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800字
读完《南渡北归》的第三本《伤离别》,看着书中的大师一个个老去,有善终的,有随时代大潮慢慢隐去的,真应了那句话,“大师以后再无大师”。
我始终认为,搞学术不应和政治相挂钩,虽然学术也是政治的产物。历史也是政治的一部分,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历史,败者只有被历史慢慢遗忘,或者主动权已经不在他们手中,如果有客观公正的历史书写者,或许发生的事情还能让后人慢慢评判,如果他们只是歌颂成功者,那对历史也是一种亵渎。所以,对于历史的编撰,需要独立的精神。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现代的大学,真的少了很多以前大师们的硬气。虽然各个高校的楼盖的越来越高,面积也越来越大,却再也没有陈寅恪、王国维之类的国学大师,也没有鲁迅、闻一多这样敢于直面社会黑暗的斗士。对于知识分子,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后退,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你研究的东西还有什么样意义,像郭沫若一样溜须拍马迎合上层?还是像金岳霖一样,经过层层“洗澡”,在思想上获得大的重生,却在学术上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著作。
“凡一种文化,值次衰落之时,为此文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俞宏,则其受之苦痛亦俞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文人对于文化衰败之际,难道只能自杀聊以安慰?可是,看透世间苦难的他们,还能做什么呢?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对现在的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抗战中国破家亡的时候,大师们仍能南渡到长沙、昆明、李庄继续学习研究,使中华民族文化一直延续不曾中断,甚至还能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诺贝尔奖得主,还有华罗庚这样的数学奇才,更有各个海龟们毅然回国将自身学术研究发扬光大。对比现在的教育环境,却培养不出几个诺贝尔奖得主。
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大师为何培养不出来,原因值得深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