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中场休息(李安新片原著小说)》读后感1500字
在阿尔-安萨卡运河战役中,比利一边对负伤的战友施鲁姆施救,一边对“敌人”发起反击。最终他所在的B班赢得了胜利,而整个过程都被随战记者的摄像机记录了下来。
于是一夜之间,B班成了全美的英雄。
每个人都在对他们说着感谢,争相合影,索要签名,却没有一个人骂他们是刽子手。人们在他们面前大谈民主、自由、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表明自己全身心地支持军队。但却没有人反思美军是否真的站在“正义”的一方?而所谓的“敌人”又是否真的是他们的敌人?
唯一对此有所反思的人是比利的二姐凯瑟琳,只有她质疑了这场战争的意义以及合法性。我想正是凯瑟琳的清醒,才使得她竭尽全力让比利远离战争。
而历史上的伊拉克战争,美国正是打着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自由民主制度、剿灭恐怖分子、推翻独裁统治的旗号,对伊拉克进行了长达9年的侵略。然而其真实目的,一方面是为“9·11事件”报仇,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
这正应了书中那句:“悲惨的事情发生了,就意味着之后还有更多更可怕的悲剧”。“9·11事件”已经发生,这是不容置疑的悲剧,然而为了报复萨达姆,美国却因此要让伊拉克人民付出更多的代价,而这无疑是又一重悲剧。
所以上过战场的比利,觉得那些没打过仗的人只是一群“聪明自负的孩子”,没办法让他们懂得战争就是不折不扣的罪孽——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的战争,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来说,都是悲剧。
在历时两周的“凯旋之旅”中,B班走过了十几个城市,与各种大牌人物见面交谈,好莱坞要将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他们甚至还被邀请在超级碗的中场秀亮相。
B班出入于各种平时根本不可能进到的高级会所、包厢,还有牛仔队的更衣室。人人都说自己支持军队,却从来没有人真正为军队捐出对自己来说微不足道的钱款。就连口口声声说爱B班,要为B班拍电影,拥有几百万资产的诺姆,也只肯给B班每人五千五百美金。
其实除了他们的家人,没有人真心实意地爱B班:他们没有获得1分钱的捐助,牛仔队员给他们的签名也只是毫无情绪的例行公事,中场秀的场工甚至对他们大打出手。
B班是当代社会中的“热点人物”。那些对B班的邀请,包括设想中的电影,其实都属于单纯的“蹭热点”行为,或者说是带有目的性的。
那些上流社会的人只需要在B班所在的餐厅吃一顿饭,与他们交谈几句,便可以跟别人炫耀,作为自己的谈资。更有甚者试图通过B班在伊拉克发展自己的产业。
而超级碗中场秀的邀约,也只是为了利用B班提高收视率。B班在中场秀中被当作布景挪来挪去。他们的茫然矗立,与其他劲歌热舞的演员显得格格不入。他们甚至在中场秀结束之后——在被利用完之后——就被遗忘在了赛场。
然而比利至始至终都没有接受凯瑟琳的帮助,他选择回到伊拉克,回到战场,即便这可能让他失去生命。
比利不是没有设想过远离战场以后的日子——他可以与费森一起过上田园诗般的生活。但是费森眼中闪过的不安,军人与当代社会的格格不入,还有比利对B班的深厚感情,让比利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遭遇了场工的偷袭之后,B班甚至大喊着:“带我们去安全的地方。带我们回战场。”
是啊,这里是B班所不了解的世界,相迎的笑脸之下,掩藏的是欲望与利用。而战场上的士兵是如此的单纯:收到长官的命令就去执行,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多想。战场上根本不会有什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是指挥官才需要思考的事。
战争,让B班感悟了生死,却没有让他们参透人性。他们太过于单纯,以至于置身在他们远离兵燹的故土上是如此的危险。
B班可以和你从容不迫地谈论某种武器的杀伤性、使用感受,还可以教你如何躲避流弹,可是这些又有谁是真心愿意倾听的呢?——他们已经与主流社会脱节了。
这就是战争最终带给士兵的:一颗单纯的心与一辈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漫长的中场休息(李安新片原著小说)》读后感_1500字