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读后感900字
钟爱于大开大阖的时代篇章,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找不到自己,也看不清方向。
我甚至幻想:我们是否可以爬上一个制高点,从那里清楚的、置身事外一样地看到我们是什么,我们如何被安置在这个世界里?或者,我们是否也许可以找到某个固定的比较点,通过与它相比较来确定我们自己?
对我来讲,读书的原始冲动,总是来源于心里无尽的困惑:太多的问题没有答案,太多的答案不知从何而来。
这个时代的人,对“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考虑得太多,而对“我是谁”却一再回避。
大学时读了张柠的《想象的衰变——欠发达国家精神现象解析》,里面有一段论述很精彩:(市场经济社会)摆在中国作家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躲进书房里偷偷地写《红楼梦》,前提是要驱逐自己内心的“贾政”和“西门庆”。其实能写出《金瓶梅》也是不错的,但他们根本写不出,他们经常写得像“贾政”似的。
第二种选择,放弃写“伟大小说”的痴想,积极介入市民社会建设,拓宽话语空间和当代汉语表达的诸多可能性。这时候,他就只能首先是一位公民。尽管那些满怀天才梦的作家不甘如此,但无论如何,做人都是第一要务。伟大的社会、伟大的人民比“伟大的小说”要重要得多。
对作家而言,这两种选择都是很艰难的。市场经济大潮下,个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无边无际的,作家也不例外。更何况,网络如此发达,读者的注意力已经被海量信息瓜分殆尽,且自媒体人比比皆是,畅销书层出不穷……越是这样的环境,越考验作家的耐力和定力。
我相信,总会有作家愿意做一个落寞的人,和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用人性的真善美去涵养才情,浸泡文字,为人类的灵魂提供燃料,让其迸出火花。
不光是作家,艺术家也是如此。他们并非天生与奢华、荣耀为敌。而是因为他们明白,外在的荣耀并不能遮蔽内在的贫乏,短暂的辉煌掩盖不住灵魂的苍白。恰如歌德所言:
你是什么,到头来还是什么。
即使你穿上几尺高的靴子,
即使你戴的假发卷起千百层绉波
你是什么,永远还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