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始建于1954年,是一所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全国首批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首家通过教育部本科中医学专业认证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高校,“黑龙江省医药工业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全国首个在海外开设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机构,中国-匈牙利两国政府项目“中国-中东欧中医药中心”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院校之一,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和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单位,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两所附属医院均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药学学科排名并列第一、中医学学科排名并列第四,成为全国获评“A+”学科的三所中医药院校之一。
基本介绍
- 硕士点:5(一级学科)
- 博士点:4(一级学科)
- 所属地区: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 主管部门:黑龙江省
- 学校官网:http://www.hljucm.net
- 中文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英文名: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简称:黑中医
- 创办时间:1954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医药
- 属性:省属重点大学
- 现任校长:孙忠人
- 知名校友:何维,曹洪欣
- 博士后流动站:4
- 校训:勤奋求真 博採创新
- 主要院系: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 康复医学院、佳木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院、人文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 国家重点学科:1(一级学科)
- 学校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 学校代码:10228
- 主要奖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5年)
历史沿革
1954年,黑龙江省创办中医进修学校。
黑龙江中医学院

1956年,牡丹江市卫生学校成立。
1958年初,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与牡丹江卫生学校合併成立黑龙江省中医学校。
1959年3月,黑龙江省中医学校、哈尔滨第一卫生学校、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及黑龙江省立医院四个单位合併成立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校址设在香坊区骑兵街。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批准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以黑龙江中医学院名义招收中医本科生,学制6年。9月13日,黑龙江中医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
1962年8月,学院从香坊区骑兵街迁至香坊区公滨路东端。
1965年8月14日,黑龙江中医学院首届大学生毕业。
1968年,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
1972年3月8日,成立中药系。4月,成立基础医学部。
1973年10月18日,学院搬迁到现址。
1979年,首次招收20名硕士研究生。
1984年,黑龙江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成立。
1987年10月31日,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07人。
1993年,全国中医专业目录修订会议在该校举行。
1996年5月3日,黑龙江中医学院更名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同时获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2002年,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併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4年,全国首批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
2007年,全国首家通过教育部本科中医学专业认证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範大学联合在英国伦敦创办的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
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2009年,晋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14年3月,美国中药联商会合作创办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美国分校正式成立,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外开设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机构。
2014年,晋升全国文明单位。
2015年,荣获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2016年,获批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2018年2月,学校入选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其中学校入选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药学学科入选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两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中医药三个一级学科全部进入省“双一流”建设名单。
师资力量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教职工3184人(校本部118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887名,博士生导师114人,硕士生导师375人,有45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医大师1名,国家教学名师3名,全国先进工作者2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巾帼建功标兵1名,全国模範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6名,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千人计画”入选者1人,国家教学团队3个,省教学团队5个,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7个。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王喜军、李 冀、周亚滨、唐 强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喜军
国医大师:段富津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获评时间 |
---|---|---|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 | 王喜军 | 2010年 |
方剂学教学团队 | 李 冀 | 2009年 |
中药化学教学团队 | 匡海学 | 2008年 |
院系概况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下设11个学院、11个附属医院(9个非直属);设有21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方向),涵盖医、理、文、工、管、法等多个学科门类。
其中直属附属医院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序号 | 专业名称 | 学制 | 学位授予门类 | 学院 |
---|---|---|---|---|
1 | 医学实验技术 | 四年 | 理学 | 佳木斯学院 |
2 | 中医学 | 五年 | 医学 | 临床医学院 |
3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五年 | 医学 | 临床医学院 |
4 | 护理学 | 四年 | 理学 | 临床医学院 |
5 | 社会工作 | 四年 | 法学 | 人文与管理学院 |
6 | 古典文献学 | 四年 | 文学 | 人文与管理学院 |
7 | 市场行销 | 四年 | 管理学 | 人文与管理学院 |
8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人文与管理学院 |
9 | 医学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人文与管理学院 |
10 | 生物技术 | 四年 | 理学 | 药学院 |
11 | 套用心理学 | 四年 | 理学 | 药学院 |
12 | 製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药学院 |
13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药学院 |
14 | 药学 | 四年 | 理学 | 药学院 |
15 | 药物製剂 | 四年 | 理学 | 药学院 |
16 | 中药学 | 四年 | 理学 | 药学院 |
17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四年 | 理学 | 药学院 |
18 | 中药製药 | 四年 | 理学 | 药学院 |
19 | 药物分析 | 四年 | 理学 | 药学院 |
20 | 针灸推拿学 | 五年 | 医学 | 针灸推拿学院 |
21 | 康复治疗学 | 四年 | 理学 | 针灸推拿学院 |
专业设定情况 | 所属学院 |
---|---|
护理、中医学(美容、临床、保健、肛肠) | 临床医学院 |
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 | 针灸推拿学院 |
中药、中药製药技术 | 药学院 |
医疗美容技术 | 佳木斯学院 |
教学建设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有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精品课程22门,校精品课程5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十五”以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此外,该校还设有24个教学医院和62个实习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医学、中药学、药物製剂、针灸推拿学
国家精品课程:方剂学、中药化学、金匮要略、中药鉴定学、中国医学史、中药药剂学、美容保健技术、中医妇科学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妇科学、中国医学史、方剂学、中药化学、金匮要略、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医基础理论、神经定位诊断学、康复医学、伤寒论、中药药理学、中医内科学、美容保健技术、中药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
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学科建设
- 研究生教育
学校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院校,学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1984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开展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1995年开始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1987年开展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点工作;1994年招收了全国第一位中医学博士后,1996年设立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确定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具有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办了本硕连读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008年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硕连读、在职申请学位以及博士后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培养的博士撰写的论文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学科概况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4个学科覆盖的28个二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共有36个。形成了基础与临床、中医与西医、医学与药学有机结合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领军人才梯队15个。
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中医妇学、中医内科学(培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金匮要略学科、中医史学学科、方剂学学科、中医心病学学科、中医血液病学学科、中医老年病学学科、中医内分泌病学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中医皮肤病学学科、中医眼科学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中医康复学学科、针灸学学科、推拿学学科、中药鉴定学学科、中医康复学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中药炮製学科学、中医预防医学学科(培育)、中医药工程学学科(培育)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中药创新药物学科群、中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中医外科学学科、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学科
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剂学、生药学、中药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康复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和药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和护理学
国际交流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历教育资格,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院校之一,已同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医学院校或研究机构开展了教育、医疗、科技合作与交流,学校长期国际合作项目140项,接受国外来访学者500多人,培养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5000多人。多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俄药学论坛”、二届中匈双边医药学术研讨会及首次中德睡眠研究学术讨论会,开办“龙江中医讲坛”。该校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範大学联合在英国伦敦创办的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连续五次被评为“先进孔子学院”称号,2012年4月李长春出席该校中医孔子学院成立5周年庆典。2014年3月该校与美国中药联商会合作创办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美国分校正式成立,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外开设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机构。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製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终止办学。
学术研究
研究平台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0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4个,黑龙江省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2个,科技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黑龙江省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药基础与套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药质量分析研究室、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研究室、细胞生物学研究室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针灸临床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中药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实验室
科研成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国家“973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药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方剂配伍规律、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中医药治疗内科、妇科、肾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处于中国国内领先水平。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十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立项2418项,其中国家“973”项目4项、“863”项目1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80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6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6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1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 年,各类科研立项达 672 项,科研经费近 4000万元。2012年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 21 项;发表论文 353 篇,其中包括 SCI 19 篇,中国国核心心期刊 315 篇;出版专着 20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 12 项。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项目《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获得国家 973 计画项目立项,实现了该校973 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零的突破。科研成果喜获丰收。共获得奖励 78 项,其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 项、二等奖 2 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省科技进步奖 17 项,其中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4 项,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 22 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 8 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16年1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图书馆有各类型文献资源95万册,基本实现了“保证中医药学科,兼顾医学相关门类,关注学校新增专业,满足医、理、文、工、管多学科发展需求”的资源建设目标。古籍阅览室收藏有《四部经典》、《婴童百问》、《妇人大全良方》、《备急千金要方》等珍贵古籍,其中(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宋)宋兆改误《重广补注黄帝内经》二十四卷本被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二级古籍乙等)。
特藏室正开展徵集学校教职员工学术成果与着作的工作,并将逐步建立以中医养生典藏为核心的学术性养生阅览研究室,同时将开展该校硕博毕业论文的收集工作,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馆藏体系。信息谘询部主要承担参考谘询、原文传递、专题推送、CALIS日常服务等工作,新近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展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检索认证服务。
- 学术期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杂誌社承担《中医药学报》、《中医药信息》、《针灸临床杂誌》三种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 三刊均被收录为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医药学报》创刊于1973年,为大型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办刊,为国际连续出版物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全国及省优秀科技期刊,并多次入选国际书展。为中国国内权威资料库和文摘杂誌的固定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双效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了荣誉标识。2003年在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範》执行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和《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
《中医药信息》创刊于1984年,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全文收录期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共同主办是全国创刊最早,影响较大的中医药学术信息综合性刊物之一,国际连续出版物,国家自然科学I类期刊,多次荣获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2003年在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範》执行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期刊。
《针灸临床杂誌》创刊于 1984年,是中国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办刊、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协办。该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国内权威资料库和文摘杂誌的固定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全文收录期刊。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名

- 校徽
校徽:图案为圆形,以白色为基调,象徵着医药的圣洁高雅及人道主义的历史使命。双环中的外环寓意地球,内环寓意校园,象徵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校徽

六边形轮廓形似雪花又如苯环结构,代表着学校所处的地域,并体现着学校内涵的现代化;六边形的绿色象徵自然、象徵着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文主义精神,具有历史的深邃感,体现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做精中医、做强药学、做大学校的发展方略,更体现祖国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药汉语拼音字头以黄白两色组合的Z与YY,代表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建设特色突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中国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目标。其中黄色的Z表现出一种朝气和辉煌,象徵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在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的使命。YY酷似两个携手并肩的人,象徵中医药人团结协作;又如破土而出的嫩芽,寓意着中医药事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 校旗
校旗由白、绿(青)、黑、红、黄五种颜色组成,分别对应中医金、木、水、火、土五行,表明学校以发展中医药事业为核心目标的基本定位。其中,底部的黄色代表土,象徵大地,寓意中医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土壤中,象徵中医药高等教育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中间的绿(青)色代表木,象徵自然、象徵生命,寓意中医药学科的自然属性和中医药人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也象徵莘莘中医药学子,寓意学校“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和价值追求;黑色代表水,黑色校名写在绿色底色上,象徵学校质朴厚重的文化传统,也寓意学校育人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哺育中医药学子成长;上方的白色代表金,象徵着该校师生从事的中医药事业的圣洁及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象徵高远的天空,象徵学校开放式办学的视野和思路,寓意中医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红色代表火,红色反白校徽象徵太阳,寓意中医药人对中医药事业永恆的追求和不竭的热情,象徵全校师生在大学精神指引下,为实现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而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整体构图同时传达出一种寓意:在朗朗晴空、阳光普照、雨露滋养之下,大地上万物生长,生生不息;莘莘中医药学子在大学精神和理想信念指引下,在中医药深厚的文化积澱和根基之上,在师长的带领下,在学校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成长、成才,共同开创中医药事业的光明未来。
校旗

- 建校60周年校庆徽标
徽标以数字60作为基本创意思路,其中融入了阴阳、五行、中药、火焰、腾飞、翔云、灵芝等设计元素,鲜明的彰显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60年校庆主题及办学特色。
建校60周年校庆徽标

徽标60运用了书法中的飞白进行艺术处理,构图苍劲又不失灵动,体现出中医药大学未来前程似锦,行云流水,反应出学校朝气蓬勃及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数字6运用了阴阳太极图进行了极为巧妙的融和,不仅体现出中医之精髓,同时又代表着历史车轮,传达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勇往直前追求梦想的精神。
数字0运用了翔云及中草药灵芝进行创意,翔云代表祥和,同时也激起学子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寓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颜色红黄绿蓝黑白六色作为基本色调,六种色彩寓意着中医五行。其中红色代表太阳圣火,黄色代表大地生机,绿色代表生态自然,蓝色代表天空宁静,黑色代表扎实厚重,白色代表纯洁清亮。绚丽耀艳的色彩立体的呈现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60年发展的辉煌历程,同时也寄託着人们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美好未来的嚮往与诚挚的祝福。
精神文化
- 校训
勤奋、求真、博採、创新
校训

勤奋——无论师生,皆应如此。勤能补拙,勤奋乃是成功必由之路。
求真——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学医、行医涉及生命,更应具备求真务实之德行。
博採——中医中药,既要继承,又要发扬。既要注重已有经验,又要注重现实科技成果。中医药系统内部,也存在不同观点,不同流派,不应互相排斥,而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是开放式的,要海纳百川,要博採众长。
创新——中医药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有新突破,这就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係,才能跟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才能把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变为世界的中医药事业。
- 医学精神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 校歌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学校党委书记 | 王福学 |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 孙忠人 |
学校党委副书记 | 陈亚平 |
学校党委副书记 | 姚凤祯 |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 王喜军 |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 刘雪松 |
学校副校长 | 李冀 |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 郭宏伟 |
学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尹占军 |
学校党委常委、工会主席 | 乔广霞 |
学校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 | 李和伟 |
历任领导
姓名 | 任期 |
---|---|
罗 恕 | 1959-1965 |
李波心 | 1965-1969 |
骆 石 | 1969-1978 |
刘 钊 | 1978-1983 |
李敬明 | 1983-1985 |
李德恩 | 1985-1987 |
李长春 | 1987-1993 |
李明石 | 1993-1999 |
匡海学 | 1999-2003 |
田文媛 | 2003-2010 |
袁 纲 | 2010-2016 |
姓名 | 任期 |
---|---|
罗 恕 | 1959-1965 |
刘 钊 | 1978-1981 |
吴 堤 | 1981-1983 |
李德恩 | 1983-1985 |
栗德林 | 1985-1999 |
曹洪欣 | 1999-2003 |
匡海学 | 2003-2015 |
知名校友
专家学者
张 琪——国医大师
郭文勤——国家名老中医
王铁良——国家名老中医
卢 芳——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
肖鲁伟——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
曹洪欣——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
钱忠直——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业务综合处原处长
季宇彬——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校长
李应东——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
冯卫生——教育部中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长
罗佳波——全军中医药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级教授
唐启盛——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原院长
王 顺——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徐君东——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副主任
李显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
党政领导
何 维——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
李大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
辛宝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主任
桑滨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司司长
麻 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司副司长
梁立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卫生部部长
肖诗鹰——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
王国才——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
索天仁——黑龙江省卫生和计画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王学军——黑龙江省卫生和计画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于立河——黑龙江科学技术厅副厅长
张树杰——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巡视员
秦海涛——吉林省卫生和计画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田文媛——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陶功定——中北大学党委书记
企业领导
林春和——黑龙江格润药业董事长
邱学良——亚洲生物科技集团主席
于兴洲——哈尔滨市怡康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子樵——上海蓝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天然——陕西华远药业集团副总经理
刘春凤——哈尔滨三精製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鲁元——哈尔滨世一堂製药厂厂长
王英新——哈药集团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振中——江苏康缘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孔 泰——北京泰德製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丁长清——牡丹江友搏药业副总经理
纪 斌——大连市大交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朝晖——吉林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树乘——黑龙江省恆达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闫久江——哈尔滨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海外校友
郝吉顺——美国国家执照针灸委员会主席
刘 敏——伦敦南岸大学中医孔子学院院长
陈 震——中欧中医药学会会长
于福年——匈牙利卫生部替代疗法委员会执行委员
刘艳芳——美国德州中医针灸协会会长
韩羽山——北美国际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万国志——美国国际医药大学教授
吴滨江——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院长
石 峰——英国北爱尔兰华人协会副会长
盛泽民——奥地利Lassnitzhoehe康复医院中医部主任
范东明——美国西南针灸学院教授
赖文彬——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