年,槐荫区完成实际到账外资45867万元,比上年增长32.3%。实现进出口总额329502万元,下降1.0%。其中出口总额213896万元,下降6.9%。
交通运输
槐荫区境内济齐公路、济兖公路、济微公路辐射周围市县,津浦铁路穿越辖区南北。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7年,槐荫区有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国际合作平台3家,省级示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完成科技成果20项,比上年增长25%,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2家,比上年增长113%。受理专利申请3239项,授权专利2004项。
2017年,槐荫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6%,比上年提高1.0%。新增海外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国家众创空间各1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山东天岳被国家发改委授予“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槐荫区有各类中国小65所,在校学生58477人,专任教师3811人。全区国小、国中在校生巩固率分别为100%、99%。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槐荫区有文化馆1处,公共图书馆1处,农家书屋93个。新建区图书馆分馆6处,基层图书流动点40处;综合文化站16个,累计128个村(社区)级综合性文化中心基本达标。省会大剧院全年演出300多场,上座率超过85%。文化旅游载体不断丰富,已形成高端演艺、文化创意、商贸休闲、自然观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济西湿地公园、印象济南基本建成,方特·东方神画国家4A级景区、海那城商贸旅游国家3A级景区成功挂牌。
体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槐荫区有体育场1座,各类健身场馆38处,健身路径405条,遍及全区466处,健身器材6299件,国民体质监测点6处。新增民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7.8万平方米,健身路径21条,健身器材718件,全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在全市第七届青少年运动会上,槐荫区夺得团体总分和奖牌总数第一名。
卫生事业
截至2017年末,槐荫区拥有卫生机构484个,其中医院27个。卫生机构床位9298张。卫生技术人员1260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974人。与省立医院、中心医院等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共同打造分级诊疗平台。腊山、玉清湖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美里湖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国家卫计委评为“国家优质服务示範中心”。
劳动就业
2017年,槐荫区安置城镇就业1.6万人,安置下岗职工1.1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9%。
社会保障
2017年,槐荫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5.53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5万人。全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髮放标準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至110元;居民医疗保险个人财政补助标準由每入420元提高到450元。
社会福利
2017年,槐荫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探索“医、养、康、护”全方位服务,率先在全市实行“医养结合、委託运营”专业化养老模式。累计发放救助资金3365万元。全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7人,其中集中供养43人。全区共有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1处,农村幸福院18处。
基础建设
2017年,槐荫区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区349条道路、1141.8万平方米全天保洁、不留死角。投入7580万元实施春季绿化、道路绿化美化和山体公园建设,全区新建绿地91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为4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平方米。全力推进美丽乡村标準化建设,达标覆盖率全市第一。
环境保护
2017年,槐荫区新增37个空气微站监测点,大气污染防治取得良好效果。“蓝繁天数”达到233天,同比增加30天。完成995个扬尘污染问题整改,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541家、低空排烟设施218台(套)。加大道路降尘和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检查力度,对全区112个建筑工地实现动态监控治理。推广清洁化民用生活燃煤4900余吨,惠及民众3900余户,完成1.51万户气代煤、电代煤家庭改造任务。
风景名胜
槐荫八景
![]() | 腊山云屏在济南市的西南部有座平威壮阔、雄视西北的腊山,腊山东西走向,山顶平坦,几乎无峰。腊山虽非泉城名山,但其位置和作用却是无可替代的。腊山独处老城之西南,又与千佛山、英雄山连成一线,为构成济南“数十里山水屏藩”之美景,起到了不可缺的作用。而腊山山体公园更是济南市难得一见的山水相依型特色山体公园。 |
![]() | 林风花语济南森林公园是济南市西部唯一一座融林地、湿地、水溪、雕塑等多种景观,集游憩、科普、健身、避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位于槐荫区张庄路,东邻兴济河,西至二环西路,北抵济西路。园区总面积1043亩,其中绿化面积约60.1公顷,水系面积约4.8公顷。 |
![]() | 湿地锦霞 山东济西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济南市西部城区,北起沉沙池北部大坝,东接南水北调东线引水渠,南至冯庄村与老李村间道路,西邻黄河。总面积约33.4平方千米。济西国家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面积约12万平米,计画投资20亿元,分为中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西北部湿地保护和恢复区、西南部田园风情体验观光区、东南部传统文化展示宣教区及东部湿地生态功能(景观)展示区5个功能区。 |
![]() | 玉清天光清清碧水绕城西,美若处子的玉清湖恰处在济西湿地的中心地带,还是重要的水源地,又被称为济南的“都江堰”。 |
![]() | 匡山风雅匡山在山东济南城区西北隅,是“齐烟九点”中最西边的一“点”。因“山石方隅,皆如筐形”,故名。本设计东临小清河支流兴济河,水源充沛,且包含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特点的匡山山体,因“李白读书处”和古代文人游记中描述的匡山奇石着称。以“诗风石韵”为主题,结合“诗”和“石”两条主线,对陈旧的匡山公园进行扩建和改造,意在创造既风景优美又意蕴深厚的文化休闲游览氛围。 |
![]() | 睦里清源 小清河源头的睦里闸地区,坝南湿地中有两支溪流汇入闸下,东向的来自玉符河,西向的来自黄河。先是一半绿一半黄,泾渭相拥,既而全部变绿,悠悠流淌,形成了小清河源头特有的水文景观。溪流潺潺地从闸下穿过大坝进入睦里庄段,然后自西向东奔,在济南城北、黄河之南一路向东。 |
![]() | 商埠槐馨济南商埠区,是近代济南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风雨沧桑走向涅槃新生的历史见证。老墙、里弄、白墙青瓦、黑漆大门、格调小窗、钟楼教堂掩映在经纬分明的道路之间,绿荫夹道、槐花飘香。 |
![]() | 西城旭日这是中国唯一一座高铁枢纽新城,地处京沪高铁黄金线,是“山东新门户、泉城新商埠、文化新高地、城市新中心”。 |
历史文化
古遗址
田家庄遗址
位于段店镇田家庄以南,玉符河畔。1964年出土陶器、石器、鹿角、兽骨、猪牙、淡水蚌壳等。后又发现乌黑髮光的轮制黑陶片和商代晚期墓葬。属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混合区。
腊山遗址
位于段店镇腊山西麓,属商代文化遗址。
演马庄遗址
位于段店镇演马庄北。1956年出土陶片、鹿角砖、铜剑等。属商代文化遗址。
祝阿古城遗址
位于段店镇古城村。春秋时期称祝柯。《春秋·左传》载“襄公十九年(前554年)……诸侯盟于祝柯”。汉初为县,改称祝阿。唐初,废祝阿,设禹城县,仍在原祝阿城。唐肃宗乾元二年(757年),水浸祝阿故城。现古城村东残存祝阿故城部分夯土城墙。
大悲寺
位于段店镇大金庄西峨嵋山。清初大金庄金某所建,因其人好佛,取名大悲寺(大慈大悲之意)。清同治年间,在山南建二仙祠。清光绪年间建文昌阁。逐步形成由大士殿(正殿)、东西配殿、文昌阁、钟鼓楼等组成的寺院。解放后殿宇逐渐坍塌,现留残迹。
云遮寺
位于吴家堡镇云遮寺村东。建于唐代,后被水淹,清代重建。占地228亩(15.2公顷),建有大殿、东西廊房、禅房各3间,善事房6间。大殿前立石狮4个、石碑2块,建有韦陀殿、钟楼、山门等。供有释迦牟尼、观音、十八罗汉、送子娘娘等泥塑。1958年寺庙被毁,现仅存一石碑。
五里牌坊
原名“孝女坊”,清嘉庆年间建。坐南向北,高约3米,宽约2米,全部用石料砌筑。两底座上竖立东西两根石柱,上镌刻“绢七尺于灵前至死不悔,随双亲于地下携手同行”。石柱上端架两层横樑,中间刻“旌孝双亲”,横樑上部为龙纹花卉顶罩。遗址位于现五里牌坊北街6号院内。
非遗
槐荫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
一、民间文学(1项)
序号 | 代码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1 | 02-1 | 五里牌坊传说 | 青年公园街道 |
二、民间美术(1项)
序号 | 代码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2 | 03-1 | 济南剪纸 | 中大槐树街道/南辛庄街道 |
三、民间舞蹈(3项)
序号 | 代码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3 | 05-1 | 饮马高跷 | 张庄路街道 |
4 | 05-2 | 绣球灯 | 吴家堡镇 |
5 | 05-3 | 旱船 | 五里沟街道 |
四、民间手工技艺(1项)
序号 | 代码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6 | 09-1 | 石家老陶製作技艺 | 段店镇 |
槐荫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
一、 民间文学(总计1项)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匡山的传说 | 匡山街道 |
二、民间美术(总计1项)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书法“寿”字 | 区文化局 |
三、传统体育与竞技(总计1项)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武当太乙门 | 区文化局 |
四、传统工艺(总计5项)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段店“盖韭”製作工艺 | 区农发局 |
鲁味斋“扒蹄”製作工艺 | 美里湖街道 |
泰丰园“荷香包”製作工艺 | 区文化局 |
匡山“豆芽”製作工艺 | 匡山街道 |
五、传统医药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回春堂“五霞丹和化癖膏” | 区文化局 |
地方特产
![]() | 洋葱 槐荫区洋葱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出口,建立了“国家级出口圆葱标準化示範区”,通过了无公害认证,产业化程度较高。槐荫区圆葱品质优良,产量高,单产最高达到17000斤左右。年出口量达到了2.5万吨,基地稳定在5000亩左右,区内面积稳定在2500亩,完全实行订单化生产。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等国。 |
![]() | 西郊盖韭西郊盖韭是指起源于济南西郊,阳畦栽培、最初依靠风障和草苫或苇毛覆盖保温、冬春供应青韭的一种栽培方式,故名“西郊盖韭”。济南西郊盖韭栽培始于明末清初,在清代中叶已是济南名菜,解放后与唐王白菜、北园芹菜并称济南“三美”,是济南传统蔬菜之一,素有“千里香”之美称。2009年5月,被济南市广大市民评选为泉城消费者最喜爱的十佳特色农产品之一。2010年被认定为槐荫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蘑菇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常旗屯村紧邻黄河大坝,西靠玉清湖水库,南临济西湿地,地处城市边缘,年产食用菌年500万斤,年总产值1200多万元。主要种植平菇、双孢菇、鸡腿菇、金针菇、杏鲍菇、姬菇等多个品种,成为了较大规模的食用菌种植专业村。 |
着名人物
刘庆祥(1919—1966)男,汉族,济南市南辛庄人。共产党员。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範,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劳模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当选为济南市副市长。1964年任济南市总工会副主席。1966年病逝于北京。
刘桂清(1898—1984)女,汉族,山东省鱼台县谷亭区徐家楼村人。1939年在山东湖西区参加革命,1940年任铁道游击队地下交通员。1984年4月,她被选为政协槐荫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10日病逝。20世纪50年代初,作家刘知侠根据刘桂清的事迹,成功地塑造了小说《铁道游击队》中芳林嫂的形象。
陈中民(1918—1987)男,汉族,槐荫区段店镇古城村人。共产党员。1941年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第八旅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参加了着名的百团大战及历次反扫蕩斗争。1972年至1987年5月,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军事系主任、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7年5月5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