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苏州大学医学部

苏州大学医学部

苏州大学医学部

苏州大学医学部(Medical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前身为创建于1912年的苏州医学院,1962年底国务院批准划归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1999年归属江苏省,2000年4月併入苏州大学。 2008年1月,苏州大学整合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组成苏州大学医学部。医学部为苏州大学医学和生命科学教育管理的实体单位。

据2018年9月学部官网显示,医学部有5个专业学院、3个临床医学院和9个研究院所。有在校研究生30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近5000名、外国留学生500余名。医学部有教职工796人,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具有教学职称的教师1046人。“两院”院士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6人。医学部拥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6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7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8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个,省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各4个,省优势学科一期2个、二期3个。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双创计画”团队3个。有本科专业15个,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1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特色专业3个。有附属医院17所,教学实习点100多个,生物类校外实习基地18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苏州大学医学部
  • 英文名:Medical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 创办时间:1912年
  • 所属地区:中国·江苏·苏州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医药
  • 学校属性:医学和生命科学教育管理的实体单位
  • 主管部门:苏州大学
  • 现任主任:吴庆宇
  • 专职院士:2人
  • 博士后流动站:6个
  • 博士点:一级学科6个、专业学位3个
  • 硕士点:一级学科10个、专业学位6个
  • 国家重点学科:3个
  • 学部地址: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 附属医院:17所
  • 前身:私立南通大学医科
  • 创始人:张謇

历史沿革

创立初期

1911年,清末状元、着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通州医院。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 校训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 校训
1912年3月,张謇与其兄张詧创办通州医院附属医科学校,4月通州废州立县,通州医院改称南通医院,学校随之改称南通医院附设医科学校。是年夏,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张詧出任校长。学校起初无校舍,借南通庙宇招生授课。张謇派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即回国协助张謇、张詧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学内容等基本仿效日本。创校初期,张謇请熊省之担任学校第一主任兼南通医院院长,并聘请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希贤(毕业于千叶医学专门学校)、赵铸(毕业于长崎医学专门学校)任教师兼医师。8月,张謇、张詧出资13700余元,将南通城南古庙昭武院改建为校舍。
1913年4月,建成房屋73间,迴廊雨道37间。同年,张謇兄弟又出资16400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扩建南通医院,供学生实习。
1914年6月,医院建成,张謇题写院名”南通医院“,后改称”附属医院“。12月,张謇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1916年1月16日,学校举行首届本科毕业典礼,张謇到会致训词,勉励学生“存不欺心”。
1917年,增设中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张謇主张学生先学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规定中医科学生毕业后再学西医科者免缴学费。
1918年7月,张謇出钱向德国购买X光机、手术器械、化学仪器等大小数百件,充实学校和医院。
学部旧照学部旧照
1919年,张謇选派10多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去日本三井医院、顺天堂医院、上井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之后又派教师和学生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阪医大、神户医大等高等学校参观访问。
1920年,聘请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任医院总医长兼教员。
1927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南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1912年至1926年张謇逝世,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的西医本科生共168名,中、西医兼修本科生共37名。
1928年8月,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合併组建私立南通大学,张孝若为首任校长。李希文、王志鸿、张谊分任医、农、纺织三科科长,医院更名为南通大学医科附属医院。
1930年11月,因民国《大学组织法》中尚无纺织学院,私立南通大学改称为南通学院。

抗战时期

1937年8月,南通遭日本战机狂轰滥炸,南通学院被迫停课。其中医科、附属医院的人员、设备全部迁至扬州。
1938年2月,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被国民政府军政部命名为第七重伤医院,并投入抗战前线,先后救治了600多名从上海等地送来的重伤病员。之后,第七重伤医院辗转来到湖南衡阳。8月,南通学院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併,组建国立江苏医学院。12月,江苏医学院迁到贵州贵阳借当地校舍办学。
学部旧照学部旧照
1939年,学校迁至重庆北碚,并成立了附属医院,由于当时重庆常受到日本飞机轰炸,学校组建了多支空袭救护队和流动医疗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立江苏医学院準备迁至镇江,私立南通学院报告要求在原址恢复医科,国民政府教育部很快批准了此报告,于是,远在重庆的原医科的师生们从重庆码头登船,一路顺流而下回到南通。为了办好医科,南通学院时任常务校董张敬礼(张詧之子)特从大生纱厂拿出16亿法币,买下当时的江北医院,用于充实医科、重建附属医院。
1946年,医科正式恢复并招收新生。

迎接春天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医科在南通学院原址改名为苏北医学院。
学部旧照学部旧照
1956年,因苏北区党委建制合併,又改名为南通医学院。
1957年,南通医学院大部迁至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并在南通留设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
1958年,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更名为南通医学院(现南通大学医学院)。
1962年,苏州医学院经国务院批准,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

改革发展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医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2年11月,苏州医学院、南通医学院相继举办八十年校庆,两校元老、教授互访致贺。医学专家顾尔钥曾为此赋诗为证:“夹岸弦歌源一家,育才除疾绩堪夸;春秋八十同声颂,江北江南姐妹花”。
2000年4月,苏州医学院併入苏州大学,成为苏州大学医学院。
2008年,组建苏州大学医学部。苏大医学部是学校医学和生命科学教育管理的实体单位。
备注:苏州大学生命科学教育可追溯至创建于1903年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以及苏州医学院,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前身为史量才先生创办于1903年的上海女子桑业学堂,1912年迁址苏州浒墅关,1958年更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併入苏州大学。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据2015年12月学部官网信息显示,学部拥有教职工786人,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具有教学职称的教师1322人。其中专职院士2人;中组部“千人计画”3人、“青年千人计画”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2人、“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计画”5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级)2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中科院“百人计画”获得者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
院士
院士姓名院士类别备注
阮长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职
柴之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职
中组部“千人计画”:刘海燕、吴庆宇、时玉舫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高晓明、时玉舫
“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计画”:熊思东、何玉龙、戴克胜、李建明、张洪涛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级):高晓明、熊思东
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杨惠林、熊思东、曹建平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学光、高晓明、时玉舫、镇学初、熊思东、李建明、徐 璎
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张舒羽、何苏丹、陈华兵、王殳凹、陈 罡

院系概况

据2015年12月学部官网信息显示,学部拥有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等5个学院以及3个临床医学院,开办本科专业15个。
院系专业
学院名称专业设定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法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
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七年制)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放射医学(五年制)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五年制)
药学院
药学、中药学、生物製药
护理学院
护理学(四年制、五年制)

教学建设

据2015年12月学部官网信息显示,学部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1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4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範课程2门,国家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省精品课程1门,省优秀课程4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4部;生物类校外实习基地18个。
学部风景学部风景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放射医学
省品牌专业:临床医学
省特色专业:放射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生物基础课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省精品课程:生理学
省优秀课程:医学放射生物学、医用基因工程、妇产科学、诊断学
双语课程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获评时间负责人依託学院
基础与临床药理学
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2013年
镇学初
药学院
医学免疫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範课程
2010年
张学光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细胞生物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範课程
2009年
张焕相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教学成果奖
项目名称等级获奖时间负责人所属学院
以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促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省级一等奖
2011年
黄瑞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儿童疾病综合管理
省级一等奖
2004年
古桂雄
儿科临床医学院
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为依託,强化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省级二等奖
2013年
陈卫昌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能力与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和实践
省级二等奖
2007年
陈卫昌
第一临床医学院
医学生理学多媒体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省级二等奖
2004年
周希平等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药理学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省级二等奖
2001年
顾振纶等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医学部实习教学基地
序号基地名称位置成立时间等级接受实习专业
1
苏大附一院
苏州市
1957年
三甲
临床医学、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护理学、法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
2
苏大附二院
苏州市
1988年
三甲
临床医学、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护理学、法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
3
苏大附属儿童院
苏州市
1960年
三甲
临床医学、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护理学、法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
4
苏大附三院
常州市
1995年
三甲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等专业
5
苏大附四院
无锡市
1997年
三甲
临床医学、放射医学等专业
6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
苏州市
1957年
三乙
临床医学专业
7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
苏州市
1957年
三乙
临床医学专业
8
苏州市立医院北区
苏州市
1957年
三乙
临床医学专业
9
苏州市第五医院
苏州市
1957年
三乙
临床医学、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护理学、法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
10
苏州市口腔医院
苏州市
2003年
二甲
口腔医学专业
11
苏州市九龙医院
苏州市
2010年
三甲
医学影像学专业
12
苏州市广济医院
苏州市
1994年
三乙
临床医学、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护理学、法医学、医学检验等专业
13
无锡市儿童医院
无锡市
2001年
三甲
临床医学(儿科学)专业
14
无锡市传染病医院
无锡市
1991年
三乙
临床医学、放射医学等专业
15
常州市第二医院
常州市
1957年
三乙
临床医学专业
16
常州市第三医院
常州市
1995年
三乙
临床医学专业
17
常州市儿童医院
常州市
1996年
三乙
临床医学(儿科学)专业
18
常州市肿瘤医院
常州市
2004年
三乙
放射医学专业
19
南京军区总医院
南京市
1996年
三甲
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
20
江苏省肿瘤医院
南京市
1991年
三甲
放射医学专业
21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南京市
1997年
三甲
放射医学专业
22
湖州市中心医院
湖州市
1998年
三甲
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
23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南通市
1990年
三甲
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
24
南通市肿瘤医院
南通市
2004年
三乙
放射医学专业
25
崑山市第一医院
崑山市
1957年
三乙
临床医学专业
26
太仓市第一医院
太仓市
1974年
三乙
临床医学专业
27
张家港市第一医院
张家港市
1974年
三乙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等专业
28
常熟市第一医院
常熟市
1957年
二甲
临床医学专业、法医学等专业
29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市
1996年
三甲
医学影像学、放射医学(核医学)、临床医学(本硕连读)等专业
30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上海市
2003年
三甲
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放射医学(核医学)等专业
31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上海市
2000年
三甲
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等专业
32
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
上海市
2006年
二甲
临床医学专业
33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
上海市
2006年
三乙
临床医学专业
34
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
2012年
三乙
35
高邮市人民医院
高邮市
2012年
二甲
36
苏州市瑞华医院
苏州市
2010年
二甲
37
附属理想眼科医院
苏州市
2010年
三乙
38
北京二炮总医院
北京市
2005年
三甲
临床医学专业
39
苏州市疾病控制中心
苏州市
1986年
预防医学专业
40
苏州市监督所
苏州市
2004年
预防医学专业
41
常熟市疾病控制中心
常熟市
1993年
预防医学专业
42
无锡市疾病控制中心
无锡市
1996年
预防医学专业
43
常州市疾病控制中心
常州市
1996年
预防医学专业
44
苏州市吴中区疾病控制中心
苏州市
1995年
预防医学专业
45
崑山市疾病控制中心
崑山市
1998年
预防医学专业
46
太仓市疾病控制中心
太仓市
2001年
预防医学专业
47
苏州市工业圆区疾病控制中心
苏州市
2000年
预防医学专业
48
苏州市新区疾病控制中心
苏州市
1999年
预防医学专业
49
苏州市疾病控制中心
苏州市
1996年
预防医学专业
50
苏州市卫检所
苏州市
1996年
预防医学专业
51
张家港市疾病控制中心
张家港市
2006年
预防医学专业
52
苏州市公安局
苏州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53
无锡市公安局
无锡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54
常州市公安局
常州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55
南京市公安局
南京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56
南通市公安局
南通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57
宿迁市公安局
宿迁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58
镇江市公安局
镇江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59
淮安市公安局
淮安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60
徐州市公安局
徐州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61
泰州市公安局
泰州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62
盐城市公安局
盐城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63
连云港市公安局
连云港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64
扬州市公安局
扬州市
2006年
法医学专业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2月学部官网信息显示,学部拥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6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7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8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序列1个。
学部风景学部风景
国家级重点学科: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学),外科学(骨外科)
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和血液重点实验室、神经外科、临床药学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学)
江苏省重点学科:药学,放射医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江苏省优势学科: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江苏省重点学科序列(优势学科培育点):系统生物医学
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畜牧学
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硕士点:学科教学(生物)、农业推广硕士、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
学位点
医学部博士、硕士学位点名单为一级学科下自设专业
学科代码
学位点名称
硕士点批准日期
博士点批准日期
0710
生物学(一级学科)
2006年1月25日
071001
植物学
2006年1月25日
071002
动物学
2006年1月25日
071003
生理学
1981年11月
071004
水生生物学
2006年1月25日
071005
微生物学
2006年1月25日
071006
神经生物学
2006年1月25日
071007
遗传学
2003年9月
071008
发育生物学
2006年1月25日
071009
细胞生物学
1986年7月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981年11月
071011
生物物理学
2006年1月25日
071012
生态学
2006年1月25日
0831
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
2003年9月
0905
畜牧学(一级学科)
090504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
1998年6月
2003年9月
0908
水产学(一级学科)
090801
水产养殖学
2003年9月
1001
基础医学(一级学科)
2003年9月
2003年9月
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1990年10月
2003年9月
100102
免疫学
1986年7月
2000年12月
100103
病原生物学
1981年11月
1990年10月
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981年11月
2003年9月
100105
法医学
2003年9月
2003年9月
100106
放射医学
1984年1月
1986年7月
100107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2003年9月
2003年9月
100120
胚胎生理与围产基础医学★
2004年12月
2004年12月
100121
医学神经生物学★
2004年12月
2004年12月
100122
医学生物化学★
2004年12月
2004年12月
100123
医学细胞生物学★
2004年12月
2004年12月
100124
基因组医学★
2004年12月
2004年12月
100126
医学心理学★
2004年12月
2004年12月
1002
临床医学(一级学科)
2006年1月25日
100201
内科学
2003年9月
2003年9月
100201
内科学(心血管病学)
1981年11月
1986年7月
100201
内科学(血液病学)
1981年11月
1981年11月
100201
内科学(呼吸系病学)
1996年1月
2003年9月
100201
内科学(消化系病学)
2003年9月
2003年9月
100201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
2003年9月
2003年9月
100201
内科学(肾脏病学)
2003年9月
2003年9月
100201
内科学(风湿病学)
2003年9月
2003年9月
100201
内科学(传染病学)
1993年12月
2003年9月
100202
儿科学
1984年1月
20060125
100203
老年医学
2006年1月25日
100204
神经病学
1990年10月
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986年7月
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
2006年1月25日
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981年11月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2003年9月
100209
护理学
2006年1月25日
100210
外科学
2000年12月
2000年12月
100210
外科学(普通外科学)
1981年11月
1986年7月
100210
外科学(骨外科学)
1981年11月
1986年7月
100210
外科学(泌尿外科学)
1986年7月
2000年12月
100210
外科学(胸心血管外科学)
1986年7月
2000年12月
100210
外科学(神经外科学)
1981年11月
1981年11月
100210
外科学(整形外科学)
2000年12月
2000年12月
100210
外科学(烧伤外科学)
1996年1月
2000年12月
100210
外科学(野战外科学)
2000年12月
2000年12月
100211
妇产科学
1998年6月
100212
眼科学
2006年1月25日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
2006年1月25日
100214
肿瘤学
1996年1月
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2006年1月25日
100216
运动医学
2006年1月25日
100217
麻醉学
2003年9月
100218
急诊医学
2000年12月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一级学科)
2006年1月25日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986年7月
20060125
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1993年12月
20060125
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998年6月
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2006年1月25日
100405
卫生毒理学
1996年1月
2003年9月
100406
军事预防医学
2006年1月25日
1006
中西医结合医学(一级学科)
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2003年9月
1007
药学(一级学科)
2006年1月25日
100701
药物化学
2003年9月
100702
药剂学
2006年1月25日
100703
生药学
2006年1月25日
100704
药物分析学
2006年1月25日
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2006年1月25日
100706
药理学
1984年1月
2003年9月

合作交流

据2015年12月学部官网信息显示,苏州大学医学部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係。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15年12月学部官网信息显示,学部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双创计画”团队3个。
科研平台
类别名称依託单位
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高校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
附属第一医院/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
江苏高校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教育部创新团队
辐射损伤效应的分子与免疫机制及其生物救治技术的研究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免疫识别与免疫应答机制的套用基础研究
生物医学研究院
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血液及血管疾病诊疗药物技术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唐仲英血液研究中心
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江苏省苏州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实验动物中心
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现代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药学院
市科技公共
服务平台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子医学中心
药学院
苏州市出口化工产品检测与评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公共卫生学院
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科技服务平台
实验动物中心
苏州市司法鉴定公共服务平台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重点实验室
类别名称依託单位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江苏省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研究院
江苏省重大神经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药学院
江苏省老年病预防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公共卫生学院
市厅级重点实验室
苏州市移植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苏州市衰老与神经疾病重点实验室
药学院
苏州市动物实验研究重点实验室
实验动物中心
苏州市围产医学与医药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苏州市肿瘤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苏州市蚕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苏州市电磁辐射防护重点实验室
公共卫生学院
苏州市防治高脂性疾病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药学院
苏州市抗肿瘤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研究院
苏州市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苏州市治疗性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研究院
苏州市癌症分子遗传学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承担
2014年,医学部承担的国家级项目有: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画(ITER计画)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6项;承担的省(部)级项目有: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1项、江苏省产学研结合项目1项、环保部辐射环境监测专项1项、农业部项目1项、卫计委委託项目1项、江苏商务厅茧丝绸项目1项。
  • 科研成果获奖
2012年,医学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7项,“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2项,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1项,江苏医学科学技术奖6项。
2013年,医学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8项,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3项,江苏医学科学技术奖7项。
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1项)
序号项目名称等级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
1
优质高产家蚕新品种的育成及其产业化套用
二等奖
苏州大学,南通市新丝路蚕业有限公司,西南大学,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太湖雪丝绸有限公司
李兵、沈卫德、周家华、鲁成、汪玲、沈以红、严松、钱忠兵、费建明、杨斌、胡毓芳、许雅香
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1项)
序号项目名称等级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
1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急性放射损伤救治技术的研究
二等奖
苏州大学
杨占山、张舒羽、许玉杰、曹建平、朱南康、舒泉水
2014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5项)
序号项目名称等级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
1
生物起搏套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相关研究
二等奖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向军、周亚峰、赵欣、李红霞、许海峰、钱晓东、邹操、蒋文平
2
基于TGF-β/SMAD通路的非小细胞肺癌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
二等奖
苏州大学
张洪涛、赵军、雷哲、李畅、杨天杰、刘霞、刘泽毅、陈俊
3
前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信号在角膜新生血管发病及干预中的作用
三等奖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陆培荣、张学光、刘高勤、张光波、李龙标、赫雪飞、傅丰庆
4
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徵综合防治研究
三等奖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鸣、郭志荣、胡晓抒、沈沖、胡一河、杨婕、周正元
5
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调控及其治疗脑损伤的研究
三等奖
南通大学,苏州大学
金国华、张新化、李浩明、谭雪锋、衣昕、施金洪、邹琳清
2014年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
序号项目名称等级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
1
神经胶质细胞在早期放射性大脑损伤发病机制中所起作用的实验研究
三等奖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田野、陈应柱、刘春风、张力元、包仕尧、杨亚萍、冀胜军
2014年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1项)
序号项目名称等级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
1
急性放射损伤救治新技术与放疗增敏基础研究
二等奖
苏州大学、惠州华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杨占山 曹建平 华道本 许玉杰 张舒羽 焦旸 杨巍 舒泉水 王畅 徐加英 孙婷 朱南康
2014年江苏医学科学技术奖(5项)
序号项目名称等级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
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一等奖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中、陈罡、虞正权、吴江、周岱、张世明、惠品晶
2
非小细胞肺癌基于TGF-β通路的表观遗传学和遗传多态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二等奖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
赵军、张洪涛、李畅、徐春、陈俊
3
构建临床适宜技术三级推广网科技示範工程
管理奖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慈分院、苏州市双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葛建一、许春芳、葛国曙、鲁燕、周亚峰、乔美珍
4
神经胶质细胞在早期放射性大脑损伤发病机制中所起作用的实验研究
三等奖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田野、陈应柱、刘春风、张力元、包仕尧、杨亚萍、冀胜军
5
肿瘤干细胞在脑胶质瘤耐放射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三等奖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陆雪官、董军、庄文卓、沈云天、邢鹏飞
  • 授权专利&论文发表
2014年医学部各类专利总计116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新型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1项。
2014年医学部共发表SCI论文1342篇(包括参与),其中1区110篇,2区259篇。
2014年各院论文发表详细情况
单位
计数
1区
2区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13
31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18
26
公共卫生学院
2
11
药学院
12
37
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
5
26
生物医学研究院
1
12
神经科学研究所
2
9
骨科研究所
5
4
心血管病研究所
2
2
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
2
转化医学研究所
1
实验动物中心
2
附属第一医院
16
49
附属第二医院
3
14
附属儿童医院
3
非直属附属医院
3
4
注:各单位1,2区论文情况统计标準:文章的第一单位或通讯单位是医学部单位。若通讯单位包含多个医学部单位,各累计1次。若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都是医学部单位,累计通讯单位。

学术期刊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誌》1991年10月创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主办,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承办。1994年1月6日卫生部主办的《健康报》头版以“血液流变学杂誌有权威性”为题撰文对杂誌进行了介绍,称杂誌荟萃了中国该领域着名专家,具有学术权威性。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誌》《中国血液流变学杂誌》
血液流变学是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交叉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中国血液流变学杂誌》为该学科中国国内唯一期刊,除完成期刊出版任务外,还开展了学科理论普及,新技术临床推广套用的工作。召开全国学术交流大会;参与组织全国临床科研协作;组织全国专家制定血液流变学检测规範化建议;指导企业研发适合临床套用的检测仪器等。
该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论文资料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收录期刊 。

附属医院

据2015年12月学部官网信息显示,学部拥有附属医院16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教学实习点100多个。
附属医院
医院名称类型隶属关係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级甲等
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三级甲等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
三级乙等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
二级甲等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
二级甲等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
三级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二级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
三级乙等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
二级甲等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
三级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
三级乙等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
三级
非直属
苏州大学附属高邮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非直属

现任领导

名誉主任:杜子威、阮长耿
学部风景学部风景
主任:吴庆宇
党工委书记:邹学海
常务副主任:黄瑞
副主任:龚政、徐小乐、夏超明、田启明
党工委副书记:解燕、黎春虹、姜海燕(兼)

文化传统

医学精神

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祈通中西”:在全球化背景下,该校培养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具有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必须在全球範围内,多样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提下,既保持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拥抱世界所有优秀文明成果,融通古今,学贯中西,努力使自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也必须立足本土,走向世界,通过几代人、十几代人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努力,逐步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国际化高等学府,为中国的发展,乃至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以宏慈善:为广大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并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学部标识

部徽图案由学部中医文名称、医学精神、橄榄枝、盾牌和阿斯克勒庇俄斯蛇杖组合而成。
学部徽章学部徽章
在标誌中蛇的意义为:世界卫生组织会徽是由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选定的。会徽由一条蛇盘绕的权杖所覆盖的联合国标誌组成。因此长期以来由蛇盘绕的权杖系医学及医学界的标誌。它起源于埃斯科拉庇俄斯的故事,古希腊人将其尊崇为医神,并且其崇拜涉及蛇的使用,换而言之蛇在西医中被崇尚为医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苏州大学医学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