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中国》读后感1700字
中国快递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最近,花了几天的时间看完了朱晓军、杨丽萍编著的《快递中国》。看完之后,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也对中国快递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再只局限在平时的网购配送。
这本书记录了中国民营快递的发展史,中国民营快递的起步、发展壮大实属不易。这是一本故事性的书,有故事,有感情,有温度,不空洞,看了就停不下来。

中国快递比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是“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这四家快递公司均来自同一个县——浙江桐庐,还出自同一个乡——歌舞乡。
申通最初起名盛彤,后来其中的合伙人分道扬镳,创办了“天天快递”。而后创办人聂腾飞车祸身亡,他妻子和哥哥接管盛彤后改名“申通”,他弟弟与父母退出,创办了韵达。

起初的快递环境远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苦,创立资金都是乡里一家一户借凑来的。陆陆续续地有人离开,也有人进来。
他们靠一辆破旧自行车派送几十公里外的快件,或是借助第三方物流,亦或是背着快件搭乘火车、公交车往返来回,接件、分拣、送件。
人生地不熟,还要看着地图慢慢找,一不小心就迷了路。
当时的快递都是“黑快递”,没有合法身份,总是会遭到EMS等各方的打压,人们对这个行业的身份认可也是很低,快递员经常会遭人谩骂,被人看不起。
虽说现如今快递有了合法地位,环境相比创立之初也好了很多。可是网上还是经常会有快递小哥中暑晕倒甚至是死亡的消息。或是送货延迟遭谩骂、泼饭菜的事情时有发生。亦或是送货路上车祸身亡,如此种种。
快递也是一个行业,同样是人,怎么就被看不起了?并不是理所当然。

当快递发展的成熟遇上电子商务的起步,当“黑快递”的辛苦遇上邮政体制改革,快递大决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中国的“双十一”令世界大跌眼镜,就连“黑色星期五”和“网购星期一”都比不上它了。电子商务使快递在互联网时代的势头上更迅猛地发展。
中国快递成就了一代人,也改变了一代人,时代的发展大抵都是水到渠成的。
没有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就没有中国快递的今天。没有中国快递,电子商务也就无从发展。这些,都是相互的。

快递行业也要面对利益问题,做生意就是这样,凡是牵扯到利益的问题都会引发一些纠葛。
网店亏损无法营业,就扣件要挟,以钱换件。
员工穷困无法维生,就偷件逃跑,以件易钱。
南北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衡。对于欠发达区域,免费派送已不再可行,面单费用也维持不了生计。那就实施有偿派费,二级中转政策。却也是因此内讧不断,会议开了几天也无结果。
加盟改直营,从自己当家作主是老板变成高级的职业经理人,谁也不情愿,牵扯的是利益再分配的问题。
如此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人说,人性不过如此。可是细想,却也是人之常情。当企业逐渐发展,当规模效益显现,考虑的不止是几十人的问题,还有经营中的方方面面。

做快递也是学做人,也少不了和人打交道。
就像在农村超市建立快递收发根据点,让快递员每次去取送的时候都买点东西,而不是每个月给超市多少钱。
也许会有人说,不都是一样吗,让他赚些钱,何必这么麻烦,一次性给不更省事?
还是不一样的,直接给,就成生意了。帮买点东西呢,还有些感情,一来二去彼此也熟络了。
感情和金钱交易的事情,是两码事。
还有“亲情1+1”,和员工合力年前给父母发红包。有人说,全网员工数以万计,一年分派出去的就有很多钱,是不是该慎重。
可是,有些账哪是金钱能算清的呢。父母开心了,员工更卖命了,是亏是盈,谁又说的清?

其实,要说历史文化渊源的话,倒有一个古老的行当和民办快递较为贴近,即镖局。
官办驿站,民办镖行。镖局有六种业务——信镖、票镖、银镖、粮镖、物镖和人身镖。
驿站通常被认为是镖局的前身,不过驿站只为官府提供服务,普通老百姓是没有权利使用的。到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起来,老百姓只有依靠镖局,让他们把银子拉过去,再把货物运回来。
现今的快递,和镖局是类似的,除“人身镖”外基本都做。
写在最后 :
桐庐歌舞乡,
中国梦飞翔。
“纵有疾风起,
人生不言弃。”
后两句引自保罗·瓦勒里
——2017.07.17
写于公众号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快递中国》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