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张立同

张立同

张立同

张立同(1938.4.14-),女,祖籍辽宁海城,出生于重庆市,航空航天材料专家。

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89-1991年在美国NASA空间结构材料商业发展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在高温合金和铝合金无余量熔模铸工艺理论和製造技术、特种高温陶瓷、航空航天结构陶瓷及其複合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

张立同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材料和製造技术研究,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自增韧碳化硅、定向自生共晶硼化物複合材料、硅炭氮纳米吸波材料以及连续纤维增韧钡长石复相玻璃陶瓷複合材料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张立同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重庆市
  • 出生日期:1938年4月14日
  • 职业: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 毕业院校:西北工业大学
  • 主要成就:创新发展无余量熔模铸造工艺及其相关熔模和陶瓷型壳材料
    创建超高温结构複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和陶瓷基複合材料工程中心
  • 代表作品:自癒合陶瓷基複合材料製备与套用基础

人物经历

张立同,1938年4月生于重庆市,1956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热力加工系,1958年随国家院系调整到西北工业大学热加工系学习铸造专业,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76年,张立同成功攻克困扰航空熔模铸造生产十几年的刚玉型壳高温变形问题,研究发展了保温壳型工艺和低热应力熔铸工艺,製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无余量叶片。
1980年,用铜川上店土壳材料铸造成功了中国第一批高精度、低粗糙度无余量空心导向叶片。
1984年4月15日,张立同主持的“薄壁複杂无余量整体铝合金构件石膏型熔模铸造技术研究”通过了部级鉴定。
张立同张立同
1989年4月~1991年1月在美国NASA空间结构材料商业发展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成为第一位获準进入该研究机构的中国高级学者,承担了美国未来大型空间站结构用陶瓷基複合材料的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工作。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底,张立同等人制出了第一批性能合格的陶瓷基複合材料试样,接着又成功突破了碳化硅陶瓷基複合材料製造工艺与设备的一系列核心技术,使材料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4年,张立同主持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複合材料套用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使该奖项在连续6年空缺后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7年当选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代表。
2014年9月22日,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张立同荣获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2015年10月,张立同院士团队专着《自癒合陶瓷基複合材料製备与套用基础》经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专着是张立同院士团队编着的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複合材料系列专着之一。

主要贡献

科学研究

张立同从事航空航天高温陶瓷及其複合材料研究,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自增韧碳化硅、定向自生共晶硼化物複合材料、硅炭氮纳米吸波材料以及连续纤维增韧钡长石复相玻璃陶瓷複合材料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特别在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技术方面,打破国际封锁,建立了具有中国自主智慧财产权的製造技术与设备体系。
张立同张立同
1980年,在张立同的科研理论指导下,中国首次採用铜川上店土型壳材料铸造成功了第一批高精度、低粗糙度的斯贝低压一级无余量空心导向叶片。新铸叶片的尺寸精度及内部质量与国际着名的罗罗发动机公司的斯贝发动机叶片相当,表面粗糙度还略低于英国叶片。斯贝发动机的引进,使张立同的研究进入到向国际先进行列看齐的新阶段。
张立同主持研究的“无余量熔模铸造技术”,不仅将中国的熔模铸造水平推向了国际先进行列,而且还为发展中国新型发动机複杂内腔叶片及薄壁複杂整体构件奠定了理论和工艺基础。铜川上店土型壳材料,也被正式命名为“中华高岭土型壳材料”。
2000年和2008年先后创建超高温结构複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和陶瓷基複合材料工程中心,为中国陶瓷基複合材料研究与工程转化搭建平台,工程化成果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并向民用领域拓展。

主要作品

张立同合着专着二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400余篇。
专着
序号
名称
出版源
年份
备注
1
自癒合陶瓷基複合材料製备与套用基础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张立同编着
2
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複合材料 模拟、表征与设计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张立同主编
3
複合材料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益小苏 ,张立同主编
4
近净形熔模精密铸造理论与实践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张立同参编
5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10卷 複合材料工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益小苏 ,张立同主编
期刊论文
序号
名称
出版源
年份
作者
1
化学气相渗透製备SiC_w/SiC层状结构陶瓷
科学通报
2015
成来飞,张立同等
2
SiC_w/SiC层状结构陶瓷的製备及其套用
中国材料进展
2015
解玉鹏,成来飞,张立同等
3
碳/碳化硅複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航空材料学报
2005
张亚妮,徐永东,张立同等
4
碳陶剎车材料的研究进展
航空製造技术
2014
徐兴亚,张立同,范尚武等
5
吸波型SiC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航空製造技术
2014
张亚君,殷小玮,张立同
6
化学气相沉积层状BCx/SiC涂层自癒合机制
複合材料学报
2013
张伟华,成来飞,张立同等
7
Si-B-C陶瓷涂敷2D C/SiC複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
複合材料学报
2013
左新章,张立同等
8
液硅渗透法製备Ti3SiC2改性C/C-SiC複合材料
複合材料学报
2012
范晓孟,殷小玮,张立同等
9
新型碳化硅陶瓷基複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航空製造技术
2003
张立同,成来飞,徐永东
10
高温透波材料研究进展
航空材料学报
2003
韩桂芳,陈照峰,张立同等
11
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複合材料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複合材料学报
2007
张立同,成来飞
12
陶瓷基複合材料在火箭发动机上的套用
固体火箭技术
2000
邹武,张康助,张立同
13
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複合材料研究
硅酸盐学报
2002
徐永东,成来飞,张立同
14
CVI法製备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複合材料
硅酸盐学报
1995
徐永东,张立同,成来飞
15
高温陶瓷基複合材料製备工艺的研究
材料工程
2000
肖鹏,徐永东,张立同
16
CVI法製备三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複合材料
硅酸盐学报
1996
徐永东,张立同等
17
层状Ti3SiC2陶瓷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
複合材料学报
2002
李世波,王东,张立同等
18
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的设计準则
硅酸盐通报
1997
徐永东,张立同,韩金探

人才培养

张立同培养博、硕研究生近百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95年至2004年期间,张立同共培养8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基本情况如下:
【曾庆丰】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4年04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C/SiC複合材料最佳化设计
【邹武】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1年11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三维编织C/SiC複合材料的製备及其性能研究
【殷小玮】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1年03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3DC/SiC複合材料的环境氧化行为
【肖鹏】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1年10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CSCVI法製备C/SiC的过程特徵及其模拟
【王汝敏】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1年12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改性双马来醯亚胺树脂基体研究
【刘晓辉】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7年12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高抗沖複合材料的研究
【成来飞】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7年12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1650℃长寿命碳/碳複合材料防氧化涂层研究
【杨觉明】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5年09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用溶胶凝胶法製备热强BAS玻璃陶瓷的工艺理论基础及其材料性能研究

获奖记录

1987年以前从事航空无余量熔模铸造理论和工艺研究,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15项。1987年以后从事航空航天高温陶瓷及其複合材料研究,“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複合材料套用技术”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1992年获国防光华科技基金;1993年被评为部级“优秀研究生导师”;2004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获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张立同先后获得“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等荣誉称号,所领导的团队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社会任职

张立同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超高温结构複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共十七大代表。曾任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材料学部评议组成员和谘询委员、中国複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张立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