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读后感1400字
彷徨之刃为何彷徨?
“彷徨之刃为何彷徨?”和友人说正在读东野圭吾此书时,便收到对方的这个问题。
读完,无解。
这是一部以未成年人犯罪为主题的侦探小说,但读完之后发现自己并不为作者的设悬技法所折服,反而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一个故事中除了伴崎和菅野之外,大部分人的“矛盾”和一部分人的“恶”。
或者,因为矛盾着,所以彷徨?
哪些人矛盾着呢?
被害少女的父亲长野。他知道杀人犯法,但当看完女儿被侵犯的录像带施害者又恰好推门而入时,他还是拿起菜刀杀人了。他知道杀第一个人的时候如果自首或许可因为激情杀人而被轻判,但想起《少年法》对未成年人施害者的保护以及被虐杀的女儿,他背着猎枪走上复仇之路。他是矛盾的,因此才要每晚看着女儿被侵害的录像作为复仇的动力。失去的痛苦,成了压制矛盾的一个筹码。出现在抓捕菅野现场的鲇村,举起菜刀之前,大概也是矛盾着的。
经手此案的警察们。虽然看着那些伴崎录制的侵害无辜少女的录像,东野圭吾写了警察们的不适,警察们私下对这个案件的真实想法。甚至作者还安排了织部和他的律师女友进行了一次讨论。但是,最终恰恰是最早表达对长峰的复仇表示理解甚至支持的织部为保护犯罪嫌疑人菅野而对复仇者长峰开了枪。这是东野圭吾式的吊诡吗?久冢和真野也是有矛盾的,但前者带着失去之痛在矛盾中做出了选择(结尾处点出久冢为长峰透露了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后者则继续矛盾着(听,真野让织部为他祈祷即将接手的中年主妇案不要是小鬼所为……)
和佳子和隆明父女呢,从得知复仇者嫌疑犯长峰住到他们的民宿起,应该也是矛盾着的吧。报警,还是等待长峰离去?而和佳子即使把自己卷入其中帮了长峰一些忙,但最终也是因为她坏了长峰的复仇计划。不知长峰倒地时,是感激着她呢?还是带上了无奈和怨愤?和佳子呢?还会继续矛盾地生活着吗?
街头参与媒体采访的人们,其实也矛盾着。他们同情长峰,谴责杀害绘摩的未成年人凶手,也说出了“杀人是不对的”这样的话。私底下,却又做着“假如我是长峰我也会复仇”的假设决定。
而让这么多人矛盾着的罪魁祸首,是不完善甚至是冰冷的法以及令人惊讶的少年犯和不负责任的父母。
本质上是保护少年犯的《少年法》,让受害者家庭感受不到丝毫的法律正义,甚至还纵容了无知且不懂得忏悔的少年屡犯不改的罪行。可就是这样的法律,警察们要保护它!
东野圭吾借这一个案例,把社会中的某些人们想当然的东西颠覆了。这已不只是满足于读者逻辑推理的侦探小说,它的立意显然更在于对社会弊病的揭露。
比如以忙着养家糊口为借口而把孩子的教育推给孩子母亲,平时疏于交流一旦出了问题就一味责骂的父亲,即使明知自家孩子犯错(罪)还想方设法极力地包庇甚至把责任推向别人的父母。比如打着重现事实真相的旗号不尊重当事人隐私甚至按着脚本来的媒体。
此外,还有诚这个人物身上明显的怯懦。在这个人物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悲剧的色彩。窃以为,若将这部小说加以改编,男主完全可以是诚。因为这个人物身上,有太人性的东西了——懦弱,自以为是的想当然,自私……
所以,是因为矛盾所以彷徨?还是因为怯懦所以彷徨?还是,有我还未意识到的正确答案?
2017.06.10
另:虽是同样的复仇框架之下的推理故事,但东野圭吾的手法和土屋隆夫的《傀儡死之夜》还是很不同的。应当与两人所追求的创作理念不同有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彷徨之刃》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