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1600字
今天读了第十二本东野的小说——《从前我死去的家》,情节确实挺恐怖的。虽然没有鬼,但气氛比较阴森,尤其是对我这种没怎么看过恐怖小说的人来说,屏息静气地一口气看完,生怕天黑下来(下午三点多开始看的,看完已经六点半过了,天色将暗)。
(涉及剧透哦,建议大家先去看书。)
大致情节是:前女友沙也加在某一天,央求“我”陪她一起去探寻过世父亲留下的一个老屋的秘密。通过钥匙和地图,两人找到了偏僻的老屋,发现房子只能从后门进。进去后,先是发现有一间屋已被封上,然后,查看了屋内的物品。一切似乎都在显示,这里的人曾在二十三年前某一天的十一点十分,突然消失。后来,从日记和信件中,两人渐渐还原出这家人的情形。原来这家的主人御厨启一郎有个儿子御厨雅和,父亲希望雅和能像他一样成为法官,但儿子很不争气。后来,儿子结婚,生了孙子佑介,于是爷爷将希望转移到佑介身上。一次,做教师的雅和因为赌博,被学校开除,启一郎将雅和赶出家。再后来,佑介母亲去世,儿子又再婚,有了孙女久美,佑介觉得久美很可爱。不久,爷爷去世,雅和终于可以回到家中。由于经常被爷爷灌输父亲的种种不好,佑介很厌恶父亲,加之吊儿郎当的雅和经常虐待佑介,且玷污久美,终于,佑介决定烧死雅和。那天,祖母带着久美去了动物园,佑介捧着煤油灯去烧熟睡的雅和,却不料连自己和佣人的孩子沙也加也一起烧死了。因此,现在的沙也加其实是久美,当时因为哥哥的死伤心过度而失去了记忆,于是被佣人夫妇收养,并被唤作“沙也加”。而这屋子,正是真正沙也加的父亲因感恩于御厨家的祖母,为纪念这一切所还原的一座“坟墓”!
小说所反映的,是父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童年经历对人成年后的影响。由于启一郎经常向年幼的佑介灌输雅和的不是,造成了佑介在第一印象里对父亲雅和的厌恶与仇恨。反过来想一想,我真想质问启一郎:雅和的不成器,难道和做父亲的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难道你就没有任何责任吗?这让我又想起了《无声告白》那本书。生活中,像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他们乐此不疲地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父亲是法官,便想让儿子也当法官,当了老师就是“没出息”。于是,无形中,孩子成了傀儡。当看到佑介很优秀,启一郎便放弃对儿子的期待,以孙为子,重赋期待。此时,我很想问,人的个性、自主性在哪里?子孙的人生路,终究会有父母替代不了、操控不了的一部分,若没了自主意识和自我操控能力,又该如何走下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无法掌控自己的玩偶,甚至会想自杀,想离家出走,可是,又能走到哪去呢?因此,极度权威、过分严厉而封闭的管教,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毁。
另外,东野先生也用了不少笔墨描绘了童年暴力下,人的成长。一边是御厨启一郎对雅和彻底死心后,把孙子佑介当儿子养育。雅和因此产生心理扭曲,在启一郎过世后,以虐待佑介的形式表现出来。佑介为逃避这种折磨,策划了一场同归于尽的火灾。另一边,久美童年时被雅和屡屡施暴,后来被佣人夫妇收养后,得到的爱难免夹杂着几分悲伤。同时,自己内心的孤僻和冷漠也拒绝着外界的爱,于是,当久美有了孩子,就无意识地时常打骂孩子。总之,没有被爱,也就不会爱。
可见,家庭影响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家庭和睦,沐浴着爱成长的人,往往自信而阳光;而家庭充满冷暴力,讽刺中成长的人,心中都是有伤的,会在性格中体现。若后来有别的感情弥补还好,若没能弥补,便会形成极不健康的心态。
在小说最后,“我”感慨道:“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从前的自己死去的家,只是他们不愿再见到自己静静躺在那里的尸体,所以假装没发现罢了。”关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我们会为一些现实所苦恼,那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也伴着岁月的风,渐行渐远。 如果大家还有不同的感悟,欢迎一起交流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