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_1300字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300字

和奥威尔的《1984》比起来,这本书真是“润物细无声”,深刻至极的场景没有多少,冲突更是只有极少的几处,还全都发生在野蛮人到来之后。这个美丽的新世界里的设定太过完整,太过合乎逻辑,以至于让我在前期的阅读中都要不禁思考这个世界不完美在哪里,好像除了最显而易见的世界的标准化,伪自由等几个缺点之外一切都还算不差,物质丰富人人各司其职,看起来都很“和谐”但其实里面有个大坑。

赫胥黎同志全程都在描述这个新世界里种姓制度中高等级阿尔法人的生活场景,对其他等级的人类的生活方式描述的笔墨多是通过其他角色的视角侧面展现,或者仅仅几处简单地着笔,于是自然而然地我们只看到高等级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似乎是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好似除了思想上的统一和呆板,物质上的丰富性和身体上的完美甚至对死亡的控制都足以匹配世界的“美丽”之言,尤其是新世界里没有“家庭”,没有“父母”,没有“生育”概念,也自然地没有“伦理”概念,男性和女性可以随意互相满足生理需求,甚至政府不鼓励长期和同一个男性或者女性交往(最近对婚姻制度消亡的论调也很多,所以读到这也刚好有所共鸣,婚姻制度是不是符合人类情感需求的本质也确实有待思考,出轨率和离婚率的不断升高确实是现实),这样的“自由”世界似乎还有点令人向往。但这样的和平,维系其稳定的却是靠一种叫“嗦吗”的药物,让人忘记一切烦恼,一切痛苦的药物。

姑且不论这个世界的设定。“野蛮人”在小说里代表了“旧时代”的人类文明,他由文明世界里的人类用自然的方法“生出”,却又生活在古老自然的人类文明,他的独特性也正是他的矛盾性,列宁那则是新世界里文明的代表,列宁娜的美丽让野蛮人约翰如此地迷恋,但她的行为和思想又让他如此地痛恨,无法接受甚至用恶毒的言语骂她“娼妇”“婊子”,称他的上半身是天使下半身是魔鬼,在小说的结尾用鞭子当众抽打他心爱的列宁娜是他对自己内心痛苦和矛盾的表达,他把欲望当成魔鬼,当成堕落,也就绝对不可能和列宁娜在一起,更不可能和新世界的文明共生,野蛮人和列宁娜的矛盾冲突代表的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这本小说和1984里大洋国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真实地描绘了一个虚幻的貌似美丽的乌托邦,而不是像大洋国政府那样强迫人们装傻,是只在精神上装傻里实现的乌托邦,所以美丽新世界里的“美”是具象的,尤其在总管大人和野蛮人那段逻辑清晰的对话里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1984是对“假乌托邦”的讽刺,而新世界应该说,是对整个乌托邦世界的反对,这种反对体现在约翰最后的自杀里,体现在列宁娜和其他人毫无个性的一致性里,思想,行为,全都一致,抹杀所有人类的个性,这样的世界物质上的丰富和美丽,也只不过是浮在人类文明最表层上浅浅的一层,而人类真正的内核应该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独特性,恰好是被抹杀殆尽的以实现新世界所谓的“稳定”。

书里有很多有趣的值得思考的细节,比如否定上帝却塑造“福帝”等等,不再多说。最后用帕斯卡的话作结。“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有了思想,芦苇才是伟大的,强大的,否则就不过是一群脆弱生物的集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