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卷:青岛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卷:青岛文化通览》主要讲述了,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域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富深厚,中西特质兼备,地域特色鲜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古发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东夷族先民已在此地集群而居。域内有从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岳石文化等相对完整的古代文化发展脉序,是远古东夷文化与齐文化的重要区域,对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形成,都有着重要贡献。域内历经朝代更迭和区域变革,曾封王建国或设州置县,经历数次移民大潮,融合东西、汇聚南北,是佛道文化的重要传播地、“西行取经回国第一人”法显的登入地和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区与融合地。
基本介绍
- 书名: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卷:青岛文化通览
- 作者:李行杰 孙德汉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209062398
- 外文名:Qingdao Culture
-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 页数:653页
- 开本:16
内容简介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卷:青岛文化通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齐鲁文化与山东区域文化(代总序)
一、二元一体与文化传承
二、从文化重心到人文圣地
三、山东的区域文化与《通览》的编纂
绪论
一、自然环境
二、区域沿革
三、市情概况
四、文化特点与历史贡献
上编
第一章海洋文化的萌芽与先秦文化的交融
第一节东夷文化与远古青岛
一、逐海而居的青岛先民:远古海洋文化的萌芽
二、胶州三里河遗址:具有滨海特点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三、胶州赵家庄遗址:揭示了龙山时期水稻、小麦传播的重要途径
四、远古青岛滨海文化带
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海陆文明
一、东岳石遗址:与夏文化共存的东夷文化遗存
二、古城顶遗址:商代文化遗存
三、西皇姑庵遗址:西周时期遗存
第三节周代繁荣的文明古国
一、“商征人方”后东迁的夷国
二、齐灭莱国与齐文化东渐
三、莒国都于介根
四、齐长城与“陈氏三量”
第四节即墨故城与田单破燕
一、即墨故城与即墨大夫
二、燕国伐齐与田单破燕
第五节琅琊古港的兴盛与多元琅琊文化
一、少海地望与琅琊古港
二、齐吴海战与越徙都琅琊
三、四时主祠与古代曆法
四、琅琊古域与琅琊文化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陆文化
第一节秦始皇巡游与琅琊台
一、秦始皇三巡齐地到琅琊
二、徙三万黔首筑琅琊台
三、琅琊刻石及其文化意义
第二节徐福东渡
一、徐福东渡的时代背景
二、徐福两次东渡的起航地
三、徐福东渡航线与文明远播
第三节田横五百士
一、退守海岛的齐王田横
二、田横五百士慷慨赴难
三、田横五百士精神及其文化影响
第四节汉武帝东巡与胶东国
一、王仲扬帆东渡乐浪
二、汉不其城与不其侯国
三、从刘彻封国到汉武帝东巡
四、西汉胶东国与六曲山古墓群
五、汉魏“循海岸水行”东渡航线
六、琅琊一带的越楚文化影响
第五节域内两汉名人
一、参修《太初曆》的徐万且
二、胶东庸生与房凤
三、诤言直谏的王吉
四、不其侯伏湛经学世家
五、德高学博的公沙穆
六、郑玄与康成书院
第六节佛教传播与寺庙造像
一、西行取经回国第一人法显登入崂山
二、佛教传播与法海寺的兴盛
三、北朝时期青岛的佛教石窟造像
第七节国宝魏碑与大泽山刻石
一、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郑氏父子与天柱山摩崖刻石
第三章唐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暨域内文化精英
第一节唐代板桥镇与密州沿海诸口岸
一、板桥镇设立与海上交往的新时代
二、新罗坊与熟知海路的新罗水手
三、唐代密州一带海上贸易的兴起
四、往返诸口岸的学问僧与留学生
第二节从宋代市舶司到胶西榷场
一、宋代板桥镇与海上丝绸之路
二、出入板桥镇的宋使节和高丽王子
三、范锷上书争设板桥镇市舶司
四、宋代板桥镇商贸文化的繁荣
五、唐岛湾宋金海战及其文化影响
六、金设胶西榷场延续南北海上贸易
第三节域内精英与名人诗作
一、为国尽忠的蒋氏父子
二、北宋状元蔡齐与蔡延庆
三、诗仙李白与“劳山餐紫霞”
四、苏轼诗作与板桥镇海神庙之争
第四章元明清时期海陆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因海运而开凿的两运河
一、元代始开胶莱运河
二、明代重开胶莱、马濠两运河
三、两运河通航与海运文化之兴
第二节明代青岛沿海卫所及移民文化
一、元末明初倭寇的侵扰
二、明代青岛沿海卫所与海陆防御
三、明朝海禁与舟师巡海护航
四、以卫所军户为主体的明代移民
五、明代青岛移民及其文化影响
六、明后期海禁与许铤上书
第三节明清青岛众口岸与渔盐文化
一、陈村口与塔埠头
二、女姑口与民间涉外贸易
三、即墨金家口的兴衰
四、青岛口与其他沿海口岸
五、明清沿海渔村与渔文化
六、明清两大盐场与盐文化
第四节域内群英与文化世家
一、从薛禄到武状元王元浩
二、高弘图与明清文官群体
三、张谦宜与明清学者群体
四、高凤翰与明清艺术名家
……
下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一、二元一体与文化传承
二、从文化重心到人文圣地
三、山东的区域文化与《通览》的编纂
绪论
一、自然环境
二、区域沿革
三、市情概况
四、文化特点与历史贡献
上编
第一章海洋文化的萌芽与先秦文化的交融
第一节东夷文化与远古青岛
一、逐海而居的青岛先民:远古海洋文化的萌芽
二、胶州三里河遗址:具有滨海特点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三、胶州赵家庄遗址:揭示了龙山时期水稻、小麦传播的重要途径
四、远古青岛滨海文化带
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海陆文明
一、东岳石遗址:与夏文化共存的东夷文化遗存
二、古城顶遗址:商代文化遗存
三、西皇姑庵遗址:西周时期遗存
第三节周代繁荣的文明古国
一、“商征人方”后东迁的夷国
二、齐灭莱国与齐文化东渐
三、莒国都于介根
四、齐长城与“陈氏三量”
第四节即墨故城与田单破燕
一、即墨故城与即墨大夫
二、燕国伐齐与田单破燕
第五节琅琊古港的兴盛与多元琅琊文化
一、少海地望与琅琊古港
二、齐吴海战与越徙都琅琊
三、四时主祠与古代曆法
四、琅琊古域与琅琊文化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陆文化
第一节秦始皇巡游与琅琊台
一、秦始皇三巡齐地到琅琊
二、徙三万黔首筑琅琊台
三、琅琊刻石及其文化意义
第二节徐福东渡
一、徐福东渡的时代背景
二、徐福两次东渡的起航地
三、徐福东渡航线与文明远播
第三节田横五百士
一、退守海岛的齐王田横
二、田横五百士慷慨赴难
三、田横五百士精神及其文化影响
第四节汉武帝东巡与胶东国
一、王仲扬帆东渡乐浪
二、汉不其城与不其侯国
三、从刘彻封国到汉武帝东巡
四、西汉胶东国与六曲山古墓群
五、汉魏“循海岸水行”东渡航线
六、琅琊一带的越楚文化影响
第五节域内两汉名人
一、参修《太初曆》的徐万且
二、胶东庸生与房凤
三、诤言直谏的王吉
四、不其侯伏湛经学世家
五、德高学博的公沙穆
六、郑玄与康成书院
第六节佛教传播与寺庙造像
一、西行取经回国第一人法显登入崂山
二、佛教传播与法海寺的兴盛
三、北朝时期青岛的佛教石窟造像
第七节国宝魏碑与大泽山刻石
一、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郑氏父子与天柱山摩崖刻石
第三章唐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暨域内文化精英
第一节唐代板桥镇与密州沿海诸口岸
一、板桥镇设立与海上交往的新时代
二、新罗坊与熟知海路的新罗水手
三、唐代密州一带海上贸易的兴起
四、往返诸口岸的学问僧与留学生
第二节从宋代市舶司到胶西榷场
一、宋代板桥镇与海上丝绸之路
二、出入板桥镇的宋使节和高丽王子
三、范锷上书争设板桥镇市舶司
四、宋代板桥镇商贸文化的繁荣
五、唐岛湾宋金海战及其文化影响
六、金设胶西榷场延续南北海上贸易
第三节域内精英与名人诗作
一、为国尽忠的蒋氏父子
二、北宋状元蔡齐与蔡延庆
三、诗仙李白与“劳山餐紫霞”
四、苏轼诗作与板桥镇海神庙之争
第四章元明清时期海陆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因海运而开凿的两运河
一、元代始开胶莱运河
二、明代重开胶莱、马濠两运河
三、两运河通航与海运文化之兴
第二节明代青岛沿海卫所及移民文化
一、元末明初倭寇的侵扰
二、明代青岛沿海卫所与海陆防御
三、明朝海禁与舟师巡海护航
四、以卫所军户为主体的明代移民
五、明代青岛移民及其文化影响
六、明后期海禁与许铤上书
第三节明清青岛众口岸与渔盐文化
一、陈村口与塔埠头
二、女姑口与民间涉外贸易
三、即墨金家口的兴衰
四、青岛口与其他沿海口岸
五、明清沿海渔村与渔文化
六、明清两大盐场与盐文化
第四节域内群英与文化世家
一、从薛禄到武状元王元浩
二、高弘图与明清文官群体
三、张谦宜与明清学者群体
四、高凤翰与明清艺术名家
……
下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卷:青岛文化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