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退步集》读后感_1600字

《退步集》读后感1600字

读《退步集》,感受最深的就是陈丹青老师和文人们那种家国天下的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国国画的历史,不仅仅是中国国画的历史,还是中国文化的历史。陈丹青老师常常一语就点清了很多我平时疑惑而不自知的事情,这是属于长者的智慧,是文化人的清醒。针砭时弊,句句入骨。
《骄傲与艰难》中的美院教师,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们,气节风骨跃与纸上,使得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够一窥其风采,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禁心向往之。巴金爷爷,美院的老先生们,各行各业励精图治的先辈们……那个时代有太多历经磨难仍然保持风骨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之前看过很多关于文革灾难性的事情的描述,在陈丹青老师的字里行间,我感觉看到了文革之后欣欣向荣满怀希望的一面,那是永远不会被打倒的中国的脊梁。
书中多次提到“文化断层”的概念,断层的仅仅是油画史吗?失去的经典和逝去的各行各业惊才绝艳的人才都再也回不来。
或许是因为有太多的人痛心和铭记,所以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文革是绕不开的记忆。在种种文学作品中,前辈们都或多或少的提到过这个话题。
看《城市》一节,陈丹青讲到城市建筑,内心沉重又沉痛。建筑是文化是历史,那么我们抛弃了自己的文化是否是否认了我们的历史。
西化。全民西化。全民在各方面在各种大决策和细微小事的西化。这是很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担忧。但是西化已经成为一种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的今天,在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要如何去改变,去重拾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若抛弃房屋的木制结构是因为人口的增长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多少古镇荡然无存,多少传统文化的消失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文明的构建文化底蕴的形成往往需要千百年,但是毁灭却只要一瞬间。想到林徽因和梁思成终身都在为古建筑奔走,如今想想,这是多么有远见的壮举。时代就是这样,看得往前看得更远的人一身孤勇舍生忘死,但更多的人还在懵懂前行。等到我们意识到失去了什么的时候,已经悔之晚矣。
——
不得不提一下郑若麟先生的演讲——如何抵御西方的精神殖民?
从商品的外文品牌、房产爱取洋名,到出国、移民、远嫁,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视线都放在了西方?一个民族从精神上被征服大致有三个特征:
1. 在精神上把征服者视为主人,例如我们电影、文学的评价取向趋于西方。
2. 自觉地接收精神征服者对我们的权利。
3. 根据征服者的意愿来改变我们的一切。
而西方在精神上殖民中国有三大法宝:
1. 用新闻报道来解释或虚构我们生活的现实。
边芹:“世界上只有自然发生的事件,但是没有自然去形成的一个新闻报道。”
2. 用广告来构筑你的理想。
3. 用电影来影响你的价值观。
如何抵御精神殖民?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民族自尊为特征的自我意识,重构我们的审美权、道义权、历史解释权。
——
二胡,唢呐,横萧竖笛,外国人真的能懂我们的民族音乐吗?江南的吴依软语,京剧的字正腔圆,他们又能体会多少?东方和西方,本就是不同的两个文化体系。我们的军事强大了,经济强大了,精神是否也应该强大起来?不是我们去迁就西方的价值观审美观,而且西方来迁就我们。
如今的我们还剩下什么?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我们只能见于书本,见于影像文化之中,其实已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了。何为底蕴?记得有人质疑我们中小学为何要学古诗词,有人说,是为了我们的孩子看到美景的时候,不是只能拍照,还能吟诵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诗词。
文革也好,历史也好,都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遗憾或者痛心,我们都应该往前看。从儿童时期的启蒙,少年时的认知,青年的满腔热血,更重要的是让未来的历史的缔造者们,不再重复过去的遗憾。前行者为后来者铺路,年长者引导晚辈前行。
知识分子至少得能在大众里不迷失,“和而不同,群而不党”。与诸君共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退步集》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