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道德经》读后感_1300字

《道德经》读后感1300字

【老子在道德经中批判孔子仁义礼的现实社会问题思考】
摘要:当今社会,在改革开放的大变革中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建设成就世界瞩目。但是,社会实践中的传统道德文化体系,被经济利益的驱使而耗散,若不加以法制治理和约束调整,导致社会祸乱的发生就会随机性的显现。
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深厚,有必要回顾一下老子的道德经哲学批判观点,找到古典社会从有序到混沌的历史原因,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中华几干年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教育内容,是否有问题?封建帝国崩毀后的社会祸乱是其根由吗?
【老子的批判】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逻辑思维回归方法,是如何批判“仁、义、礼”的呢?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释义】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因此不失本性;贬抑本性的人不忽略修德,因此就失掉了本性。推崇本性的人无所作为且无所企图,贬抑本性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推崇行仁的人博施于人而无所企图,推崇行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推崇行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无人响应,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顺从。
所以,丧失了道,才讲求本性;丢失了本性,才讲求仁爱;失去了仁爱,才讲求正义;失去了正义,才讲求礼仪。礼仪是忠厚诚实的社会风气衰落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始。
【中和之道】道德的本真是中和,是法制与德治的中和之道!
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道”与“德”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 “道”是客观规律;“德”是人们将“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老子的观点,“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下德”却是“有以为”的“为之”,抱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凭着主观意志办事,是不完全合乎“道”的。
老子认为,有德者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仁、义、礼”,一切顺其自然;反之,无德者从来都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仁、义、礼”,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
【中和辨析】“仁”、“义”、“礼”三者都是施为者的表现,而且施为的程度逐层递增。老子反对这一切,所以他才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对于“礼”,老子最为鄙夷,认为它是“攮臂而扔之”,是人心不够忠厚的表现,是社会动乱的祸首。所以,老子主张摒弃“薄”和“华”,恢复“厚”和“实”。
老子对孔子的仁、义、礼的批判,文献记载就是这样,孔子见老子时是否讲过“智与信”的儒家思想概念不得而知,余不妄断。
中和之道倡导的是道、法、术、方、计,中道哉!法制与德治并举,通过科学技术设备,制定社会道德管理方案,有计划有目标的推进社会主义法制与德治的社会和谐发展。
--赵妙幢 真志子 中和之道札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道德经》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