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800字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读易中天的书,你会发现他的书线索结构特别清晰,这本书也同样,主题是魏晋风度,从时代背景,政治人物,文人雅士,来诠释所表现出来的魏晋风流,最后再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魏晋风度?
“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所有这些加起来,也许便是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这种价值观是病态的纠结的矛盾的或者准确地说,
魏晋的时代特征就是充满矛盾:漂亮又丑陋,清高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是文明成熟走向烂熟,从鼎盛走向衰亡,在外在刺激下,浴火重生的一个过程。”
本书与我的期待略有差异。原本想探究一些历史的细节,但是本书历史脉络一带而过,更多的是从文学角度来解读,而且解读的比较浅,或许我是真的对易老师期待太高了。
魏晋南北朝,作为古代史的中古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乱世,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是中华文明在外界刺激下,自我代谢,更新的一个过程。
从宏观看这个时期就是历史的一瞬,但是在微观的时局中,那些人物思想,左冲右突,深陷政治,身不由己。
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的诗,就像不小心窥中了别人的心事,同情于他们的“心非草木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感言”。
清代的龚自珍说陶渊明“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读阮籍的《咏怀诗》曲折隐晦,故作旷达,我们不妨猜想陶渊明的隐,阮籍的酒和穷途痛哭,王戎的贪财斤斤计较或许都是一种伪装,道具,无奈。
这本书很多文字的出处皆为《文心雕龙》和《世说新语》,且《文心雕龙》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它是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体系的标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就让我用《文心雕龙》的一句话作为标题,以鞭策自己多多阅读早日“晓声,识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