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入选“111计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画”、“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始建于1953年,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1997年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据2018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774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84万册;下设13个教学学院(部),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3个本科专业;有教师17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9000人、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1300余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0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4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5个 -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学校官网:http://www.upc.edu.cn
- 中文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外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简称:中石大、石大(UPC)
- 创办时间:1953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理工
- 属性:211工程(1997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2010)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 - 现任领导:校长:郝芳
- 本科专业:62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7个(含培育2个)
- 院系设定: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等
- 校训:惟真惟实
- 校歌:《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
- 校庆日:10月1日
- 地址:青岛校区: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266580)
东营校区: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北一路739号(257061) - 院校代码:10425
历史沿革
北京石油学院
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係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着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着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华东石油学院
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
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
石油大学
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
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
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
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
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定。
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
中国石油大学
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定。
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8年,学校首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画”(简称“111计画”)。
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 。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定正式签署。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月2日,中国石油集团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北京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战略合作协定》。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据2018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师176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20人,博士生导师180余人。
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10人,国家“千人计画”入选者5人,“万人计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资助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画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1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万人计画”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17人,“全国模範教师”、“全国优秀教师”6人。
学校又3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画”,2个创新团队入选“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1学科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画”。
专职院士 | 沈忠厚 |
兼职院士 | 张国伟、汪集旸、苏义脑、顾心怿、宋振骐、吴文俊 |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入选时间 |
---|---|---|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蒋有录 | 2008年 |
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刘润华 | 2009年 |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 管志川 | 2010年 |
研究方向 | 带头人 | 入选时间 |
---|---|---|
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 | 刘晨光 | 2007年 |
海洋油气井钻完井理论与工程 | 孙宝江 | 2010年 |
複杂油藏开发和提高採收率的理论与技术 | 姚军 | 2012年 |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入选时间 |
---|---|---|
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 | 查明 | 2008年 |
油气田开发创新团队 | 姚军 | 2012年 |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入选时间 |
---|---|---|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蒋有录 | 2007年 |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管志川 | 2007年 |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 刘永红 | 2008年 |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 栾述文 | 2008年 |
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刘润华 | 2009年 |
过程设备课程教学团队 | 金有海 | 2009年 |
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团队 | 刘衍聪 | 2010年 |
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夏道宏 | 2010年 |
地质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陈世悦 | 2011年 |
化学工程实践教学团队 | 刘雪暖 | 2012年 |
勘查技术与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印兴耀 | 2012年 |
院系专业
据2018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2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后备军官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有62个本科专业。
学院名称 | 本科专业 |
---|---|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
石油工程学院 | 石油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油气工程 |
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套用化学、环境工程、环保设备工程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 |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 油气储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体工程、物联网工程 |
经济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行销、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 |
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套用数学、套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化学 |
文学院 | 英语、俄语、法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学 |
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研究生培养和全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招收本科生 |
学科建设
据2018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
学校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点,另有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个)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5个)
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
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1个)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套用化学、机械电子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程力学、物理化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套用技术。
博士后流动站
化学、地质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化学、地质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哲学、套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70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1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地球探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
石油工程、安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套用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套用物理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环保设备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
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套用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套用物理学、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物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钻井工程、电工电子学、油藏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
有机化学、电工电子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沉积学、程式设计语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构造地质学、钻井工程、工程流体力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机械原理与设计、工程材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计算机文化基础、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油藏工程、物理化学、金工实习、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机率论与数理统计、财务会计学、矿物岩石学、採油工程、大学物理实验、大学体育、化工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油层物理、油气集输、数值计算方法、油田化学、运筹学、经济学、理论物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机械CAD基础、微机原理、油库设计与管理、石油化学、渗流力学、石油工业概论、化工过程流体机械、机械设计製造工程基础联合课程(机械製造工程基础、机械製造实习、机械创新设计实践)、电路分析、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普通物理学、石油炼製工程、信号与系统、近代物理实验、工业安全信息化技术基础联合课程(安全工程信息化技术、机电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测控技术综合实践)、建筑材料与施工管理联合课程(工程监理概论、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石油化工容器与设备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联合课程(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气藏工程(双语)、市场行销学、英语精读。
- 合作交流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定。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个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係。聘请了近百名着名专家、知名人士为学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合作举办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合作举办油藏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18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69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实验室类别 | 实验室名称 | 依託学院 |
---|---|---|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 化院、石工、理学院 |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 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石工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 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石工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 | 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化院 |
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机电 |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1个) | 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地学院、化院、石工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实验室(1个) | 材料电子理论研究室和材料界面实验室 | 机电 |
山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 | 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 | 地学院 |
山东省科技厅研究中心(7个) | 山东省油田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石工 |
山东省提高油气採收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石工 | |
山东省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机电 | |
山东省油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石工 | |
山东省油田含油污水处理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学技术研究院 | |
山东省物理法採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山东省校园节能监测及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山东省科技厅推广中心(2个) | 山东省无石棉摩擦材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 机电 |
山东省高压水射流新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 石工 | |
山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7个) |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 石工 |
生物工程与技术 | 化院 | |
盆地分析与油气储层地质 | 地学院 | |
海洋油气工程 | 石工 | |
油气储运工程 | 储建学院 | |
複杂储层测井新技术 | 地学院 | |
新能源物理与材料科学 | 理学院 | |
山东省教育厅研究中心(1个)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室(11个) | 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 | 地学院 |
测井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 | 地学院 | |
物探重点实验室 | 地学院 | |
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高压水射流钻井研究室 | 石工 | |
催化重点实验室 | 化院 | |
重质油加工重点实验室 | 化院 | |
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水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室 | 石工、机电 | |
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油气运聚机理研究室 | 地学院 | |
HSE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 | 化院、机电 | |
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 | 地学院 | |
油气地下储库工程重点实验室-储气库钻采工程研究室 | 储建学院 |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研究中心(3个) | 採油工程软体与信息中心 | 石工 |
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 化院 | |
沥青技术开发中心 | 化院 |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1个) | 提高採收率研究中心 | 石工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中心(1个) | 重质油利用研究中心 | 化院 |
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 | 青岛市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实验室 | 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 |
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 青岛市非常规能源开发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石工 |
青岛市随钻仪器及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计通 | |
青岛市海洋石油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 机电 |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1个) |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油气井工程超临界流体重点实验室” | 石工 |
科研成果
2006至2010年期间,学校累计新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画、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8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7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2011年,全年SCI收录论文574篇,EI收录论文947篇,CPCI-S收录论文240篇。
项目名称 | 获得奖项 |
---|---|
以深部调驱为中心的改善水驱技术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微细複合型腔割缝筛管的加工与套用技术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胜利油区複杂断块油田稳产技术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中国南海西部海域複杂构造安全快速钻井技术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研究 | 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非导电工程陶瓷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 | 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学术资源
- 图书馆藏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藏书总量675.8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263.8万册、电子型图书412万册,拥有CNKI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万方外文文献资料库、畅想非书资源库、中国石油文献资料库、国研网资料库、皮书资料库、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国际教育全文专题资料库、世界名校精品课教育视频资源库、Calis高校教学参考书全文资料库、PQDT博硕士论文文摘资料库、PQDT学位论文全文库、HKMO(港澳博硕)优秀学术全文资源库、中科UMajor大学专业课学习资料库等多种类型的资料库系统。
- 学术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被评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中被评为“百种重点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连续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的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石油与能源”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
学校文化
校徽
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徽确定。校徽以学校的标誌性雕塑“创造太阳”的抽象体为核心元素,外环弧形上方为英文标準字校名,下方为学校的建校年份“1953”及中文标準字校名。
校徽

核心元素“创造太阳”:雕塑的圆球象徵太阳,周围的短管道比喻太阳辐射出的万丈光芒,长管道是油气集输管线。人物象徵着开发能源、从事高等教育的园丁,她高高举着的是一本厚厚的书,象徵着书山有路勤为径,指引万千石大学子在科学的殿堂上勇于攀登。从正面看这个人,她的衣服有个飘带,有两层寓意:一是象徵着海上的波浪,二是象徵着一层一层的地层,指现今我们的採油是从海上和陆地两个方面进行。雕塑的底座是非常逼真的海上钻井平台的样子。整个雕塑还意味着运用知识能源开发物质能源,创造出一个新的太阳。雕塑的设计思路主要源于老校长杨光华先生倡议,其核心内容是集中展示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价值理念,即以石油开採和利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石油石化人才培养为己任,以科技知识为国家奉献能源为使命的深刻内涵。雕塑的设计者为前广州雕塑院的院长、着名雕塑家唐大禧先生。
校徽字型:校名中文标準字“中国石油大学”为着名书画家范曾手写体。英文标準字“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是Arial字型。
校徽色彩:标準色为深蓝色(C100 M75 Y10 K30),是中国石油大学的标準色,代表深厚、稳重、宁静与智慧,寓意中国石油大学浓厚的文化底蕴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并与“惟真惟实”的校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相吻合,蓝色还象徵着大海,代表着能源发展的广阔前景。
校训
惟真惟实
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式确定校训为:惟真惟实。字型为刘炳森手书集成。
惟真,是指尊重客观规律,真理至上的意思。它既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又是一种不唯书、不唯上,探求事物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惟实,是指求实、求是之意。做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务实、扎实、踏实的作风,做人必须具备诚实、朴实、正直、耿直的良好品质。
“惟真惟实”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追求的集中体现。近六十年来,中国石油大学的数任校领导曾在不同场合,先后提出过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和精髓都与“惟真惟实”是一致的。“惟真惟实”所蕴含的追求真理,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精神,正是中国石油大学所一直坚持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惟真惟实”既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学校精神的浓缩升华,也是与石油工业光荣传统一脉相承的集体体现。它内蕴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精神,体现着独有的时代气息。这一精神植根于中国石油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中,便形成了以它为核心的,囊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文化传统的石大精神。
“惟真惟实”既体现出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了中国石油大学“以德育人”的人本观念,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既有习承传统之本意,又兼具开拓进取之精神。
校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1986年在学院的第六次党代会上,把学院的校风概括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把学风概括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石大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出探求真理、献身真理的科学精神。石大人走过的历史证明,他们正是秉承并弘扬了这一精神和理念。不论客观条件多幺艰苦、困难,石大人从未放弃追求真理这一信念,他们孜孜以求,将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将追求真理与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完美的统一起来,既为祖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又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脚印。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石大学子中传承延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不畏艰苦、顽强奋斗的品质和作风。对于中国石油大学而言,艰苦奋斗意味着,全体石大人要积极倡导它所蕴涵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锲而不捨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以攀登科技高峰,加强科技攻关,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毕生力量。五十年来,“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的学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石大学子,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真正将艰苦奋斗的精神落实到实处,使他们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石油大学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艰难困苦,走过曲折坎坷,不断取得辉煌成就,靠的就是这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校歌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
作词:平原
作曲:瞿希贤
东方升起了太阳,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

放射出万道霞光。
祖国的青年学生,
头脑清醒,
体魄强健,
热情充沛,
勇敢地沖向科学堡垒,
科学堡垒。
亲爱的祖国亲爱的党,
请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愿来献上,
我们要用双手建设出无数石油基地,
我们要使工业的血液流向四面八方。
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式确定《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作为校歌。经音乐公司配器处理,由我校艺术系学生演唱,在济南录製完成。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诞生于1956年初,由着名女作曲家瞿希贤作曲,北京石油学院海燕诗社学生集体作词。当时党中央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北京石油学院的青年学生群情激昂,写下这样的豪迈战歌。现已有56年的历史。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充分表现了学校发轫初期的历史,表现了我校学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抒发了石大学子为祖国而战、为石油而战的豪迈气概。歌词充满了阳刚之气,自豪之情,奉献之美,充分表达了历届石大学子的强烈责任感和不懈追求。旋律朝气蓬勃,富有激情,进行曲的速度,特别能激发青年学生的热情、激情、豪情。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求实稳健,厚重不轻飘,激情豪迈不媚俗,在今天仍有蓬勃的生命力。歌中唱出的追求、理想、心愿,仍然是今天莘莘学子的追求、理想和心愿。务实,是中国石油大学办学风格的写照,也是中国石油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中国石油大学有这样一首激情澎湃的校歌,呼唤激情,激荡豪情,提升热情,伴随着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伴随着教职工努力工作,敬业奉献;伴随着学校发展进步,创造辉煌。
学校领导
姓名 | 职务 |
---|---|
郝芳 | 校长 |
王勇 | 党委书记 |
杨茂椿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刘华东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李兆敏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张玲玲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操应长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姚军 | 副校长 |
孙海峰 | 副校级干部 |
刘衍聪 | 校长助理 |
:
知名校友
两院院士
1953年建校以来,走出了何国钟、沙国河、汪燮卿、杨启业、王德民、时铭显、郑颖人、王铁冠、袁士义、高德利等25位两院院士。
党政领导人
吴仪、俞泽猷、王彦、朱家甄、张轰、杨兴富、尹克升、蒋金楚、李毅中、孙晓群、纪明波、吴耀文、卫留成、马富才、周原、孙崇仁、刘玉祥、匡兴华、许立全、李国梁、周海成、陈新发
国企高管
陈炳骞、牟书令、刘海燕、曹云石、蒋龙生、郑虎、周吉平、肖国庆、曹耀峰、张喜文、王宜林、杨华、王志刚、袁光宇、吴孟飞、王永健、苟三权、王家祥、朱平、张瑞生、宋力航、蔺爱国、石林、黄立功、凌霄、孙龙德、孙波、王治卿、吴恩来、周勇、张召平、薄启亮、钱建华、张国珍、李丕龙、雷典武、王仲林、徐文荣、汪东进、赵平起、李飞龙、桑运超、田军、梁永智、孙焕泉、蒋庆哲、张来斌、山红红、仝兴华、罗维东
企业家
石秦岭、黄鸣、罗慧来、唐万新、吴建发、谷玉洪、邱武、李建齐、于顺科、刘洪亮、郭希田、郭玉成、陈怀荣、宋国然
模範人物
王启民:“新时期铁人”。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助理。北京石油学院61届。
秦文贵:“当代青年的榜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华东石油学院钻井82届。
苏永地:“石油科技楷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劳动模範”,国资委 “中央企业劳动模範”。华东石油学院物探85届。
李阳:中石化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82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