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_1600字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600字

《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从小就听爸爸多次提及,但每次他说完总会谐谑地加上一句:很多年轻人看完这本书跳楼自杀了,你先放一放,等以后再看吧。
而我还是乖乖,这一等,竟是十几年。
虽然《少年维特的烦恼》故事情节我在这十几年里早就通过各种渠道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说实话,还真的从未翻看过这本书。这次阅读这本书,好像跟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久别重逢,明明知道故事情节,但是歌德那极尽浪漫、唯美动人的语言和炽热激昂的情感还是能给我带来不少新奇之感,那种亲切和陌生交织一起的感觉无形之中更增添了我的阅读快感。
简单来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通过维特的书信讲述了一个少年疯狂地爱上了已有婚约的少女绿蒂,爱而不得却又难以割舍心中所爱,于是最终吞枪自杀的故事。这是一部充满悲剧美的作品,悲剧是因为这个以死殉情的爱情故事;美的是语言,更是维特对绿蒂赤子般玲珑剔透的爱。文字间迸发的浓烈情感给我带来一次次感动,让我觉得这种能工巧匠般雕饰的语言也没了那种刻意矫揉做作之态(要知道,我以前对这种浮夸的表达是极度反感厌恶的),而是成了一个承载这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的器皿,必须而且一定要如此精雕细琢。尤其是听到维特最后一次为夏绿蒂读希腊式史诗的时候,我早已忍不住热泪盈眶。那一刻夏绿蒂还不知道,她即将永远失去这世间最爱他最懂她的男人。我不认为在这场感情里是维特在一厢情愿,很多细节也能看出绿蒂对维特也是有感情的,但是与抑郁质的艺术家维特不同,夏绿蒂从来就是一个理智的聪明女人,她虽然也依赖维特,甚至对维特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与依恋,但是她必须要克制自己的情感,因为她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一开始两人在交往中还只是心照不宣,谁也不愿捅破那层薄纱,似乎一旦捅破,反倒不能亲近了。绿蒂一方面要极力与阿尔伯特保持未婚夫妻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要与维特维系亲密的朋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系列事情的发生,维特与绿蒂的爱已无可避免地越来越明晰,冲突也随之加剧。终于,绿蒂与维特之间这种心照不宣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她与阿尔伯特那种正式的不可亵渎的“神圣”关系时,前者就不得不让路了。所以绿蒂郑重地希望结束与维特间“不正常的”经常性的过于亲密的往来,她告诉维特在圣诞夜前别再来了。“再不能这样下去了!再不能这样下去了!”她近乎乞求,可维特从这话中听到了濒临死亡的信号!。
于是,这个单纯情深的少年,用一种决绝的方式——自杀,捍卫了这份浪漫的爱情。现实中大部分都不会用这种激烈的方式诠释爱情,人们可以找到一百个一千个个理由说服自己,甚至把维特的做法看做幼稚不成熟。对,那的确是过激的不理智的想法。但成熟的人们为何会被这本书感动?不就是因为在书里面生活着的正是找不回来的那个自己吗?年少的轻狂,无知的冲动,单纯的喜欢,不计回报的付出,一切的这些都随着日益的“成熟”而消失殆尽。被流水打磨光滑的石头就算生活的再安逸再稳定,偶尔也会想想曾经棱角分明的自己吧。但那时的记忆却模糊的像氤氲的雾气,于是我们只能在这本书中,试图回归。
说来也巧,今日恰好翻到自己在某年失恋时写下的一些文章,看完那些矫情的文字不觉脸红心跳一阵害臊!但是回头想想,也算是青春岁月的一段印记,记录了自己那段难忘伤痛的心路历程,尤其是文字间流露的情感一泻千里,绝非无病呻吟者所能编造出来的。由此便更能体悟歌德的文字,那种悲痛情绪的渲染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感同身受后的情感再现(事实证明也是,这部作品带有很强的自传色彩,因此更为感人肺腑)。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维特和绿蒂……多少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为我们的文学殿堂画下了忧郁但是极具吸引力的色彩。悲剧往往更加震撼人心,更加掷地有声,更能引发感慨与沉思。最后,加上一句郭沫若的诗作结吧: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嗯,这话说得真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