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读后感_1200字

《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读后感1200字

看这本书是因为奇葩说“要不要喝忘情水”这一集提到战后创伤的延伸阅读。想起之前看过关于FBI白皮书中提及的“虐待”几率,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却不可避免的每天重复发生着骇人的虐待事件,内心深感焦灼与沉重,因而不敢过于沉迷去读,怕让自己害怕。

即便是跳读,本书中那些战争中的幸存者,被虐的幸存者特别是女人和儿童的记叙,被无法愈合的伤痛一次又一次攻击却无法回避的痛苦仍然令读者感到惊悚。生活在如此安稳的当下,不是天赐福,那是什么呢。有时候我会烦恼与自己的高敏感度,切身的参与感投入到美好的电影和音乐里,那的确是一种幸福感;甚至是一段简单文字所带来的清流般的妙曼,那种微妙的幸福感被一次次激活,每次都会甜腻腻的笑开怀。然而切身的参与感投入到可怕的情境里,只想逃,逃出生天,远离,头也不回。的确是这样,不喜欢被可怕和惊悚包围的感受,那是噩梦发不停的征兆;所幸拥有一种斩立断的气魄,不至于洋相頻出。

说说精神科疾病这个概念。在中国,要国人承认自己心理有病,这比杀了他还难受吧。但我观察到我们的父辈们,他们从他们那个年代所感知和接触到的所有社会现象,套用在当今社会中,任一格格不入都能轻易地被父辈们认为是错误的,是不可接受的。这种仇视变化的态度如此根深蒂固很是出乎意料。有时候他们所执着的偏见非常扭曲,加诸本身性格中的易疑特质,他们很难相信其他人,也很难获取自身的安全感。一旦他们不肯接受精神上的问题,治疗师又如何贯穿实践,无患无医,不断层才怪吧。一句很常听到的“你有病吧”总会让被骂者异常愤怒,这跟骂他们的爸妈一样严重。而在广东话里的“你有病啊”似乎跟“你去死啦”一样平常,我猜测可能是香港人普通能够接受精神病方面的概念,从而比较从容或者说不那么介意。

以下是摘自一名书友对本书内容的概括,写得具体到位。

范博士在书中提到的PTSD的几个疗法。一是EMDR眼动脱敏及再加工疗法,在半催眠的状态下既能“重温”创伤又能同时将新的生活经验加入其中“稀释”创伤;二是艺术疗法,包括音乐、舞蹈及武术等,能让人深深的“陶醉”在伤痛之中,二次经历本身具有强烈的接纳作用,就像伤心了就去旅行得到适当疗愈一样;三是瑜伽疗法,与冥想具有类似的功用,通过呼吸练习、肢体伸展练习使人安静下来获得专注力,从而得以从顽固的创伤思维中脱离回归到身体层面进行思考和处理;第四是IFS家庭排列系统疗法,精神创伤主要来源于家庭,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正反两种角色的切换,加上身体语言的融合,使得患者能对创伤有一个全面系统化结构的认知,并使内心那个受伤了的“长不大的小孩”得到抚慰。最后一个是神经反馈治疗,这一方法没有前边四种那么好懂,科学性比较强也相对更加专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看看。

最后摘抄一段我很喜欢的来自Elvin Semrad: 这一明智的阅读“节食”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都成了饥饿的阅读者和多产的创作者。Semrad老师不希望课本里那些言之凿凿的精神科诊断标准掩盖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