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2100字
“君子不器”类似于近代大学鼓吹人文精神,反对职业导向。古代学者、早期大学生一般出生于社会精英家庭,往往是家境优渥的上层官商。单纯出卖技能所得收入占家庭收入和财产的比重极低、甚至可以忽略,因而长时间学习生产技能并不划算。对这些人而言,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明事理、知好歹、辨是非,以免因对世事人心的理解过于浅薄而葬送几代人积累的财富、权力、荣誉与声望。
随着大学教育的平民化、大众化,大学必须旗帜鲜明的拥抱职业技能,职业竞争力才是当今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才是大多数家庭的基本愿望,才是大学的核心使命。
盲目照搬“君子不器”、人文精神立校的理念,实际上已经成了刻舟求剑式的食古不化,害生害校,毁人终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不器。”
“把人分为君子小人本来是孔子一个不高明的发明,然而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奇妙,自从发明了君子小人的分野之后,士人果然就分成了君子与小人两个团体。儒学对士人的人格提出了不现实的要求。摆在士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极端道德主义,为了天理而活,灭绝人欲,整天把自己关在圣人之道的刻板模子里,活得战战兢兢,如履深渊,充满了悲壮;另一种则是极端现实主义,这种人承担不起崇高的生命目的,干脆就向身体里的自然欲望投降,既然没能力遵守过高的道德原则,干脆就不要任何原则,为了利益,不择任何手段。明朝士大夫争相标榜道德,崇尚气节,忠臣辈出,为历朝之最。然而,有明一代,士大夫中卸去所有道德负担,不要任何廉耻的人也比历朝为多。”
这句摘自江南愤青陈宇《一部明朝看现世》的话说清了一个逻辑:
跟儒家一样,强求过高标准,能达到标准的人极少,导致绝大多数人表面迎合,实则毫无底线。
如果比儒学君子要求更严苛,那只能造就1%不到的迂腐无用的真君子,和超过99%的满口仁义但行为毫无底线的岳不群。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丹尼尔·丹尼特《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有些人是天生的天才,他们可以轻松地解开棘手的谜团;而另一些人步履蹒跚,却有天赋的意志力——这一英雄式的品质,使他们能在追逐真理的道路上坚持到底。然后就剩下我们这些人,没太多的天分,还有点儿懒。于是,我们就仍然渴望理解周遭的事物。”
“思考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通向真理的崎岖小径与诱人的捷径总是争持不下。而捷径往往只是条死胡同。我们在思考时所做的大多数努力,都是在抵御诱惑。我们不断受到它们的纠缠,又必须为了手头上的任务硬着头皮想下去。”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绝不意味着“没有(成绩上)教不好的学生”,而是指“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心”,尽可能协助找到每个学生适合其性格能力的位置。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提升自己,每个人都有适合他的技能和工作。能够发现、培养、发挥学生所长,是最高明的能力。
子曰:“有教无类。”
每日反思与人答对是否合适、是否有更好的答对方式,反思所做的事情是否做到位、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对人的成长帮助很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没有一点宗教的色彩,除了经书之外,绝没一些可以牵强附会的地方,季路问事鬼神,孔子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问死,孔于答,“未知生,焉知死”。很显明的不是宗教,回避了死亡与鬼神问题。
尽管不是宗教,而于人生则定了信仰,且定了共同的信仰。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至“是谓大同”那一段说话,将伦理政治,种种原则,融合起来,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这是儒教的信仰,这是儒教的共同信仰。
论语通过对孔子言行的记录,突出了“仁”“礼”等处事原则,也给出了大量行为规范,传递了丰富的生活智慧。
在信仰、行为规范上,孔子的学说有宗教的作用,而没有伊斯兰教、早期基督教凶狠残暴封闭保守的弊端。孔子的学说可以与其它一切包容性的思想、宗教并存,比如道教、佛教、科学技术均不会被孔子学说打压。
孔子有时做出了超出自身能力轻言、甚至妄谈国事的不良示范,也算流毒深远。过分鼓励、美化“士”、“君子”超越了其自身能力、见识、经历与水平提出国策建议,极大助长了沽名钓誉、不求实效,把儒家原则简单化、绝对化的空谈投机行为。对后世构建合理的舆论和行政议政氛围均极为不利。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论语》读后感_2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