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下)》读后感1000字
未读三国之前,每个人脑海里都有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虽不曾读,却有耳闻,比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青梅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顾茅庐隆中对,白帝托孤,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与司马懿斗智斗勇,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听说过是一回事,自己读是另一回事。自己本对军事战争题材的小说并不感兴趣,只是觉得毕竟是四大名著,肯定有好的道理,读了才知道好不好,哪里好。
三国演义,从书名表意来看便是以三国为历史背景,讲述义的故事。何为义?忠君爱国,守诺重信,毫不动摇践行自己坚守的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字当头万死不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大概是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的吧。放在封建集权的背景下,要求忠君爱国,君臣父子守忠尽义,放在现在的背景下,何为国?何为君?义的含义多少有点服务于集权的封建统治,唯天子马首是瞻,即使这个天子昏庸无道,一言便定人生死。不过义除了忠诚之外还表现在理性选择,不愿苟且偷生以命相搏是义,知耻后勇忍辱负重也是义。书中对舍生取义的人物多有赞颂,而公认的英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义的影子。
在义这点上,个人觉得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便是关羽和诸葛亮。关羽神话般完美诠释了英雄和义,自桃园三结义始便忠心为刘备,出生入死万死不辞,英雄气概义薄云天,身在曹营心在汉,金银美色功名利禄皆不得诱,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都只为刘备,千千万万遍。诸葛亮的义同样凸显在忠上,只身赴吴舌战群儒,联合孙权大战曹操,千方百计为刘备大业奔走思虑,刘备白帝托孤后则为其子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至死方休。后世传诵义的人物范本不外乎如此。
三国演义有尊刘贬曹的个人感情色彩,写诸葛亮更是大胆夸张神化严重,所以还是要以读小说的心态来看,而不能以读史的真实感去看。作者罗贯中的造诣确实很高,以恢宏的历史背景做根基,知其人知其生平知其死便创造出精彩的人生过程,出场人物数不胜数,而各路文臣武将形象依然栩栩如生,特色鲜明。如果觉得看着艰难的话想想作者如何呕心沥血写作的话就不觉艰难了。
个人觉得三国演义最精彩的部分有两处,一处是诸葛亮和周瑜赤壁之战前后的故事,另一处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司马懿对阵的故事。读诸葛亮舌战群儒三气周公瑾时完全不忍放手,熬夜读,睡不着还想读;而诸葛亮无司马懿斗智斗勇也是捏了一把汗,真心精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遗憾也是故事的完美。
感慨还有太多,个人有机会还会再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三国演义(下)》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