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东县高级中学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坐落在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濒浩瀚南黄海,南饮甘甜长江水,毗邻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隶属于“近代第一城”南通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如东县高级中学
- 现任校长:王继兵
- 所属地区:长江三角洲
- 主要奖项:1980年省教育厅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
学校介绍
她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成长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里,崛起在改革开放和谐发展的新时代。2004年首批平转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09年通过江苏省教育评估院複审验收。
发展历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游击教学,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人民、追求进步、投笔从戎、献身祖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的优秀学子;新中国建设时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办学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育人为本,创特色学校,育一流人才。九十年代,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着力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办好“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江苏省重点中学。进入新世纪,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主旨,全力打造“人文性、生态型、数位化”全国特色名校。近三年来,先后获得包括“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全国100所特色高中”、“江苏省文明学校”和“ 江苏省老百姓最满意的名牌学校”在内的20余项省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学校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强化全员育人、全面提升、特色鲜明的德育工作机制;质量与规模、效益与效率、改革与成果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推进机制;科研兴教、科研兴师、名师强校的校本教科研运行机制;全体参与、依法施教、民主科学、快捷高效的学校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生态校园、文化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勤学、守纪、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善教”的教风,“刻苦、多思”的学风,凝结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讲奉献”的如东中学精神。
学校坚持不懈地探寻中学德育工作规律和中学生成长规律,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为目标,以铸魂立根教育为主线,以活动作为师生体验道德和提升素质的载体,不断强化德性、智慧、礼仪和能力,用创新的理念精心构筑和谐家园,改善主体的生存状态;着力营造志趣学园,最佳化主体的生活方式;努力打造多彩乐园,丰富主体的生命体验。
学校坚持“夯实基础,凸显能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的教学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以大文科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综合性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宽鬆和谐的学习环境,锻造自信向上的科学品质,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提供交流讨论的时间空间,创造感悟提升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得益课内、迁移课外、激活思维、提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
学校长期建设“以科研为先导,向科研要质量”的“一把手工程”,从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校本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範化、人本化、发展性等方面审视新课程下教育教学的实情,积极探讨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改革措施和新型教学模式,大力促进全校师生可持续发展。《中学生态型德育的实践研究》、《重点高中综合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省级以上重点课题研究产生广泛影响。2009年申报的《中学生态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全国普通高中中只有100家,江苏12家,南通市两家)。教育科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创建特色学校的有力武器。
学校变迁
如东县中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複杂的演变过程。1938年10月创建的如皋县立掘港中学和1941年在掘东创建的大豫中学,都与之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繫。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抗日民主政权接管了掘港中学。日军占领掘港后,部分师生分散下乡坚持游击教学,校名和地址几经变更。1941年在掘东区设立的大豫中学,1942年下半年迁至苴镇刘家园,改名为如皋中学,1943年初在掘东成立分校,当年秋分校与本部合併,称为如皋中学一院,校址迁至苴镇西丁陈乡。在草场头李八庄设立了如皋中学二院。1944年春,日寇强化“清乡”,除少数师生仍留原地坚持教学外,大部北撤至东台县鲁灶庙,与拼茶中学、邱 中学合併,先叫二分区联合中学,后随东台县改属称为四分区联合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又迁回本县,并再次接管了掘港镇在敌伪统治下的掘港中学,从此改称苏皖边区九分区如东中学。同时在拼茶接管了敌伪统治下的拼茶中学,改名为如东中学分校。1946年下半年至1948年初的解放战争中,学校又迁至苴镇西新建乡(原丁陈乡)一带坚持斗争,其时如东中学本部一度称如东第一中学,拼茶分校则改称如东第二中学。1948年“三查学习”结束后,两校合併,仍称“如东中学”。1949年春,胜局已定,如东中学迂迴掘港,属苏北行署领导。1950年上半年于白蒲设立如东中学白蒲分校,在拼茶设立如东中学拼茶分级。1951年下半年分校和分级独立,分别改名为苏北白蒲初级中学和苏北拼茶初级中学。这时如东中学也改称为苏北掘港初级中学。1955年9月增设高中部,校名改为“如东县中学”,成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1980年省教育厅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
现任领导
校长:王继兵
王继兵,校长,男,1971年出生,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校长、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校长。1999年苏州大学英语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03年曾赴英国贝尔语言学院参加省首批英语教师培训者培训。先后参加江苏省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改革研修班等培训。多次受县政府嘉奖记功表彰,曾被评为如东县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如东县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共如东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独立主持多次课题研究。《反思型教学与英语教师专业培训》,《图式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等数十篇论文在《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等专业刊物发表。
王继兵

副校长:张必忠
张必忠,党委书记、副校长。男,1962年5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範大学化学系。现为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化学会会员、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化学学科带头人,南通市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必忠

坚持依法治教,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强化教学过程控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居江苏 省重点中学最前列。多次应邀到山东、北京、湖南等地介绍学校教学管理的经验。
治学严谨,执教高中化学二十多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所教班级化学高考成绩一直位居江苏省重点中学前列。多次应邀到南京、北京、安徽、山东、河北等地介绍化学教学经验。近年来,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与学》、《高校招生》、《现代快报》、《化学报》等报刊杂誌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编《中学化学複习手册》、《高中化学学案与测评》《化学学习质量测评》等多本教学参考书。
治学严谨,执教高中化学二十多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所教班级化学高考成绩一直位居江苏省重点中学前列。多次应邀到南京、北京、安徽、山东、河北等地介绍化学教学经验。近年来,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与学》、《高校招生》、《现代快报》、《化学报》等报刊杂誌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编《中学化学複习手册》、《高中化学学案与测评》《化学学习质量测评》等多本教学参考书。
副校长:马蔚
马蔚,副校长、副书记,男,1963年9月生,1983年7月毕业于扬州师範学院物理系,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物理学会、南通市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先后荣获南通市园丁奖、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南通市物理学科带头人、“全国模範教师”称号。
马蔚

副校长:顾小京
顾小京,副校长,男,1972年8月生,1993年6月毕业于苏州大学外语系,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南通市教育学会中小会英语专业委员会理事。2002年参加国家教育部“烛光工程”全国英语骨干教师培训,获得TESOL教师资格证书;2003年赴英国Norwich语言教育学院参加江苏省教育厅和英国文化委员会组织的江苏省英语教师培训者培训。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国小外语教师教学能手、全国中小外语教师名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高中英语教学基地专家组成员、如东县名教师、如东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如东县十大杰出青年。先后荣获首届南通市园丁奖,第六届全国中国小外语教师园丁奖。
顾小京

副校长:韩明
韩明,现任如东高级中学副校长、如东县实验中学校长,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历任如东高级中学校长办副主任、团委书记、党委委员、如东县教育局普教科科长、如东县兵房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如东县十大杰出青年。多次获如东县人民政府嘉奖。
韩明

历任领导
行政领导机构
校长 | 黄叔游 (1938.10-1941) (1945秋-1946年上半年) |
校长(兼) | 沈方挥(1941-1942年上半年) |
校长 | 秦退之(1942年上半年) |
校长 | 吴天石(1942年下半年一1943.8) |
校长(兼) | 叶胥朝(1943.9-1944年上半年) |
校长 | 马友白(1944.7-1945年上半年) (1946年下半年-1948年初) |
校长 | 吴北辰(1945秋-t946年上半年) |
校长(兼) | 徐可琴(1947年下半年) |
校长 | 张国梁(1948年春-1948年年底) |
校长(代) | 吴景陶(1949年春-1949.10) |
校长 | 赵朋叄(1949.10-1951年上半年) |
分校主任 | 叶邦泉(1950年上半年-1951年下半年) |
分级主任 | 程灼如(1950年下半年-1951年下半年) |
副校长 | 吴光焘(1951年下半年-1957.2) |
校长 | 吴光焘(1957.2-1966.8) |
校长 | 陈家修(1952.11-1957.2) |
副校长 | 沈元成(1957.2-1966. |
副校长 | 吴名蓉(1957.?-1958.1:0) |
革委会主任 | |
任吉伦(1968.8-1969.9) | |
盛丕成(1970.3-1977.7) | |
苏国光(1977.8-1978.4) | |
革委会副主任 | |
陶忠明(1968.6-1970.2) | |
沈元成(1968.5-1968.8) | |
徐祥玲(女)(1968.5-1972.5) | |
徐远文(1968.5-1978.8) | |
李逸尘(1968.5-1974.8) | |
桑利华(1968.5-1969.7) | |
葛来谦(1970.9-1978.7) | |
苏国光(1972.6-1977.8) | |
校长 | 沈元成(1978.4-1984.1) |
校长 | 娄群红(1987.8-1995.12) |
副校长 | 刘克勤(1979.11-1984.11) (1984.2-1984.11 主持工作) |
副校长 | 吴剑坤(1979.11-1980.12) |
副校长 | 娄群红(1979.11-1987.7) (1984.11-1987.7 主持工作) |
副校长 | 李兴元(1984.11-1991.6) |
副校长 | 张珀(1984.11-1986.10) |
副校长 | 严仲清(1995.12-2001) |
副校长 | (1993.12-) |
副校长 | 曹津源(1991.9-) |
副校长 | 张承基(1991.9-2003.1) |
校长 | 冒亚平 |
副校长 | 樊志瑾 |
副校长 | 曹津源 |
副校长 | 唐国均 |
副校长 | 张必忠 |
党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1942年2月建立党支部,1994年10月建立总支部委员会,现为学校党委)
书记 | 吴遐(1942.9-1942年下半年) |
书记 | 张国华(1942年下半年-1943.8) |
书记 | 王本英(1943.9-1944年上半年) |
书记 | 裴 定(1943.9-1944年下半年) |
书记 | 王兰秀(1945.9-1945.12) |
书记 | 丁 固(1945年年底-1946.4) |
书记 | 王 舫(1946.5-1947年上半年) |
书记 | 张国梁(1947年上半年-1948年春) |
书记 | 王舫(1948年春-1949年春) |
书记 | 邵铁真(1949年春-1949.9) |
书记 | 陈家修(1952.7-1957.1) |
书记 | 沈元成(1957.2-1964.4) |
书记(代) | 吴光焘(1964.4-1966.4) |
书记(兼) | 任吉伦(1968.9-1969.1) |
书记(兼) | 陶忠明(1969.2-1970.2) |
书记(兼) | 盛丕成(1970.3-1977.7) |
书记 | 苏国光(1977.8-1978.3) |
书记 | 沈元成(1978.4-1984.1) |
副书记 | 陈家修(1979.11-1983.12) |
支委 | 刘克勤(1984.11-984.11支持党支部工作) |
书记 | 樊志瑾(1984.11-至今)(1994.10成立总支后任党总支书记,现任党委书记) |
副书记 | 娄群红(1984.11-1995.12)(1994.10成立总支后任党总支副书记) |
副书记 | 冒亚平(1994.10-至今 任党总支副书记,现任党委副书记) |
学校文化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走进江苏省如东中学,校园处处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文化美感和沁人心脾的艺术气息。海韵馆造型独特,气势恢弘;德馨楼端庄大方,巍然屹立;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错落有致,壮观巍峨;清韵广场宽敞大气,崇文广场绿树掩映;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智慧型化多媒体教室、高起点网路系统、高标準田径场,……占地240亩,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的校园,优雅怡人,气度非凡,花香四季不断,绿叶经年不凋,积澱着历史的馥郁之香,珍藏着岁月的点点光芒。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走进江苏省如东中学,处处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温馨和谐的人际氛围。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30人,其中江苏省名教师1人,特级教师3名,教授级高级教师2人,市县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80多人,这支优秀教师群体成为如东中学的脊樑,成为教学领域的名师专家。他们着力于自身素质的提升,每年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达200余篇,有数十名教师在省市各类教学竞赛中获一二等奖,有数十名教师进修攻读研究生课程,并获得硕士学位┄┄他们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致力于课程研究和教材教法的改革,形成了“目标多维、内容丰富、活动民主、过程开放、方法多样、评价科学”的教学风格。数十年积累的教育经验,多家媒体推介;十多年成功的範例,省内外同行称道,使学校成为领军全省的优质教育品牌。
“桃李知春正当时,百般红紫斗芳菲”
“桃李知春正当时,百般红紫斗芳菲”——走进江苏省如东中学, 处处洋溢灿烂夺目的智慧火花和奋进向上的青春活力。4000多名学生创造着多彩的校园生活,放飞心声的歌咏节,热情奔放的艺术节,龙腾虎跃的体育节,活力四射的科技节、才俊辈出的绿岸文学社、精彩纷呈的兴趣小组让志向高远、品德高尚、气质高雅、能力高强的莘莘学子沐浴着春风雨露生气蓬勃地成长,并创造了本科升学率稳定在90%以上、高考成绩连续16年稳居全省前列的辉煌。一批批优秀学子在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科大南大等名牌高校崭露头角,使学校成为全国重点高校瞩目的人才输送的摇篮。从院士、将军到劳动模範,从北国到南疆,从北京到纽约,遍布五洲四海的如中学子浓墨重彩,为母校谱写了一篇篇、一曲曲不朽的华章。
“花开花落七十载,云捲云舒万千代”
“花开花落七十载,英才辈出;云捲云舒万千代,辉煌永在。” 学校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铸兴校之魂,用生态型的德育聚千人之力,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固强校之本,用务实的教育科研养精锐之师,用科学的管理系统育怡人之风,用改革创新的举措扬发展之帆。一所人文性的温馨校园、生态型的和谐校园、数位化的现代校园、国际化的特色校园,正与洋口大港一起在神州东方崛起,成为江海平原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