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人士联盟(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读后感1800字
看完了简单的概括点评一下此书|•ω•`)
我觉得这本书比较精炼,也很客观。作者结合自己阅读过的关于内向的书籍文章加上自己的见解,从生理角度,以基因 两套神经回路,两种递质,两个系统解释了内向外向的生理区别和本质差异 总结了内向者的特征,以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提出内向者的自我发展提升的建议。
看完后其实只能了解一个大概,如果有时间能看看作者书中推荐的书籍更好,这毕竟不是一本系统概述的书籍,做为一篇类似指南性的文章能收获什么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以下是我从内向者中划分出来的六大类型:1) 不善言辞2) 不喜交际3) 害羞腼腆4) 过于敏感5) 完美主义6) 伪装外向
内向者流向大脑的血液更多一些,血流路径长且复杂,并且在大脑前额叶有更多的血流分布。我们都知道,前额叶一般是掌管人的思考和计划的大脑区域,那里的神经组织倾向于抑制人的行动。外向者则在大脑中掌管知觉和情感的区域有较多的血液分布。
内向和外向的人,不仅血液的流动路径不同,而且每一路径也需要不同 的神经递质。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脑内化学物质,主司兴奋感和情欲的传递。吸烟、吸毒成瘾的感觉,抑郁症、帕金森症的病发,以及自古以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伟大神圣的爱情,都与多巴胺有关系。内向者和外向者都是需要多巴胺的,但是两者的需求程度以及对多巴胺的敏感度不同。外向者越想精力充沛,他就越需要更多的多巴胺;而他只有越活跃,接触越多的刺激,获得更多的肾上腺素,才能激发更多的多巴胺,因此也就更能体验到快乐的感觉和精力充沛的感觉。内向的人则不同于此。性格内向的人在他们较占优势的神经传导通路上使用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因为他们在安静的活动中也有足够的多巴胺,所以他们在生活中不需要太多的吵闹声和外界刺激,他们能够从乙酰胆碱中体验到另一种不同的美妙感觉。当内向者安静思考的时候,乙酰胆碱的释放会带给他们强烈而美妙的快感。这正是一些内向者从独自钻研或沉思当中获得巨大满足的原因。而对外向者来说,这点满足是微不足道的。
一个安静内敛的灵魂或许真的不见容于这个嘈杂荒谬的世界。
每个看似乖戾的人,背后或许都有一套自成一统的价值观体系,有的时候,这些观念甚至是流俗之人无法企及的,之所以无法了解他们,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接触,是因为在接触之前就早已有了成见。
内向者的一些外在表现和行为特征,容易引发类似“光环效应”式的误解,只不过我们运气没那么好,多是一些负面的光环。不爱交际,被误以为不合群;不苟言笑,被误以为心机重;公众场合容易害羞,不敢直视他人眼睛,被误以为胆小怕事,没有主心骨;说话少,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不够丰富,被误以为木讷迟钝……所谓的内向外向仅仅是因为基因上生理上的差异,因此作为两种性格,它们并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竞争激烈的时刻下,拥有不错的临场发挥能力的外向者一般被认为拥有更佳的交际手段,更好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所谓的内向外向仅仅是因为生理上的差别本质上并没有好坏之分,然而在这个浮躁追求成功的世界和社会(尽管没人能够明确成功到底是什么)外向者因为在紧张竞争中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在紧张环境下更好的生存下来,因而被看做拥有更好的成功素质和能力,往往也是交际的能手。在这种情况下,内向者变得格外失败和弱势,社会主流也对内向充满片面消极的评价。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超脱,喜欢思考,享受思想的乐趣,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生命人性等等的究极问题,因此和朋友聊天总是受到嘲笑这就很难受。(是的,大部分人都只是看着自己眼前的利益和成就关注自己的生活,而我们也不得不正视着生活生存的问题。我们都在互相妥协,但我希望内向能得到理性的理解和尊重,这不是一个糟糕的性格)
我常常羡慕外向者能够在众人面前谈吐自如,交际到那么多朋友,而自己上台就紧张发抖,朋友交的也多,但关系特铁的也就那几个一起安安静静聊聊书籍理想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诚不欺我也。)或许真的是两个世界的人,和外向者待在一块并不舒服,虽然羡慕他们的能力,但还是觉得他们有很多缺点,如不懂礼而且粗俗肤浅,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不顾大局盲目的跟风,作着不理智的行为。
尽管不是很同意作者文中所写的将人分成上中下三等的分法,但看到对上的描述,我很庆幸在大一学习生活期间能够有所进步发展,在向着上的这种生活态度转变,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希望曾经孤独,学习,思考的种种积蓄能够化成成长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内向人士联盟(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