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_1300字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1300字

这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但阅读时我却常生出踏在云端的虚幻,这并非是场景设置地不合理,也不是叙述的事情多奇异,只是即便隔了二十年后的今天,虹影的坦诚依然让人敬佩,以致让人怀疑—人真的可以把自己撕得那么透,展现在公众面前吗?这样做,并不是受公众的窥私欲挟持,企图博人眼球,而是超越群体,把目光转投到自我,由身体到心灵,对于整个成长历程还原的尝试。在庐隐,丁玲之后,在二十世纪90的私人化写作的浪潮之中,以自我经历为依托的这部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特殊的日记,为自己而写,却因直接而残酷的剖析,成为一个先锋。

评判一部小说好坏的标准应当是什么?是看他是否塑造了丰满的人物,还是看他是否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不可否认,这些都很重要,但一本足够好的小说,应该像任意门,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往不同的地方,引发更多的联想。而这本书就是这样,你可以联想到政治的残酷,人民的愚昧,甚至是阶级的固化……我不是像做阅读理解,过多揣测作者意图,而是联系个人体验,同样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当读者翻开书的那一刻,就和作者一起在写书了。

只就书名而言,《饥饿的女儿》,就有充裕的空间供人思考。首先来看饥饿,我把他理解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生理:“我”从出生以来便带着有关饥饿的胎记,甚至因饥饿而变成“戴罪之身”,即便“我”不如父辈那般,饱尝饥饿之苦,但也是五毛钱买个肉包子就能满足;一个是心理,这种饥饿感,一方面来自家庭,“我”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而家庭的气氛也不仅限于冷漠,而是诡异,“我”仿佛被秘密包裹与阻碍着,在茧中始终不得天日,逐渐成为一个敏感多思的少女。一方面是性,文中有一些少女身体变化的描述,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性描写,而它来源于“我”和历史老师那段难以定义的关系,“我”爱他吗,“我”是爱他渊博的学识和仿佛看透人世的目光,还是爱他身上“我”的影子,还是爱他满足了“我”对爱情的想象,所以才如献祭一般把自己献给了这位老师;老师爱“我”吗,他是出于对青涩身体的欲望还是真正爱情的召唤?我不知道。而书中从细微处体现出的老旧的性观念也值得一提——被人跟踪是因为自己做了不规之事;使用“骟鸡”这样的词汇便要被指责,对生殖器官使用“丑陋而无耻”的形容词……而二十年后的今天,境况却并没有多大改变——何时人们能直接地表达和谈论这个话题,而不是把它捂着掖着?让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成为暗瘤,简单举一例,林奕含一案中人们对于受害者不够坚强的指责,简直让人心寒。再说女儿一词,序中曾言, 女儿与母亲两个形象相互映照,是这本书开启情感之门的锁钥之所在。本书中女儿与母亲的关系是非典型的,母亲的形象同样也是跳出套路的,这位母亲一生有三个男人,“我”还是一个私生女,而在那沧桑的外表后,她忍受着尘世的残酷,经历着情欲和道德的波澜。逼得人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去评判她,只留几声感叹。

关上书后,我唯一想做的就是,穿越回那个年代,抱一抱六六这个小姑娘,为她那些隐秘的少女心事与情绪,也为她的勇敢与坦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