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
基本介绍
- 书名: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
- 作者:林继富
- 类别:图书 / 非虚构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4
- 提供方:人民文学出版社
- 字数:530,000 字
作品简介
本书是林继富教授多年的研究实践和理论思考的总结,该书立意宏阔,从藏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看民间叙事,或者说,通过民间叙事理出藏族文化发展历史的影像。这种对于文化史的整体把握就使得许多具体研究题目获得了历史性的意义,不再是就事论事了,而是把藏族历史和藏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做了梳理。该书将民间故事作为讨论汉藏文化关係的视角,也是讨论的对象,并且落笔在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上,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具体而微,表现出独到的创见性。应该说这部书是集汉族、藏族民间故事研究之大成,在一定程度上把藏族故事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初当代学者关于汉族、藏族民间故事研究的一个典型缩影。他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他不把故事研究当做是自我目的,而看成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史的一部分、心灵史的一部分、社会史的一部分,同时,还将民间故事看成是汉藏民族情感交流、文化交流的结晶体现,这是有独到见地的。
作品目录
- 作者简介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序
- 绪论
- 一、汉藏文化关係历史钩沉
- 二、藏族民间故事传统研究
- 三、藏族民间故事中的“灵魂”母题
- 四、汉藏“山”“水”叙事的同源异趣
- 五、史诗吟唱中的汉藏关係
- 六、汉藏认同的关羽故事
- 七、汉藏文化交流的动力
- 八、汉藏文化走廊的多元互动
- 第一章 汉族、藏族“龙女报恩”型故事
- 一、中国“龙女报恩”故事
- 二、汉族“龙女报恩”故事
- 三、藏族“龙女报恩”故事
- 四、汉族、藏族“龙女报恩”故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 五、“龙女报恩”故事的流变
- 第二章 汉族、藏族“蛇郎”型故事
- 一、中国“蛇郎”故事
- 二、汉族“蛇郎”故事形态
- 三、藏族“蛇郎”故事形态
- 四、汉族、藏族“蛇郎”故事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第三章 汉族、藏族“青蛙丈夫”型故事
- 一、中国“青蛙丈夫”故事
- 二、汉族、藏族“青蛙丈夫”故事的共同性
- 三、汉族、藏族“青蛙丈夫”故事的差异性
- 四、“青蛙丈夫”故事产生的动力机制
- 第四章 汉族、藏族“灰姑娘”型故事
- 一、“灰姑娘”故事的传承
- 二、汉族、藏族“灰姑娘”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 三、汉族、藏族“灰姑娘”型故事的文化品格
- 四、汉族、藏族“灰姑娘”型故事的生活魅力
- 第五章 汉族、藏族“无手少女”型故事
- 一、中国“无手少女”型故事
- 二、汉族、藏族“无手少女”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 三、汉族、藏族“无手少女”型故事的共同性
- 四、汉族、藏族“无手少女”型故事的差异性
- 第六章 汉族、藏族“天鹅处女”型故事
- 一、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
- 二、汉族“天鹅处女”型故事
- 三、藏族“天鹅处女”型故事
- 四、汉族、藏族“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 五、汉族、藏族“天鹅处女”型故事源流
- 第七章 汉族、藏族“百鸟衣”型故事
- 一、中国“百鸟衣”故事
- 二、汉族、藏族“百鸟衣”故事情节单元
- 三、汉族、藏族“百鸟衣”故事的共同性
- 四、汉族、藏族“百鸟衣”故事的差异性
- 五、汉族、藏族“百鸟衣”型故事的缘起
- 第八章 汉族、藏族“三个橘仙”型故事
- 一、“三个橘仙”型故事的基本形态
- 二、“三个橘仙”型故事的“变形”母题
- 三、汉族、藏族“三个橘仙”型故事共同性与差异性
- 第九章 汉族、藏族“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型故事
- 一、汉族、藏族“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型故事
- 二、汉族、藏族“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型故事中的“角色”
- 三、汉族、藏族“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型故事中的“变形”
- 四、汉族、藏族“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型故事“讲述人”
- 第十章 汉族、藏族“求无名”型故事
- 一、中国“求无名”型故事
- 二、汉族“求无名”型故事
- 三、藏族“求无名”型故事
- 四、汉族、藏族“求无名”型故事的相似性
- 五、汉族、藏族“求无名”型故事的差异性
- 第十一章 汉族、藏族“梦先生”型故事
- 一、中国“梦先生”型故事
- 二、汉族、藏族“梦先生”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 三、汉族、藏族“梦先生”型故事的差异性
- 四、汉族、藏族“梦先生”型故事的交融
- 第十二章 汉族、藏族“问三不问四”型故事
- 一、“问三不问四”型故事的流传
- 二、汉族、藏族“问三不问四”型故事的流传
- 三、汉族、藏族“问三不问四”型故事母题
- 四、汉族、藏族“问三不问四”型故事的真谛
- 第十三章 汉族、藏族“宝石戒指”型故事
- 一、“宝石戒指”故事的流传
- 二、汉族、藏族“宝石戒指”故事类型
- 三、汉族、藏族“宝石戒指”型故事母题
- 四、汉族、藏族“宝石戒指”型故事的文化内涵
- 第十四章 汉族、藏族“木鸟”型故事
- 一、藏族“木鸟”型故事
- 二、汉族“木鸟”型故事
- 三、汉族、藏族“木鸟”型故事相同性和差异性
- 第十五章 汉族、藏族“猴子的心忘在家”型故事
- 一、“猴子的心忘在家”型故事的流传
- 二、“猴子的心忘在家”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 三、汉族、藏族“猴子的心忘在家”型故事的共同性
- 四、汉族、藏族“猴子的心忘在家”型故事的差异性
- 五、汉族、藏族“猴子的心忘在家”的佛教叙事传统
- 第十六章 汉族、藏族“乌鸦背青蛙”型故事
- 一、汉族、藏族“乌鸦背青蛙”型故事
- 二、“乌鸦背青蛙”型故事源流
- 三、“乌鸦背青蛙”型故事接受的可能性
- 四、汉族、藏族“乌鸦背青蛙”型故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 第十七章 汉族、藏族“小鸡崽报仇”型故事
- 一、中国“小鸡崽报仇”型故事
- 二、汉族、藏族“小鸡崽报仇”型故事
- 三、汉族、藏族“小鸡崽报仇”型故事的共同性
- 四、汉族、藏族“小鸡崽报仇”型故事的差异性
- 第十八章 汉族、藏族“猫狗结怨”型故事
- 一、中国“猫狗结怨”型故事
- 二、汉族、藏族“猫狗结怨”型故事
- 三、汉族、藏族“猫狗结怨”型故事母题
- 四、汉族、藏族“猫狗结怨”型故事的差异性
- 第十九章 汉族、藏族“老鼠报恩”型故事
- 一、老鼠故事的多样性
- 二、汉族、藏族“老鼠报恩”型故事
- 三、汉族、藏族“老鼠报恩”型故事的共同性
- 四、汉族、藏族“老鼠报恩”型故事的差异性
- 第二十章 汉族、藏族“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
- 一、中国“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
- 二、汉族、藏族“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 三、汉族、藏族“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的相似性
- 四、汉族、藏族“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的差异性
- 五、汉族、藏族“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的渊源
- 第二十一章 汉族、藏族“人心不足蛇吞象”型故事
- 一、“蛇吞象”母题产生与发展
- 二、汉族、藏族“人心不足蛇吞象”型故事
- 三、汉族、藏族“人心不足蛇吞象”型故事共同性与差异性
- 四、藏族“三眼鱼”型故事源流
- 第二十二章 汉族、藏族“中山狼”型故事
- 一、“中山狼”型故事流传的基本状貌
- 二、汉族、藏族“中山狼”型故事
- 三、汉族、藏族“中山狼”型故事形态
- 四、汉族、藏族“中山狼”型故事的差异性
- 五、“中山狼”型故事源流
- 第二十三章 汉族、藏族“怕漏”型故事
- 一、中国“怕漏”型故事
- 二、汉族、藏族“怕漏”型故事“角色”
- 三、汉族、藏族“怕漏”型故事的文化内涵
- 四、“怕漏”型故事的传承
- 第二十四章 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
- 一、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
- 二、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 三、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的相同性
- 四、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的差异性
- 五、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的交融性
- 第二十五章 汉族、藏族“两朋友”型故事
- 一、中国“两朋友”型故事
- 二、汉族、藏族“两朋友”型故事的相同性与差异性
- 三、汉族、藏族“两朋友”型故事的艺术魅力
- 四、汉族、藏族“两朋友”型故事的文化内涵
- 第二十六章 汉族、藏族“兄弟纠葛”型故事
- 一、汉族、藏族“兄弟纠葛”型故事流传
- 二、汉族、藏族“兄弟纠葛”型“狗耕田”故事变体问题
- 三、汉族、藏族“兄弟纠葛”型故事差异性
- 四、藏族“兄弟纠葛”型故事接受的多元性
- 第二十七章 汉族、藏族“二母争子”型故事
- 一、中国“二母争子”型故事的流传
- 二、汉族、藏族“二母争子”型故事的共同性
- 三、汉族、藏族“二母争子”型故事的差异性
- 四、“二母争子”型故事源流
- 结语
- 一、民间叙事潜隐的民族关係
- 二、民间叙事共同体的意义
- 三、民间叙事中的文化“精英”
- 四、民间叙事交流的空间力量
- 五、“文化走廊”中的民间叙事选择
- 六、民间叙事传统的共享性
- 七、从故事类型到叙事传统
- 八、跨文化交流中的民间叙事
- 附录
- 附录一跨语系比较的尝试
- 附录二类型索引中的藏族民间故事类型
- 附录三 西藏民间故事讲述人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