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边界》读后感2600字
这本书本身观点不错,但内容略糟糕,转方军老师的读书笔记:
在《知识的边界》这本书中,温伯格挑战了关于互联网最难的话题——「知识」,也就是,「互联网给知识带来什么影响?」
从结果上,温伯格的成果不错,它可能是迄今为止围绕互联网知识唯一一本深入的著作。它也创造了很多流行词:
比如,「聪明的房间」,也就是说,现在的知识就像一个房间,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房间的里任何人,而是房间本身。
比如,「后事实社会」,事实不再是事实,影响人们的观点不再是事实,而可能是情绪。
又比如我更喜欢引用的一些词:知识的网络化、专家的网络化、过滤器与向前过滤。
01
越来越大
《知识的边界》的英文是:Too Big To Know,意思也就是,知识,是个「大到不可知」的东西。
「知识的边界」这个中文书名其实没说完,温伯格说的是「知识的边界(大到看不见边)」。
《知识的边界》的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观点是,知识是个大到看不见边的东西,而且它还在变得越来越大。
02
知识的网络化
《知识的边界》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二个观点是,知识的网络化(The Networking of the Knowledge)。
这个相对容易说明:过去,知识的形状是一本本书,知识的总体就是一座图书馆;而现在,知识的形状就是互联网,就各种相互链接的网页组成。
也可以这么说,过去,知识是百科全书,现在,知识是维基百科。
过去,过去知识存在在每个人的大脑里,而现在,在知乎这样的社交问答网站,你我脑子的知识都被变成了写出来的答案。同时,在知乎上,我们的知识都交织在一起,所有知乎用户的大脑综合起来,变成了一个超级大脑,比我们单独每个人都更聪明。
当然,这么说并不精确,更精确的是我们接下来要谈的这本书第三个观点。
03
聪明的房间
《知识的边界》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三个观点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
为什么说,我们的大脑加起来形成的超级大脑,比我们单独每个人都更聪明,不怎么准确呢?这是因为,这么说时,我们还是说的是,群体智慧超过个人,也就是中国古话说的,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知识的边界》的观点比这个还要更进一步:当我们所有人都在一个房间里面的时候,不是站在前面讲课的专家老师更聪明,也不是我们加起来有了群体智慧,而是我们让房间本身更聪明。——也就是,网络本身更聪明。
如果我们把知识看成一本本书,图书馆的书都累加起来,自然比单本书都更聪明。但我们现在说的是,图书馆的房子,那些墙、地板、柱子、屋顶,比里面的书更聪明。——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网络里,就是这样的。在整个互联网网上,我们有很多网页,但对于谷歌来说,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比如网页本身更重要。又比如在知乎上有很多答案,我们对答案的点赞,这也是一种链接,比答案本身聪明。
04
链接
这就引出了这本书的第四个和第五个观点。
第四个观点是,知识的网络化,带来的重大变化就是,这些链接变成了知识的一部分,而且可能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这其实也是符合长期以来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的。比如,关于知识有一个所谓的DIKW金字塔模型,金字塔从下而上分别是:
数据Data
信息Information
知识Knowledge
智慧Wisdom
信息,是数据之间的关系,知识,是从信息中找到规律,智慧, 又是从知识中找到哲理。每上一层,其实就是下一层的关系,用网络来说,上一层就是下一层的「链接」。
05
向前过滤
这本书值得关注的第五个观点是,当知识的形状,从书本变成了网络,知识的一个关键机制,也就是过滤器,就发生了变化。
从上面的DIKW知识金字塔,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知识机制,其实也正是一种过滤器机制,下一层经过过滤,才能上升到上一层。
在我们传统的知识系统中,过滤器无处不在。比如说,一篇论文,要经过匿名审核,才能成为被认可的学术成果。比如,一本书稿要经过编辑和出版社的审核,才能出版,真的印出来变成一本书。再比如,一本书只有图书馆管理员决定采购,你才能在图书馆里看到。
就知识而言,我们相信专家,因为专家就是我们的过滤器。我们相信权威媒体,因为媒体就是我们的过滤器。
过滤器机制对我们的大脑来说特别重要,如果不做这样的过滤、筛选,就会超过我们的大脑能处理的,就会「信息过载」。这种过滤器,就是筛选,它会减少信息,只有少部分精华能够通过。
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的认知策略:
通过做减法来获取知识(knowing by reducing)。
温伯格甚至断言说,
知识一直是这样,
它简化了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
这是温伯格的一个重要论断:
这些过滤器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链接,并且这些过滤器是更重要的知识。
他强调:「过滤是格外关键的内容。」
06
没有了停止点与专家的网络化
《知识的边界》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六个观点是,当知识网络化后,知识没有了停止点,专家被网络化了。
我们仍然来对比:书和网络。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我们就可以告诉自己,我看完了。而在维基百科上,我们跟着链接,可以一直探索下去,永无止境。
用温伯格的说法,过去的知识,采用的是所谓的「停止点」系统,你翻到书的最后一页,就到了「停止点」。
又比如,当我们争论一个问题时,当别人拿出铁的事实出来,我们的争论就可以停止了,事实是过去几百年来人们逐渐认可的停止点。
又比如,我们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去询问权威专家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就是一种停止点。更形象地说权威专家地意见,这就像,我们遇到争议时去法院打官司,法官的裁决就是绝对的权威,一个停止点。
但是,在网络上,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停止点,都不存在了。
07
长形式 vs 网形式
这就是这本书值得关注的第七个观点是,过去知识的形状是书的样子,未来知识的形状是网络的样子。温伯格分别命名这两个样子,他把书叫「长形式」(long form,注:此处英文读出来),把网络叫「网形式」(web form)。
我们来分别说说长形式和网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知识就是书,书就是知识。放在书中的知识是什么样子呢?就是从一本书的封面开始,到封底的几百页文字。一本书就是,一个作者带着我们,从头走到尾。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就是「知识的本质」,其实不是,这只是书这个知识的容器,把像水一样的知识,变成那个样子。现在,我们有了新的容器——网络,知识的样子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一本书和它的作者做的是:
它们将思想挤压到一条狭长的小径上,驱使读者沿着这条小径前进。
而现在,提出了与「长形式」的「网形式」这个新的知识的形状之后,温伯格有这么一段话,值得一字一句复述给你听:
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 A 到 Z 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
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知识的边界》读后感_2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