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后感4500字
“我们何其无辜,
不过是期待爱情永久;
我们又何其愚蠢,
世间哪有什么永恒。”
- 译本
首先我应该是选了一个比较好的译本和出版社。凭着对封面装帧的这抹绛红色的偏执,我天真地相信它的内容应该也是沉着而冷静,庄重而细腻,表里如一。不负所望。没对比过其他译本,单从已被译者“咀嚼过的”文字中,我相信福楼拜笔下的法语文字一定如我读到的这般美,甚至更美。
读完整本小说,我们就会知道艾玛并不只是一个爱慕虚荣、淫荡无度、自甘堕落的坏女人,她是薛宝钗说的的那种女人。一百五十多年前, 福楼拜花了五年时间,在痛哭流涕、嚎啕大哭中把她写死了。只是对“包法利夫人在当时的时代中必须被写死”的这点好奇,我花了十余个小时终于把这本书读完。福楼拜说,。
她为什么必须服砒霜而死?有人从福楼拜人生经历去发掘,有人从包法利夫人的人物性格分析,有人厌恶她的爱慕虚荣物质又拜金,有人不解她竟傻乎乎为了爱情愿意抛家弃女,她的无所事事,她的出轨和谎言的编织也看似极为可耻。
- 疑惑
一开始,我也纳闷,她为什么不去努力?为什么只在抱怨和羡慕?为什么活在幻想中?为什么要把人生希望寄托于金钱、男人、爱情、婚姻之上?为什么不自己出去闯出一番天地?为什么不能活出自己?为什么不过好当下的生活?细想,这是典型现代思维代入无疑了。一看时间,立马释怀。那时女人的地位是何其低啊,惟有靠男人,只能靠男人。不过嫁人,大多数女人只是平凡无奇的过完一生,却不是斯通纳(小说《斯通纳》主人公)那样找到了毕生所爱的文学世界的象牙塔的平凡一生。于是,福楼拜作为同一个时代的男人是幸运的,幸运在于他是个男人,并找到文学和写作进行自己救赎成就自己。所以,才有英国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分析女人独立写作之艰难。小说最后,虚假至极的药剂师最后依然好好活着,甚至比之前活得更好。而包法利夫人在高利贷的圈套设计下必须得死!若她生做个男人,她也可以像她的两个情夫一样享尽风花雪夜,用还珠格格中尔康和晴格格的“我们一起看星星看雪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的恋爱模式,做一个穷书生,两个人“相见恨晚”,来让如她般渴望浪漫爱情的女人倾心,至少换取几段风流韵事也不无可能。也可以如其他男人般,管他使些坑蒙拐骗或是生些其他法子,总之不会穷的饿死,又不残疾,做点事金钱总归是有的,有头脑又有家产兴许挣一大笔金钱,也可以诱惑如她般渴望上流生活和奢靡之风的女人,反正自己经验多的是、女人有的是、一肚子情话绵绵也多的是。就像情夫给她写信那样,用一滴水伪装成不小心滴落纸上的眼泪,一面赞叹自己的智慧一面在另一个女人心中将心情晕染搅合稀巴烂。哪怕收获不了至高无上的爱情,也讨个女人组个家庭生个孩子过一生,日子总归差不到哪去,只要没有娶她这样的浪漫女人就行。谁不浪漫呢?但大家都见好就收,不饿死就是老天赏饭了,在物质满足这些后都烟消云散了。若是做个女人,只要不要有那么美的眼睛细细的腰肢纤细修长的身材,只要不要有颗水瓶座的细腻敏感的心,只要在琐碎的生活中做家务照顾孩子,只要没见过书里那么史诗级的旷世绝恋,只要不想七想八,只要别人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只要顺顺当当,多好啊!偏偏她是个女人,偏偏还是个漂亮的浪漫女人,偏偏还读了些闲书,偏偏还见识过上流生活,偏偏嫁给的男人老实巴交,偏偏不断有男人闯入她生活,偏偏该死!还偏偏生活在那个年代!
我们对包法利夫人这样的人物真的陌生吗?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英文名翻译过来就是我不是包法利夫人。在今天,在农村小县城长大,偏偏也见识过外面世界的人,看文艺片读文艺书信奉一切皆有可能渴望进入大城市渴望跨越阶层的青年男女,也是很多评论中出现的或自省的——千千万万个该被斥责的包法利夫人。是吗?他们真的有错吗?
- 小说人物的时代价值
有人说,今天,仍有千千万万个人活成包法利夫人。但不一定有人活成包法利。包法利这个人依我看,真是很可爱。他和福楼拜一定是真的爱包法利夫人的,他满足于她越来越动人,不怨她无所事事,一心想努力让她更快乐更幸福,哪怕死后,也尽力保留着她的物品和生活习惯。直到发现了那一箱毒药般的情书,那些抖落出的她不爱他的偷情的证据,那些回忆里掩藏的往事,终于在一个午后静静死去。留他们可怜又美丽的小女儿,只能衣不遮体,为奴做婢……
他说“这都是命的错”!咳!
不论男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包法利夫人的影子。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承认,这多半也是目前的我。杨绛先生早就说,你的痛苦来源于。艾玛读书不多,看不完一本就翻另一本,为了消遣教堂时间填补寂寞,读的也都是像堂吉诃德醉心的骑士小说,诸如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就如今天青年男女醉心的言情小说、网络文学、韩剧偶像剧、霸道总裁和玛丽苏体裁等等一切。美好的幻想太多,为了不切实际的梦想,她孤注一掷,她付出了一切换来的却不过是——人人从她这里拿到自己想要的,然而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了解她。
- 现实反思
我突然能明白我爸为什么苦口婆心劝我赶紧安定下来了。四十五岁的男人,普通农民,不一定能达到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但多少也阅览了些人世的起起落落。他许是怕我也如此般落了个下场。他对我说。他许是怕我看不到平淡无味的生活本质,怕我被别人美好愿景的假象冲昏了头脑。说到底,他更相信命运的力量,更相信读书无用论。
想想时间的力量真是可怕。他们长我们的几十年经历和他们不了解的现代社会未来的日子,时间是同一件东西,又分明如此不同。
可是他或许不知道的是:
世事无常,时光无情,我相信!我相信真正的乐观主义者一定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我不是一上来就去读书没有体验过生活的人。我是能从书中感悟生活获得几点共鸣的。我相信人生苦难重重且错综复杂。我相信众生皆苦。我相信人生不易。我相信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好人也许不得善终。我相信一个人从一处获得的必定会在另一处以另一种形式失去,所有的失去一定也是上天的赠予。我相信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曾亲历过几抹黑,我曾深陷泥潭沼泽,我还没见过彻彻底底的黑暗,但我曾见过太阳。我偶然中窥探到了人性的复杂,包括我自己。我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我相信平淡是真和苦中作乐。我相信平和心态和宁静内心的力量。我相信奋斗的力量、独处的力量、成长的力量、经历的力量和思考的力量。那么,一切就好。不过我与我周旋。
- 重谈我与阅读
小学时的我还爱看故事也认真读名著,可哪里能读懂?在百无聊赖的中学时光里我学同龄人,也是如此般埋藏在男欢女爱的言情小说中。语文课本中的佳作印我脑子里无非是因为考试。大学里,看到了光鲜亮丽的另一个世界,为了不被孤立而刻意融入别人,培养着自己不喜欢的兴趣爱好,浸泡在电视剧娱乐休闲吃喝玩乐中,大把荒废时光,终于成为不是自己的自己。,这话真好!
好在我活着回来了。拉我回来的正是阅读和文学艺术的世界,是知识的力量。我终于第一次认识定义了自己。思考了多半年自己的过去,在犹犹豫豫小心翼翼中,大四一年把自己三年欠下的图书馆时间填补回来。但是,一年哪里够用,那两年,我觉得我仍要花上若干个三四年去加倍奉还,或许也不够!我害怕选择的错误,有一段时间我轻信经验教训,害怕大人的一语成缄。
如今,虽然控制自己不要过度考虑这些,将更多时间花费在努力、坚持、自律和执行之上。当然,做到依旧很难。
- 文学的信仰
世事是机缘巧合之下一串随机事件。我看到好多个侧面不少个书中隐约质疑文学的力量。
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失恋乐园》里借伊丝之口写道“写实主义里,爱上一个人,因为他可爱,一个人死了,因为他该死,讨厌的角色作者就在阁楼放一把火让他摔死——但现实不是这样的,人生不是这样的。我从来都是从书上得知世界的惨痛、忏伤,而二手的坏情绪在现实生活中袭击我的时候,我来不及翻书写一篇论文回击它,我总是半个身体卡在书中间,不确定是要缩回里面,还是干脆挣脱出来。也许我长成了一个十八岁的自己会嫌恶的大人。”我喜欢极了这段话。这是她的自杀前的采访中,对文学的一些控诉吧。从她泣血般的文字中,我同样看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和文字对人性赤裸裸地诠释。它们间的玄妙,我仍参不透。但是我也相信木心先生一句诽句:你爱文字,文字将来会爱你。会爱的吧。管它呢。️
我不觉得读书一定会让获得什么,我也不想有过多预设和期许。去做就好了。开卷有益是我个人的阅读标尺。益不益就要因人而异了。更多的是我在阅读中收获的平静,至少沉浸其中的时间里,我是遗世独立的,甚至有那么一两个瞬间是游离时间之外的。尤其最近读到了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更坚信认同其中发掘灵魂对话自己的乐趣了。
听人说,包法利夫人和红与黑、傲慢与偏见还有几本没记住名字的书……可以帮助女生们重新审视当代女性的爱情观婚姻观生活观。我还没读过它们。但我恨不起包法利夫人,我虽也没为她痛哭流涕,但也冷静地分析她的悲剧根源。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艺术作品的悲剧不同于生活的悲剧。它没那么多无厘头和不可控,它是命运注定不可违的!从西方戏剧中的悲剧到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再静观自得也能看到几分世态炎凉,日后为人处世中我不奢望借此嗅到些什么,只希望会以此心中常敲警钟。虽然我仍搞不懂理想现实间模糊的界限和平衡点,但我很庆幸自己有了些反思能力。我们比包法利夫人多的是努力的因素和能力,它们是可控的。这个社会也会比她那时美好更多。前段时间认识些许正能量且优秀努力的大哥哥大姐姐,其中一个四十多的大哥对我说,嗯,我看你心态目前二十七八吧。估计你看周围同龄人都是小屁孩吧。隐隐一笑,终于是长大了。我终于不再为了该成为什么样子而做什么样子,我当然依旧喜欢同龄人那么肆无忌惮的生活,但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
那我盼你再快快长大点。千万别停下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_4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