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白鹭(郭沫若创作散文)

白鹭(郭沫若创作散文)

《白鹭》是近现代诗人、作家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徵,讚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全文语言优雅,蕴含深意,用词準确,语言质朴,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白鹭
  • 创作年代:1942年10月
  • 作品出处:《波》
  • 文学体裁:散文
  • 作者:郭沫若

作品原文

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创作背景

《白鹭》作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当时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国民党政府语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以双重身份进行抗日。他说:“中国目前是最为文学的时代,善恶对立、忠奸对立异常鲜明,人性美发展到极点,人性恶也发展到极点。”所以他这个时期的杂文以爱国反奸为中心内容,讚颂爱国者的忠义揭露卖国者的奸恶。《白鹭》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徵,讚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在南国优美的田野中、明净清浅的小河边,一种常见的水禽被人尊为水边隐士、江田长者的白鹭,出没其间把乡居生活点缀得特别富有情趣。郭沫若以其特殊的观察力,对白鹭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白鹭》是《丁东草》三章(丁东、白鹭、石榴)中的一章,最初发表于1943年2月《文艺生活》第三、第四期,后收入小说散文集《波》中。

文学赏析

白鹭,一种普普通通的鸟,经过郭沫若寥寥数笔的描摹,就显得那幺栩栩如生。
作者开篇把白鹭比作一首诗,优美而有富有意境,而且是一首精巧的诗。由此,这已经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美的种子,等着它发芽,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来。
作者仅仅对白鹭寥寥数笔的描绘,就揭示了它平常的美。先是同白鹤、朱鹭和苍鹭作比照,彰显了白鹭“全身的流线型结构”,这就突出白鹭一种无与伦比的独特的美,颇有点儿“百鸟之中我为首”的意思了。白鹭“增一点儿则嫌长,一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真让人惊叹白鹭的独特之美,自然,那些美丽的白鹤、朱鸶、苍鹭定会自叹不如了。
再看,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够让人提心弔胆了,可白却处之泰然,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读到这儿,才发现郭沫若表面是写白鹭,其实是在写人。这实在是想告诉大家,做人就算做普普通通的人,也要勇于进取,于攀登,永远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笑。这自然也是郭沫若的自我写照。因为,他在革命的激流漩涡中,却永葆白鹭的一身清白,更有处之泰然的风采。
有人认为,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生命如歌,要他在瞬间创造了辉煌,这首歌就不会停止,永远,永远。生活中许多像白鹭一样默默无闻的人,只要尽心尽力地活着的劳动者,虽不能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也一样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全文语言精练、有种清新淡雅之美,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作家对白鹭的喜爱与惊叹之情,隐潜在字里行间,这样的感情流露才是自然的、真挚的。
《白鹭》一曲已终,仍让人感到余音袅袅,绕樑不绝。

名家点评

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王幅明:在我国南国,白鹭是常见的一种水鸟“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品的立意与诗人同年所写的名篇《银杏》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银杏》写得炽热、直率,而《白鹭》则显得蕴藉、隽永。(《中外着名散文诗欣赏》)
安徽大学教授沈敏特:本文咏物,并不託物咏志,而属于纯然审美的小品。作家在白鹭或静或动,或倚或飞的各种状态中捕捉它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艺术结构。这就证明即如郭沫若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在艺术领域也不单打一,而尊重艺术功能的多侧面性。纯然的审美也是人性的需要。(《今文观止》)
上海陶行知思想研究会理事章绍岩:作者寄情于景寓情于物,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强烈追求。作者一落笔就讚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怎幺会是一首诗呢?仔细品味,不禁为这个比喻叫绝。作者以诗人独特的感受,从白鹭身上捕捉到一种形象美、意境美,乃至理趣美。他终于惊叹地呼出了:白鹭是一首诗!一首诗,已经是可爱了,一首精巧的诗,更可爱了,作者提笔先赞,作为行文的张本。(《耕耘并收穫着》)

作者简介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着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白鹭(郭沫若创作散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