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传》读后感1400字
褚时健是这个时代的商业活化石
我第一次知道褚时健,是在读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一书,书中讲了很多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企业家,商人。当然,这些都是典型,在各自的行业中做到了一个水平的人,褚时健也在其中,而且相对于其他的人来说,他在那个时代所取得的经营成就是远远超出同类的。
初印象
我记得当时他把云南的一个小小烟厂,硬生生弄成了一个国家品牌,一个国际品牌。他大力推行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一流设备,学习国外种烟的“秘籍”,与农民合作播种试验田,并且对烟叶的生产加工全过程进行技术改造,规范种烟方式,进行全产业链整合,,他还在产烟体制上首创烟草公司、烟厂、专卖局“三合一”的管理模式,使得云烟畅销中国誉满全球。
通过各种改革,到1987年时,玉溪卷烟厂向国家上缴利税7.63亿元,年增长近50%(具体数据为49.7%); 1988年,上缴利税11.9亿元;1989年达到20.3亿元。1993年玉溪卷烟厂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当年利税达85亿元,相当于当年360个中等农业县一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个时候的同类型企业,一般也就是几千万到几个亿的营业额,利税。
这个时候的褚时健也到了70多岁的年龄,但是因为经济问题,女儿自杀,儿子远离国外,自己身陷监狱之中,可谓是妻离子散,身败名裂 。
当时褚时健在哀牢山种橙子还不出名,橙子还没有出来,褚橙还没有在网上大卖,所以对他的认识大概就是这些。
我开始以为褚时健这辈子算是完了,你说还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不可能有啥作为了。不过也好,出来就安稳几年,差不多这跌宕起伏的一生也就过完了,可事情往往发生了反转。
再出山
出山这个字眼,给人很多联想,一般高人才有出山一说,比如古时候的卧龙诸葛亮,刘伯温等角色。但事实证明,褚时健当得起出山这两个字。
哀牢山的橙子经过几年的培育, 花费了大把的精力,用了许多猪牛羊的粪便,还有大把大把的汗水,最后结出来的橙子味道很甜。不停的有各路商业大佬为橙子站台,在网上销售一片红火,根本不愁销路问题。
很多商业大佬常常登山哀牢山,找他聊天,在网络上摇旗呐喊,宣扬名声。哀牢山和褚橙,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成为了很多企业家心中的精神归属。
橙子不在只是简简单单的橙子,但橙子也确实好吃。
真正认识褚时健
一直到读这本书之前,网络上找到的总是一些零碎的资料,读来读去都是重复的故事,只是版本不同,解读不同,传言不同。看到这本书是褚老亲自授权,王石先生牵线搭桥而作者又是专业的传记作者,便找来看了,在正式版之前还有一本试读本。
可以说,通过这本书,对褚时健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出生于20世纪早期,经过了早期中国的动乱,一生起起落落数次,打过游击,搞过土改,被打成右派,又下放地区,干过基层干部,再后来就是搞烟厂。
家里兄弟姐妹,为革命牺牲的人很多,从小从苦日子过来,一路奋斗,为理想,为事业,为国家,然后又踏实做人,勤勉做事。
我一直好奇,褚老基本上一生都在云南地区,没怎么出去,但是他做的一些事情,却又都是影响了全国的。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没有什么大的秘密,就是脚踏实地,努力勤勉,实事求是,哪有太多的捷径,就是做好事,好做事,其实说起来,生意的秘诀没有什么秘诀。
结语
这是一个近90岁的老人了,但是却还是心向太阳,心里面还是年轻人,甚至于比一般的年轻人还要朝气勃发,还要欣欣向荣。
这不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么,就算被打倒,跌倒,但是依然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前进,向着阳光的地方,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褚时健传》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