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读后感2200字
古往今来,凡是肚子里有点墨水的无不执着于“功名”,但大多数人往往得不到。得不到的便抑郁,愤懑,慨叹无一知己拯救自己于水火,那些曾经得到又失去了的便更加抑郁,更加愤懑,不得志的郁结其内慨发于外,被贬谪的痛思时事渴望重返皇廷。怨恨以及人生的苦难铸就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就连看到的景象也被赋予了浓浓的愁思。“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也有那化一番愁绪为波澜壮阔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这看到的都是怎样一番景象呀!更有另一种人,他们超脱了面前的苦难折磨,用慷慨激昂,雄浑激荡来平复被贬谪的痛楚。更有劝勉友人,盼其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抑或是同病相怜,不免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他们内心还是渴望皇恩,盼企雨露,希望终有一天自己能再获“功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文的盼望才高八斗位极人臣,为武的盼望封妻荫子出将入相,但风雨板荡人生坎坷,又有多少能够实现“功名”呢。运气好的像贾至一般春风得意“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运气不好的只能挣扎在苦难中。
想通了的如苏辛一般豪情壮志气概云天,自成一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种境界之旷达,之豪放,能达到的人屈指可数。也有如范希文杜子美一般身处草野仍心怀天下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信是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以上种种都可划归为渴求“功名”一类中,不管这功名是为了自己扬名立万飞黄腾达,还是为了家族光宗耀祖荫及子孙,还是为了替圣上分忧解民倒悬,无不是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至于所谓旷达豪放也带有那么一丝无奈被迫的气息,无所谓的情绪更像是对愤懑的一种发泄,就连苏子之旷达也为可免俗,“唯望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另外一种人视“功名”如粪土,即使得到了也不喜极,即使失意了也不纠结。这种人才是真正超脱凡俗的出世之人。太白固然如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更有一群高人隐士,流连于山水之间云雾之中,所谓功名不过敝履不值一提。有僧皎然,“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决意不仕,终日与清风为伴明月为友也未尝不是人生乐事。有隐士元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东篱采菊悠然出世自有一种高风亮节。相比大多数人,他们受功名的影响要小得多,虽然也有一时失意,但他们从不拘泥于此执着于此。
这两种人固难说高下,但境界有大小格调有高低却是不争的事实。与其咬文嚼字作寒虫号不如直抒胸臆来的痛快,因此散曲小令虽俗,却以感情真挚见长。“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腰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谁在幽闺自怜”,“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切景语皆情语,就连景物也是如此生机勃勃,色彩斑斓,“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善于用典则如稼轩,每每便是“马上琵琶关塞黑”,
“正壮士,悲歌未切”,“长门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懂典故的就心领神会,不懂得便是摸不到头脑。这两种一俗一雅,也可相得益彰。
诗歌题材的另一种就是春怨宫怨诗,大多数自比闺中少妇宫中宫娥渴盼良人早归,皇恩雨露。无不表达希望被重用的呼唤,可每每从男性视角描写女性,很少有推陈出新之作。偶尔立意新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一曲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蜻蜓飞上玉搔头”,”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大多数还是伤春悲秋,慨叹寂寞。至于边塞诗,征人徭役之怨恨,将士兵卒之思乡,远赴绝域之辛劳,已成为广泛应用的立意。“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也有那关塞和平,一派盛唐气象的,“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另一种常见题材就是怀古诗,有名的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可见无论怀古人怀古事,大多以怀三国时期为主。为什么?因为三国时值乱世,也是一个英雄遍地人才辈出的时代,成败往往只在一瞬间。然而我最佩服的还是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禹锡,一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道出了多少时事变迁沧海桑田的慨叹,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揭示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唯物观哲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_2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