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1200字
勒庞对群体大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是很不错。但毕竟每个人都在群体中、包括他。只要是人都逃不过。除非你清心寡欲吧…非人哉。所以他也难免跳出他所在的群体去客观看待所有事物、起码在女人、亚洲、小孩中他还是有群体思维(带有时代背景。)但对于教育、社会形态发展、犯罪(法不责众)等方面的思考却是有许多先见之明。
由此可看出、无论何时何地保持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稍有不慎我们也会沦为乌合之众、但多思考多理性、我们也许会成为其中的英雄主义的一员这也未免不可?理性和感性的相争下、必然是感性取胜的、我们只能保持相对高度的理性去看待事物、这是基因和生物构造带给我们不可逆的世界。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有羁绊、这样的我们是无法完全脱离群体特征的。不在这个群体中、也会在历史长河上或是某些利益上、或是一些认知上;沦为另一个群体中。
但我并不十分认同沦为群体中就必然会智力低下、但无法否认沦为群体中的一员时、我们不爱思考、爱结论、爱总结。并不喜于导致这一串事件的原因分析。‘就像最近网上的滴滴司机杀人案、大部分的人只求他判处死刑、却对于分析他为何会有此种行为表示不满。’
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生理性的“懒”导致、也就是所谓的意志力不足。这与学识高低无关、与经济地位无关。因为个人的精力有限、认知有限。往往只能在某一行业、某种事物上有所研究、有所收获。并不可能博学渗透到各行各业各种现象当中、固然这个时候我们会偏向去相信权威。因为他们能代表着某行业或某事物的(名望)。这是无法避免、因为这是我们的认知盲区。不理解不清楚自然就会轻信、被暗示。就算其中有些人去提出疑惑并得到解惑、这也是因为他/她这个个体对于此事有普遍的认识。对于完全陌生的群体来说、逃出自身的思维局限是很困难的。这是客观原因导致。就如蛙在井中、并非它不能获得天很广这样的知识、而是客观的原因(被困于井)导致它无法跳出认知圈。
总体来说从古代到现在、也许群体的特征并没有或多或少的改变、都是带有民族特色、宗教痕迹、基因遗传、社会形态、阶级利益……但还是感谢现在、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更多地认识到群体不一样的呼声、一方面来说它扩大了群体的盲从与智力低下易被暗示引导、和这种非理性的暴力传播;另一方面来说、它也让在群体中保持理性的人有一个渠道可以发声去解析、让与他一致的同类中得到一样的理性思考 ,让理性慢慢的在滋生蔓延。不再是那么孤独的个体。过于的孤独是很容易被影响判断的。只要是人就喜欢获得认同感…
保持绝对理性的孤独是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持续的、目前的我并办不到。我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一个乌合之众、一个被时代推着走的人、一个也许无法改变世界、仅能在群体中尽力让自己美好的一员。
2019.03.15 有感(胡言乱语、请勿参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乌合之众》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