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苏州医学院

苏州医学院

苏州医学院

苏州大学医学部是学校医学和生命科学教育管理的实体单位。其前身为创立于1912年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56年更名为南通医学院,1957年迁址苏州后更名为苏州医学院,隶属核工业部,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苏州医学院併入苏州大学后,成立苏州大学医学院,2008年组建苏州大学医学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苏州大学医学部
  • 英文名:Medical Colla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 简称:苏州医学院
  • 创办时间:1912年
  • 所属地区:中国江苏省苏州市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医学
  • 主要院系: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等 
  • 知名校友:阮长耿

地理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简介

苏州大学医学院前身为以放射医学为鲜明办学特色的原苏州医学院,后者前身是创办于1912年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于1957年迁址苏州成立苏州医学院,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4月併入苏州大学,至今已有100年的办学历史。学院设有综合、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三个职能办公室和基础医学系、药学系、临床医学一系(医学影像学系、护理学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临床医学四系、儿科学系7个教学单位。有附属医院5个(都为三级甲等医院),教学实习基地63个(分布于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
苏州医学院

历史沿革

1912年,清朝恩科状元、我国着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与其兄张詧创建了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亲自为学校写下校训“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先后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1927)、私立南通大学医科(1928)、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30)、国立江苏医学院(1938年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併)、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46年复校重建)、苏北医学院(1952)、南通医学院(1956)。
1957年,学校整体搬迁至苏州,易名为苏州医学院。196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1981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归属江苏省,2000年4月併入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生命科学教育可追溯至创建于1903年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以及苏州医学院,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前身为史量才先生创办于1903年的上海女子桑业学堂,1912年迁址苏州浒墅关,1958年更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併入苏州大学。
2008年1月,苏州大学整合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组成苏州大学医学部,苏州大学医学部是苏州大学医学和生命科学教育管理的实体单位。

学校领导

名誉主任:杜子威、阮长耿
主任:吴庆宇
党工委书记:邹学海
常务副主任:黄瑞
副主任:龚政、徐小乐、夏超明、田启明
党工委副书记:解燕、黎春虹、姜海燕(兼)
党政办公室主任:席拥军
教学办公室主任:钟慧
临床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唐军
科研办公室主任:徐小乐(兼)
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夏超明(兼)
发展办公室主任:徐娴
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温洪波
实验中心主任:陈乳胤
实验动物中心副主任:周正宇

专业设定

学院现有7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5年制、7年制)、医学影像学、法医学、医学检验学、护理学、口腔医学、药学)和1个本科专业方向(临床医学(儿科学)) ,2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博士学位点,31个硕士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内科学(血液病)、骨科学、放射医学(共建);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免疫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血液病学、急诊医学、放射治疗学;校级重点学科2个:药理学、免疫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核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省135重点医学学科3个:血液病学、骨科学、小儿骨科学;省建设学科2个:心血管病学、神经外科学;省临床重点专科10个。

师资力量

学院共有前后期教师865人(学校编制226人,其中后期118人),其中正教授46人,副教授16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9人,硕士学位者269人。在编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0人,硕士生导师148人。

研究机构

学院设有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苏港合作苏州中药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所、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儿科医学研究所、核医学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器官移植中心、血液透析中心、肝病防治中心、介入治疗中心、心理卫生中心、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临床药物监测中心、创伤急救中心、高级专家会诊中心等10个研究中心。

国际交流

学院重视与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99年以来聘请国外和港澳台专家30人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来校短期兼课或作学术报告,举行学术报告126次。注意发挥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业务谘询、技术服务和科普活动等,社会反映好。与香港合作的中药研究所出成果育人才,取得可喜成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苏州医学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