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读后感1500字
通常,看完一本书我会立即写书评和感受,若迟迟没有动笔,要么是毫无共鸣,要么是感受颇多需要一点时间和思绪来整理沉淀,这本书属于后者。
非洲,一个地理上并不很远(毕竟刚去过欧洲),感情上却遥不可及的地方,但人很容易被未知的渴望吸引。所以很庆幸作者能先行代替我们绝大多数人深入这片土地,去感受当地的历史人文,去亲临那里的自然生灵。作者告诉我们她去非洲的理由,以上是我翻开本书的原因。
越是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联的人事,越是会为它带来的突如其来的共鸣和联想而惊叹:
作者代“露西”向我们转达:她欢迎你回家。看电影《超体》得知,考古学家把目前发现的一具最早古人类化石命名为“露西”,而本书告诉我们她来自330万年前的埃塞尔比亚。
索委托让我想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美国的独立战争。它是南非国大党的延安、它的历史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产物。但历经反抗、战火和困苦的中美已经走上了翻天覆地地腾飞道路,而索委托的人民还在这片厚重却贫瘠的土地中摸索。
南非先民纪念馆是后起殖民者英国人同早先殖民者荷兰人的后裔布尔人之间在资源和霸权上的博弈,却盖过了真正的黑人先民的声音。纪念馆中有一具空棺,由建馆着布尔人纪念在英布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和世界各地的纪念场馆一样,建筑本无特殊意义,历史在建造者的诠释中。
斯泰克方丹岩洞狭窄的通道、宝贵的天光让我想起曾到过的洞穴景点中流光溢彩的灯光和雕琢,一个残破一个精美、一个坚毅一个取巧,那个亘古的洞穴提醒人们集体对生存的重要性、以及如今我们已失去对天光的敬畏和节制。
长颈鹿紫色舌头舔过的掌心,留下眷恋久久萦绕;小海豹湿漉漉的身体温顺地被抱在怀中,半仰着头,眼神清澈明净通透专注。非洲的动物是自由的,他们也许可以适应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但也面临着一些来自人类的毁灭性地捕杀和星星之火般的善举。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猫,虽然她热情地舔你可能觉得你没她干净需要梳理、她水灵灵的眼镜望着你多半是找你讨吃的,但这种来自另一类生灵的互动会让人柔软、让人心安、让人放弃懒散想努力为除自己以外的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非洲之傲”令我联想到了阿加莎小说中的东方快车,没想到在非洲真的有这样一趟列车,从非洲北部蜿蜒曲折开往非洲中部,历时14天,火车外观为蒸汽动力绿皮车,内部装潢为维多利亚风格极尽奢华。对火车,我一直有一发自内心深处的喜爱,雪亮钢轨驶向无尽的远方,令人心之向往。我想应该是源于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乘火车去外婆家,中学起我就独自一人乘卧铺火车了。火车是一种很神奇的交通工具,它不像飞机那样将人与外界隔离地聚焦运输效率、不像汽车那样可让你灵活自如地随时停歇,火车将这些人、在这段时间、聚集在同一段空间中,跟随者铁轨你们日行千里却不曾离开这狭长的一隅之地。窗外的景色原野山川,瞬息万变;世间百态,鳞次栉比。而这一切发生在“非洲之傲”上,是何等的奢侈。这奢侈,不仅指这充满贵族气质的装潢和服务,更是因为以非洲广袤的草原为纸、以无数物种生灵为笔、以南半球星空为墨,置身于这样一幅画卷中感受清晨的露珠、沐浴夕阳的余辉,大自然是最宽广但也最珍贵的,岂不惬意奢侈?
非洲是人类的起源,但现如今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贫困和动乱中,而它的儿女早已在全球各地开枝散叶,大步向前。这和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很像,逢年过节在外拼搏一年的子女回到故乡,有人从城市回到农村,从平地回到山里,虽然这里并不富庶,但不能改变我们发自心底对家的爱,我们也无需强求家乡该有多大的变化,当我们阅历增长、变得成熟,就会更加宽容,让家乡以它的方式演变;我们也会更加从容,落叶归根、自然更迭,在代代轮回中进化繁衍、生生不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