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老子的智慧(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1700字

《老子的智慧(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700字

“不敢为天下先”的智慧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俭两宝,普遍人都能认可,只是作为第三宝的“不敢为天下先”,常被人斥之为不思进取、明哲保身,与现在提倡的锐意进取的精神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之前,我也一样对老子是误解的,对道家的“无为”思想,更是误读为“无作为”。通过对《老子的智慧》(林语堂著)的认真阅读和理解,才真正明白:老子推崇的“不敢为天下先”,实质是一种谦下守雌的态度,“夫唯不争,故无尤。”是想达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效果。圣人把自身的事放在脑后,但是他的收获却会远远超出他的本意,反而更能成就他的伟大。“不敢为天下先”体现的是一种胸怀,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不敢为天下先”,要有“上善若水”的品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一个人的真正魅力,是具有水的特性和美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既大度包容、谦而不争,又有积蓄力量、奔流到海的追求。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安徽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作来往通道。吴家建房想占用这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县官考虑两家都是显贵望族,不敢决断。张家人写信告诉张英,张英回信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建房时也主动让出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名叫“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也被传为美谈。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生于春秋乱世,深知战争的危害,“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所以,他告诫人们“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他反对战争,但也支持正义战争,他要求人们了解“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林语堂曾说,如果世上的领导者看过老子的战争论、用兵论、和平论、不战论就好了;如果希特勒在猛扑之前有一些老子“持而盘之,不如其己”的智慧,人类就不会空洒那么多的鲜血。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霸权,反对以大欺小和以强凌弱。“以百姓心为心”, 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的心态,不断超越自己,并对人类和平和发展作出贡献,而不是为了压倒别人。
“不敢为天下先”,要懂得“功成而弗居”。《道德经》五千言的结语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表明了圣人的至公无私。圣人在功名利禄面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所以能成就大业、得到人民的拥戴。
汉代大将军冯异,可谓深得其中奥秘。冯异在每次征战结束后,从来不与诸将并坐论功,排写功劳簿,而是独自待在大树下闭目养神,久而久之,人们给他送了一个雅号:“大树将军”。平时他操练自己的军队与敌人交战时,将士必须冲在最前面,但“非交战受敌,常行诸营之后”,因而很受将士的拥戴。在军队调配之时,将士们都说:“愿属大树将军”。光武帝刘秀对这位将军也十分敬重,在做皇帝的时候,特意把站在后面的冯异拉到诸位公卿面前介绍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后来,冯异被分封为应侯、阳夏侯。冯异的成功正是来自他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林语堂曾写过一首诗来概括道家思想:愚者有智慧,缓者有雅致,钝者有机巧,隐者有益处。可见,“不敢为天下先”可以保持和谐和平衡,达到天长地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老子的智慧(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