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雪人》读后感_1700字

《雪人》读后感1700字

【微剧透书评慎入】——看过的自然懂,没看过的更疑惑

初雪即将降临,届时他将再现。冰雪融化之时,他将带走另一人。你应自问:“谁堆了雪人?谁会堆雪人?谁生下了睦里?因为雪人并不知道。”

只能说作者营造的的氛围太成功,前半部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天,剩下一半实在觉得气氛太诡秘,宁愿熬夜跟着作者揪出真凶才睡的踏实,于是通宵看到了早上五点。

文中案件牵扯多起失踪迷案,人物关系交错复杂,多年前的案子和如今案子双线并行最终汇合。

有人说作者的写的比东野推理好太多,我觉的只各有千秋吧。

东野擅长人性的刻画和挖掘,语言风格简练直白,结局总是意想不到却能让人深深的体会到人性的复杂。

而《雪人》的作者恰恰相反,非常擅长氛围营造、刻画细节和伏笔设悬。

关于氛围营造

关键词可以提炼为黑夜、恐惧、未知。几乎是3D可感,视觉听觉听嗅觉全方位感知。

视觉——这时月光从云朵后方透了出来,尤纳斯看见雪人的一排黑色牙齿和眼睛,不由自主倒抽一口凉气,后退两步。那对卵石眼在月光下闪烁光芒,却不是看着屋子,而是往上看,看着这里。
听觉——他似乎听见走廊外传来细微的窸窣声,仿佛隐形的傀儡操纵线正在增加、变长,偷偷摸了进来,吞噬黑暗,形成闪烁的微弱光线,颤抖着,摇晃着。
嗅觉——“你挑错地方了,你站的地方背对海面,而且离开这里的每一条路都有警车守住,没有人逃得了。”
那人嗅了嗅空气的气味:“拉夫妥,你有没有闻到?”
“闻到什么?”
“恐惧。肾上腺素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不过这你应该知道,我敢说你在你殴打的那些囚犯身上,一定也闻过这种味道。”

关于刻画细节。

或者应该说是丰富细腻的人物内心。

哈利回到办公室,拿了夹克,缓缓走下楼梯,走出警署大门,踏上格兰斯莱达街。空中疏疏落落飘着雪花,艾克柏山闪着点点亮光,一声警笛冲天响起,随即又如同遥远的鲸鱼歌声般消逝。两名巴基斯坦人在附近的商店前温和地争辩,一名步履蹒跚的醉鬼在格兰斯莱达广场高唱水手之歌。哈利感觉得到惯于在夜间活动的野兽正在嗅闻空气,以判断出来活动是否安全。天哪,他爱极了这座城市。
第一杯酒麻木了所有感官,他无法呼吸,也无法思索注射卡纳卓赛到体内会是什么感觉。第二杯酒几乎让他的胃翻了过来。但他的身体克服了第一波冲击,知道它吸收到长久以来一直渴求的东西,现在身体正以幸福的低语作为响应,热流冲刷着他全身,犹如抚慰灵魂的乐音。

对于哈利的描写更能看到这位性格刚韧的警察会愉悦的享受生活,也会疼苦到不能自己。

关于伏笔设悬

你追到的凶手在某个章节的细节就已经开始显山露水,然而通常这些细节知道最后你才发现哦,原来那样才这样。

我们人类是这样想的啊!人类社会其实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维持一夫一妻,而且从来不曾如此。最近瑞典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儿童其实并非他们认定的父亲所生。百分之二十啊! 也就是每五个儿童就有一个活在谎言中!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持生物多样性。”
麦努斯看着热水流过双手,流进水槽,消失不见。不对,没有东西会消失,只是去了别的地方。
快速上铐的目的,是运用熟练手法将手铐铐上嫌犯,使弹簧铐环圈住嫌犯手腕,并在另一端迅速扣上。只要力道和准头拿捏得恰到好处,一个动作就可以将自己和嫌犯铐在一起,让嫌犯完全来不及反应。

你在每一章看到的每个人物的微不足道的日常习惯,偶尔零星的内心感受,甚至一些人物关系都成为作者给案件发展留下的重要伏笔。

整篇小说作者步步为营,让主角的一次次锁定目标,得到新的证据重走推翻自己,最后在某个时间点下得到偶然的灵光——终于拾得最重要的案件拼图,顺理成章的将所有案件碎片拼凑完整,锁定真凶。最后捉拿真凶的紧张激烈的动作篇幅也丝毫不输好莱坞电影剧本,可谓精彩至极!

最后来一点小说里的鸡汤——

“可是你是怎么办到的?怎么样才能不被第一击给打倒?”
“学拳击手那样,跟着对手的攻击摆动,不要反抗。如果工作上发生的事冲击到你,你就让自己受冲击,反正你也不可能长期都把可能冲击到你的事挡在外面。一点一点地承受,然后像水坝泄洪一样释放它,不要把它憋在心里,不然水坝会出现裂痕。”
“我想说的重点是:就算你在现实生活中释放冲击,你也必须去感觉它对你造成的影响,感觉它是不是在摧毁你。”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雪人》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