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谈》读后感1500字
人与社会关系,是一永恒命题。从小对隐士都有一种敬仰之情,然而现在却开始怀疑了。如果隐士对大自然是真正的喜欢,他们就应该能够在某些程度上延伸出达尔文物竞天择的想法,哪怕有一点点倾向都可以,可是没有。他们只是孤寂着,只是寄托着,只是无可奈何地百般寂聊地去喜欢亲近大自然。这不是真正的喜欢,至少我这么认为。隐士因心性的某种超脱性和在物质需求上的主动放弃,而受尊敬。当然也因此而遭鄙视,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物质清贫被鄙视,情有可原。而物质上的自主性清贫,本就没什么值得称道的,能称道的也只是其自主性。心性的某种程度上的超脱,才是隐士受尊重的最重要原因。心性的超脱也仅仅是名利争斗的失意或厌倦,而失意厌倦之后却不知何去何从,只是逃避,只是假装沉醉在大自然之中。生命的热情如装在将死的躯体里,慢慢熄灭。然而这还不是最悲哀的。当有一群人来到那隐居之地跟隐士们说:你所盖的房子是违规建筑,你所开掘的田地归国家所有。这才是最致命的,我们仅占有的一小片空间和仅谋求如此狭窄的个人自由,都是违法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里显得如此的荒谬和尖锐。而隐士从最致命的要害来说,隐士最重要的是藏,而不是隐。隐是目的,藏是根本。当人与社会的关系从隐士的狭小空间扩展到一个村子的时候,问题就变得更复杂了。村子里的人应不具备隐士的心性上的超脱性而不能够收敛住对外界的敌意。隐士重点在藏,藏在某个狭小空间,被打破宁静当然会有敌意,但心性的超脱和长久的孤寂能使他们很好地收敛自己的敌意。同理一个封闭的村子,也具有藏的性质,要维持这一性质就必然对外界保持较重的敌意。而外界势力的收税和压迫,又再次增加这种敌意。如此循环,外界力量终究会打开这封闭的村子,而后同化这个村子。而这个村子的个人,在藏这一特质影响下就显得保守且对外界保持敌意。(封闭易带来保守与敌意?)当把人完全被抛在复杂的社会群体中的时候,人又如何来维持自己的个人空间和个人自由?现代社会的开放,必然导致社会的高度分工和复杂。高度分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消解人们工作的意义。分工越细,工作的完整性缺失的越严重,工作的单调性也就越严重。工作意义,也就失去了很多的个人空间和自由。而下班时间,因为互联网的便利和自由似乎让我们找到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然而,那里的“世外桃源”并不安静,它似乎可以寄纳我们生命所有的热情和寻找生命的意义。可是,他终究是太热闹了,太庞杂了,太虚幻了。热闹到根本静不下心来,庞杂到脑袋根本应付不来,虚幻到了寻找不到真实的厚重。如果只是这样,我们所追求的个人空间和个人自由是不是也不够真实不够有质感?即使是不够真实,我们仍然要幸运自己生在互联网时代。也只有互联网才能如此大规模且如此全面地消解人与社会的矛盾。如果一定要寻求真实的的个人空间和个人自由,则只能从恋物或嗜好(爱好)上来寻找了。恋物或嗜好也许不好听,但人与社会的关系又如何好听过?当人与社会早已不再对等。社会代表法律,风俗,论理,道德,个体力量根本无从改变(至少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只能挣扎或漠视或逃离。然而,你又离不开社会。因此,隐士的藏和隐是人与社会的必然结果。而个体的藏是人在追求个人空间和个人自由的受到社会的压抑下的结果。个体的藏在现代社会对外表现为恋物和嗜好,对内则表示为人的孤独。所以,我要说,所以有强烈的恋物和嗜好都是孤独的表现。藏又代表着某种封闭,因此与孤独共通。(当一同学请我吃喜酒的时候,我最关心的却是他有没有找到自己的爱好。爱好这既是人对社会的某种消解,也是人对自我的忘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七日谈》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