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读后感_1500字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读后感1500字

读《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笔记
任何一本书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好比一顿美食、一碗鸡汤,食完之后让人回味无穷,口中留有余香。
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做很多深入思考, 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去思考关于中国到底是什么?如何区分中国?我们从哪里演变而来?读完之后,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历史叙事书,从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一个中国国土疆域的一个变更和演化。书中说-“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将“中国”看作是一个复杂体系的共同体。这一个共同体的涵盖面,在时代上,我们从新石器时代的情况开始讨论,最后结束于皇朝体制的终结,也就是1911年满清覆亡,中国建立新的体制。在时间轴上看,我们考虑的长度约有一万年以上;在空间层面上整体而言,中国共同体经常覆盖的地区,乃是亚洲大陆的东半边—蒙古高原为北线,邻近帕米尔高原的青康藏高山地区作为西线,东边和南面都是直抵太平洋岸边。这片广大的地区,绝大部分是温带,只在北面有一些部分已经进入寒带,南边也有一些部分已是热带。地区之内有个大弧形,从东北围绕到西南,这一个高山地带内,因为高度不同,又有高山气候的差别,海拔较高地带寒冷,海拔低下地带温暖,构成小地区内的气候差别。这一条件,当然都影响到生态的环境和物产的性质,也直接、间接决定了当地资源的性质。因此,这个共同体的确说得上是内部结构非常复杂的体系。这也就是不好界定的地方:近代以来,“中国”已经成为“自我矛盾的名称”,中国”是一个传统帝国,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还是文化?它的历史是同一共同体的连续,还是各种不同族群的融汇?为了解答“华夏/中国”给历史学家出的这个难题,为了梳理这个“自我矛盾的名称”以及背后错综的历史,重新追溯上下几千年,取不同维度对“中国”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论证。首先,许先生强调“华夏/中国”是一个复杂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犹如“飞鸟无影”“轮不辗地”,不可能是定格的,这就说明,他并不从现存中国来逆向追溯“中国”的合法性,而是从曲折变迁中回顾“中国”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其历史合理性的;其次,在“中国”的历史形成过程中,作者指出,数千年血脉杂糅、族群相融、文化交错而形成的共同体,其认同基础不一定是国界(国界会变动),不一定是族群(族群是生物学判断),甚至也不一定是语言或文化(语言文化也在变),这说明本书不是从政治角度证成“中国”,而是从历史角度理解“华夏”的;第三,有关这一著作的意图,许先生自己说,这部书是对“华夏/中国”历史形成的“自我审察”,他还说,“中国人能如此自我审察,对世界是有益处的”。为什么?因为“中国也因为对自己的了解,不至于产生大国沙文主义,也会因此消灭四周邻居的敌意”。因此可以看出,这部著作也不是为了借助历史引出民族主义的盲目情感,而是通过历史认识达成世界主义的理性观念。
我觉得以下这段话能回答什么是一个“国家”这个问题,同时也能适用我们“中国”这个词的演变过程:一个群体居住的领土,一份共同回忆的遗产,一座可供共同分享的象征和形象的宝库,一些相似的风俗,是怎样经由共同的教育,逐渐形成的一个国家的文化。所以我们中国这个国家就是这样,追本溯源,一脉相承。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至今。
2019.04.20于天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