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精装版)》读后感700字
马援素有烈士之志,大家都熟悉的成语“马革裹尸”,就是他的典故,他的原话:“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他就想死在战场上,不想死在家里床上。
出征平苗叛的时候,他已经老了,六十二岁了,对死亡无所谓了,而这是最后一次为国家建立奇功的机会。水路之险,他如何不知?打了一辈子仗,当然一清二楚。但仗已经打了两年,换了三拨将领,陆路无非是方便撤退,利于自保,并非利于得胜。
这是我最后一仗了,再不建功,就没机会了,马援决定赌上一条老命。
而年轻人怎么愿意跟老家伙赌命呢?
汉军被困在河谷之中,进退不得,瘟疫横行,每天都一批一批死去。耿舒焦虑万分。人微言轻,皇上也不听他的。没办法,给他哥哥耿弇写信,述说情况,说你去跟皇上说。
耿弇感觉事态严重,即刻上奏皇上。耿弇的话分量不一样,加之军情确实紧急。刘秀派梁松去责问马援,并代理监军事务。梁松到时,马援已经死了。
这一仗的最后结局,不是打赢的。还是用计诱降,苗人自己杀了首领来降,叛乱平定。
马援赌命,赌得一个“马革裹尸”的千古美名,但被他所误,马革裹尸的,还有千千万万的汉军将士。对他决策的心理分析,或许是我的臆断。但是——
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这种需求,可能是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可能是个人抱负,可能是某种情绪,可能是某种焦虑,某种心结,某种心理阴影,都有可能。一定要从他个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决策。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则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无我,是客观的基础,决策的保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精装版)》读后感_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