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北村(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沟北村)
皇冠街道沟北村位于威海市区南郊,原名小宅头村,又曰宅东村。因村落处在东西走向的沟北部,1898年改为沟北村。村占地1330亩,人口1260人。
沟北村于明代立村,1898年前,属文登县辛汪都二里。1945年属威海市凤林区。1950年属文登县十一区老集乡。1956年划归威海市,属凤林乡。1958年属凤林公社。1981年属蒿泊公社。1984年属蒿泊镇。1992年属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蒿泊街道,2000年属皇冠街道。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沟北村
- 别名:小宅头村、宅东村
- 面积:1330亩
- 人口:1260人
相关介绍
原清军子药库旧址位于沟北村船坞东侧。今是一块高出周围的黄泥台子,面积约有20亩,是当年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子药库遗址。子药库约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呈长方体,南北走向,库容为200吨,外观为灰白色,东西两侧墙上留有两排规则的长方形通风口,通风口长1米,宽0.4米。子药库顶盖下有粗壮工字钢支撑,顶盖上设有避雷针,门为铁门。英租威海卫时,也曾在此储备弹药,僱人看管。抗战时期,八路军派人将工字钢樑、避雷针及地下铜板拆去,以资军用。该子药库与附近的船坞同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保护範围的一部分。
清军子药库旧址

沟北船坞位于威海城区东南10公里的沟北村滨海处,隔海与刘公岛旗顶山相对。沟北船坞系北洋海军水雷营的军事设施之一,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船坞长约60米,宽约50米,水深约4米,四周为石砌,有两个码头通向潮间带,现船坞两码头间通海处已经淤塞。因地属沟北,命名为沟北船坞。1956年春,合作社曾将船坞积水抽乾,挖淤泥积肥;1971年驻刘公岛海军再次抽水清淤,淤泥中清理出一批残缺的枪枝,鏽蚀的砍刀、炮弹、子弹,是甲午之役清军的遗物。据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30日,南帮炮台失陷后,突围到此10余名清朝伤兵,面临日军前后夹击,在弹药打尽后,将枪枝砸碎,投水殉国。
4.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韩城县北沟村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介于东经110°07’19″-110°37’24″,北纬35°18’50″-35°52’08″之间。全市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总人口37.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4.2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蒙等10多个少数民族。境内地貌构成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基本结构。气候属暖温带半乾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在13.5℃以上,年平均降雨量559.7毫米。
韩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乡,同时又是一座正在开发建设的旅游城市。这里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关中文物最韩城”是古往今来多少游客由衷发出的讚叹。
韩城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交通、通讯便捷,西(安)侯(马)铁路通达秦晋,韩京列车直达首都,京昆公路穿腹而过,旅游专线顺畅自然;邮电通讯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缆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初步展现出现代化城市的宏伟气魄。投资环境宽鬆,对外政策优惠。
韩城是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铁、石灰石、高岭土等储量最多,其中煤炭总储量104亿吨,煤质优良,易广开採。工业生产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为核心,全市年产原煤520万吨,焦炭100多万吨,生铁2万吨,钢20万吨,年发电27亿千瓦时等。目前,总投资100亿元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韩城第二发电厂等一批支柱企业已投入建设……一座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韩城还是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年产量达800万公斤的“大红袍花椒”以色泽鲜艳、香味浓烈而驰名全国,饮誉东南亚。
地图信息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富海家园(海埠路南)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沟北村(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沟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