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兵(清朝军队)
清朝所谓“青州兵”,是长期驻守在山东青州的八旗子弟兵,全称青州驻防满洲旗兵,训练有素,骁勇善战,是清政府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这支队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镇江战役中狠狠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青州兵
- 类别:清朝军队
- 含义:长期驻守在山东青州的八旗子弟兵
- 全称:青州驻防满洲旗兵
发展历程
山东青州府,扼中原至胶东之通路,南北控沂蒙到鲁北之走廊,自古为名城重镇,兵家险隘,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关注。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议政大臣田文镜题请清廷,于青州府设立满洲营,镇守山东地方,与德州营东西控制,别设城署、营房,分拨八旗兵驻扎。翌年正式定製,设将军1员,官兵总计2473名。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裁将军缺,以副都统驻守青州,兼辖德州驻防营,直至清末,隶属兵部,并可直向皇帝奏事。以后各朝官兵人数屡有增减,到公元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尚有兵丁650名,后又增加马、步兵250名,共900名。青州旗兵是按八旗制度编设的,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每旗又分前后两位,故青州旗兵为8旗16佐。
清末训练新军,青州驻防兵的枪械装备比较充足,武器也好。辛亥革命后,这支武装并未裁撤,经济上依照《优待清皇室条款》,按时领取经费,地方政府给予补助。民国十三年(1924年)形势发生了变化,溥仪被冯玉祥逐出故宫,青州驻防旗兵粮饷断绝,只能靠地方补给。1925年张宗昌任山东军务督办时,将其改编为青州旗兵团。
1929年青州兵彻底解体。
青州旗兵调防
1840年至1842年,英帝国主义借中国禁止鸦片毒品进口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英军入侵长江后,江宁军务参赞德珠布于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初十,奉谕驰驿青州挑选原驻守山东青州的400多青州兵移驻江防要地镇江象山炮台,后又调到镇江城内,分守东西南北城门,所有守军与英军浴血奋战,城防失守后,无一投降,许多青州兵拚死抱住登城之敌,跳下城楼与敌人同归于尽,余者又在城里多处地方与敌展开巷战,直至阵亡殉国于战场。对此,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镇江守军:“驻防旗兵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遇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鸦片战争结束后,当年镇江府为褒扬青州兵英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1843年在镇江西门月城建造青州兵忠烈祠,知府崔光笏为之立碑撰文。后忠烈祠毁于战火,碑亦失存。去年8月中旬,镇江市烈士陵园在为烈士纪念馆徵集资料时,得知当年青州府曾派人来镇江按原碑複製一碑立于青州,便派专人三赴青州,终于发现了这块丰碑。
镇江府立青州驻防忠烈祠碑

据了解,正在重建的“镇江府立青州驻防忠烈祠碑”,全部按照拓片原样重建,碑长2米,宽0.9米,厚0.23米,碑四周镌刻着如意画,所刻字全为正楷体,碑阳记载了青州兵英勇抗敌的事迹,碑阴刻有部分烈士的英名,读罢令人振奋。
血战英军
山东青州兵是镇江保卫战中的中流砥柱。1842年7月21日,当英军7000人在镇江登入时,首先抵抗的就是青州八旗兵。这支青州兵共有400人,当时在象山、焦山开炮阻击,使英军一时不敢登入,可惜由于镇江副都统海龄指挥错误,将青州兵调入城内,使得天险尽失。入城后,青州兵被分派守卫四门。当英军爬墙时,青州兵居高临下,猛烈反击。他们用枪打,用石头砸。英军上了城墙,他们用大刀长矛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有的和敌人扭在一起滚下城墙。这点在英军记载中有详细描述.连英军也承认"如果敌人也配备我们的武器,那他们即使一点军事都不懂,也能和我们打上几个回合"。英军遂改变计画,在一个镇江僧人的指点下,从没有青州兵防守的十三门突入。镇江遂被攻陷.城陷后,海龄投火自焚,青州兵在失去指挥的情况下,仍节节抵抗,奋勇拼杀,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镇江当时经历过战争的人记载:"十三门已倾十余丈,英践而登。一青州兵持长矛,贯一夷,未及拔,复贯一夷,矛不能举,夷拥砍之,城遂陷""英兵以数百屯范公桥下,一青州兵隐桥西,突出斩二夷,力尽死之"。在英军已攻陷大半个镇江,直逼南门时,城中原担任防守的京口八旗兵也丧失了战斗力,青州兵仍在死命抵抗,"青州兵数十,犹率旗兵巷战,至小校场列阵。枪炮始交,旗兵先走,青州兵顾而骂曰:汝辈既不敢交锋,亦不肯在后稍助兵势耶?青州兵悉力死拒,死者十八九"。其壮烈程度,不亚于苏联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战至最后,青州兵牺牲65人,重伤80多人,在战斗兵员全部损失的情况下,才撤出了镇江城。由于青州兵英勇献身,誓死杀敌,镇江人民在编写的《镇城竹枝词》中唱道:
青州兵血战镇江

云梯一搭上城头,
火箭横空射不休。
若问何人能战死?
最怜兵苦是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